首页 资讯 【安徽诗歌●诗坛资讯】方钰霆长篇散文集《人间知味》出版

【安徽诗歌●诗坛资讯】方钰霆长篇散文集《人间知味》出版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0年05月26日 13:43

原标题:【安徽诗歌●诗坛资讯】方钰霆长篇散文集《人间知味》出版

日前,湖北作家方钰霆的长篇散文集《人间知味》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散文集《人间知味》是作者在过去一年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把一些相关联的小散文连起来创作而成。

全书共计15万字,收录了作者88篇小散文组成《人间记》《印象城》《知味观》《野味和野趣》《“豕”的屋》《生肖图》《节气漫谈》《阅读之美》《封城日记》9个长篇结集出版。

以小时候和青年时期的记忆为主线写的回忆录式散文《人间记》;以生活或者学习过的城市为主线,写了对那些城市的观感的《印象城》;把有关吃的东西和经历写下来,构成一篇散文《知味观》;把有关节气的文章连起来,构成一篇《节气漫谈》;最后有写关于此次庚子鼠年的《封城日记》,是作者从2020年1月18日在湖北嘉鱼县封城被困老家数十天的所见所闻。

在这本文集里,作者文采斐然,写景景美,状物物活,抒情情满,读来如饮甘露,沁人心脾。作者是一个驾驭文字的高手,有自己独有的写文章风格,有不拘泥于前人的格式和思维,不管写人或写物都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孔子有云:“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架着一副精致眼镜、蓄着几缕秀才胡须的方钰霆,正是一位“不惑”的文学“智者”。客观的说,我认识方钰霆时间并不长,对他的了解也并不是很深入,但在我的印象和认知中,特别是通过他所写的文章了解到,方钰霆无疑是一个智者,其文章视野宽阔、思维敏捷、观点前卫、知识渊博。具体说来,其一是他的学历很高。虽然第一学历是高中,但他边就业边读书,考进了比较知名的大学,获得了大学文凭。贵为“工商管理硕士”,让我等仰视到“脖子发麻”。其二是他的经历很显。虽然出身嘉鱼的农家,却一直“不安分”,长期混迹于深圳、浙江这些开放发达地区,曾任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投资导报》社编辑、记者,现在从事的也是国字号大型企业行政主管工作,尊为管理精英和骨干。其三是他的作品很好。在全国数十家纸媒发表各类文字100多万字,其中文学作品居多,并且佳作连连、获奖频频,实为稳产高产作家、“获奖专业户”。

——湖北省作协会员、湖北省咸宁市作协副主席舒爱民

正应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那句老祖宗的告诫,更何况一别数年。再见方钰霆,是在中国宝安集团控股的宁波拜特这家高新技术企业。他和这家企业的老总都是我当年的同事,在他乡遇故知的惊喜之余,当听说方钰霆也开始重拾文学写作时,让我很有些出乎意料。叙旧时,往事聊得不多,文学聊了不少。待看了他写的一些作品,不由得不发出文章开头的感慨。套用李清照那句千古绝唱“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照方钰霆的文章,确实十分贴切。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陈昌华

作者简介:方钰霆,男,70后,湖北嘉鱼人,工商管理硕士,湖北省作协会员,现居浙江宁波,从事企业管理工作。习作100多万字散见《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经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星星诗刊》《延河》《散文诗》《浙江诗人》《散文诗世界》《速读》《参花》《九头鸟》等近百家报刊杂志,著有诗集《裸琴》《南方的花园有阳光》,散文集《花样年华》《人间知味》等。

人间记

1、家乡的方言

说来很奇怪,在我的家乡,方言很普遍,县和县之间的话晦涩难懂,镇和镇之间的话也不相同,甚至村和村之间的话也有细微的差别。比如小时候我常去山里几个姨妈家做客,他们说吃饭不叫吃饭,叫恰饭,姨妈家离我们家也就二三十里地,但属于另一个县。还有就是上中学后,我们绿岭乡的话和官桥镇的、舒桥镇的、硃砂乡的都不尽相同,比如说“读书”,官桥镇的说“兔书”,比如说“二”,硃砂乡的说“儿”,等等。到县城上高中后,又发现和城关的、牌洲的、潘家湾的说话不一样,勉强能听懂。后来接触咸安的、温泉的、通山的、赤壁的,感觉更难懂了,完全是鸡和鸭讲,怎么差别那么大呢?

语言的起源问题和人类起源一样,或许是一个永远都不会得到统一答案的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语言自产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在演变,而其演变规律就如同生物学物种的演变一样。换而言之,如果一个地方交通闭塞,与外界少有交流,那么这个封闭的小区域内很可能产生极具特色的方言。如果方言演变时间到达一定的时间,该方言与其基础语言甚至都可能难以交流。

我的家乡是嘉鱼县,从地理位置来看,其方言应该属于“咸宁地区”的方言,这个“咸宁地区”还包括咸宁市的咸安区、通山县、崇阳县、通城县、赤壁市和邻近的武汉市的江夏区,黄石市的阳新县、大冶市,鄂州市的梁子湖区(太和一带)等在内的鄂东南地区。咸宁方言在湖北省内与所谓的湖北话“简直就不是一回事”。

咸宁方言乃至嘉鱼方言历史悠久,但基本上只在口耳相传中存续,历代著录文献极少,被记录下来的方言文艺作品更少,又因为很难被外乡人学习掌握,被视为“外语”,这跟咸宁方言及嘉鱼方言词语的一些特点有关。比如单音节的动词、形容词多,名词单音节就是普遍现象了,如星、爷、娘、爹、妈、筷、席、梳、本、笔、刀、田、地、犁、耙等,不胜枚举。

其次,嘉鱼方言缀加式词语少。如加“阿”“子”“儿”等构成的词语很少,几乎都可以穷举。“阿”缀的:阿公、阿婆、阿嫂、阿姨、阿叔、阿舅。再其次,嘉鱼方言一般没有轻声,但又存在强调重音。无论单音节、多音节还是前缀、后缀构词,发音都实实在在的,一般没有轻声一说,“扣子”就是“扣——子——”,“李子”就是“李——子——”。嘉鱼方言文白异读和变音别义情况也非常多。“文白异读”就是一个字词有两个读音,一个类似、接近普通话的读音(文读音),一个土音(白读音)。先看下列字词就存在文白异读的情况(括号里面是嘉鱼话直音,前是文读音,后是白读音):车(超、差)、麦(末、抹)、精(金、奸)、角(郭、脚)。

由于上述这些特点,嘉鱼方言在口语与书面之间就很难直通,文白脱节,这样,就很难用书面来表现(如除非逐字标音,书面上表达不出变音别义的微妙情况),作了书面记录后也很难再用口语来还原表达(如变音别义繁多,文白两读并存),也不利于外乡人学习掌握了(就不少概念而言,很难在嘉鱼话与共同语普通话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

在《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中,把湖北省方言分为4区:第1区西南官话,第2区楚语(江淮官话),第3区赣语,第4区湘语。从大的方言分类来看,湖北省的汉语方言主要包括北方方言和赣方言,从覆盖面积上看,北方方言几乎覆盖了全省,唯有鄂东南有一部分属于赣语区。

历来属武昌辖制的咸宁地区或者说嘉鱼县,为什么会有赣语火种呢?很大的可能性是由于历史上著名的“江西填湖广”大移民事件。根据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明时期》的研究,在洪武年间(早期)湖北地区的174万总人口(不包括施州地区的少数民数人口)中,土著人口占43%,移民人口占57%。根据各府的移民原籍作一统计,在湖北的98万移民人口中,江西籍移民约为69万,占总人口的70%。地处湖北的咸宁地区的赣语火种,大体是此次移民的结果。

在我的记忆中,就曾记得我的爷爷亲口对我说过,我们村及周边几个村子都是从江西“瓦渣街”迁移而来。另一个佐证就是我们村及附近多个村子均没有祖坟山,各家都有自己的坟茔,而且坟茔中最高辈分的也只有太爷爷辈的,再往上就不知道葬在哪里了。

查看明清江西填湖广事件发生的时候驿站分布图,我们大体可以知道当时交通分布情况,试想在古代,一个广东士子进京赶考,或者一个商人是北上采购,他们会怎么走呢?绝大部分商旅都会选择“广州—长沙—岳州—武昌—镇江—京杭大运河—北京”这条道路,而咸宁就处于岳州—武昌段中间,那么为什么说咸宁与外界鲜有交流呢?这是因为,古代经过这一地段,多是弃马乘舟,在洞庭湖上船,顺江而下到达武昌,继而下江南,走京杭大运河北上京师。

喜欢听评书的小伙伴肯定记得,晚清名臣曾国藩母丧回家丁忧,走的就是这条路线,不过是按照上述路线反着走,从北京到武昌,再到岳州,在岳州停船休息时,遇到日后伴其戎马半生的康福。1921年7月的一个晚上,毛爷爷和萧子升从长沙乘船而下武昌,同床而眠,争论不休,此后,二人在武昌分道扬镳,萧子升错过了中共一大,转而投入国民党阵营,这个时候,走的也是这条古驿道。在岳州和武昌之间,还有一个驿站:石头口驿。这个古驿站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石头口村,该村原属湖北省嘉鱼县,后在1958年因抗洪需要划归赤壁市赤壁镇管辖,是镇政府所在地。这个村现在回汉杂居,地点就在赤壁三国古战场旁边。

因此,虽然地理位置并没有改变,但是在以水路为主的古代,除非发生大规模军事行动(例如北伐战争叶挺将军在咸宁打过著名的汀泗桥战斗),商旅多会选择水路,从岳州途经赤壁到达武昌,不会与咸宁发生太多交流。商旅官道的选择,带来了两种后果,其一是咸宁内部语言的闭塞,进而各自演变,自成一体。

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咸宁方言及属于咸宁方言范围内的嘉鱼方言呈现独特的散而局部统一的特征,比如嘉鱼各个乡镇的语言不尽相同,却又彼此能听懂,咸宁整个地区内的各个县市之间,方言也是不尽相同却又都能彼此听懂。而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各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流动加速,整个咸宁地区乃至湖北省都呈现人口互相加速渗透的局面,各个县域、乡镇的方言都在加快彼此融合,特别是随着国家对普通话的全面推广,咸宁及嘉鱼等独特的地方方言有逐步消亡的趋势。比如我们的下一代,基本上都是以普通话为基本语言,我的两个小孩及身边亲属、同学等的小孩,已有一部分不会讲方言了。

2、茶事

小时候,我对茶可是“深恶痛绝”,漫山遍野的灌木,一垄一垄总是走不到头,不论是在茶山跟着大人们用锄头锄草,还是肩背背篓采茶,总是有干不完的活儿。比如,清明前后每天天不亮,露水刚下时就要到茶山上采清明、谷雨茶,我们一边打着瞌睡,迷恋被窝的温暖,一边用手轻轻地掐那些嫩绿的芽,那一瓣瓣嫩绿的细芽,用小手一颗一颗地掐,放进背篓,被露水打湿的手心用鼻子还能闻到馨香的味道。

特别是早春,清晨的气温还很低,过不多久手指就有僵硬的趋势,需要用小嘴不时呵气,才不至于让它失去知觉。等太阳完全露出云端,快步走回家,或者交给带队的老师,趁着那股子新鲜劲儿,倒进炒茶的小铁锅,师傅们精心地烹制,一粒粒散发着浓郁茶香的清明茶就制成了。秋季则大人们一起上山用镰刀收割制作砖茶的青茶,等等,而在冬季农闲季节,则需要上山给茶树锄草,往往一干就是一整天。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官桥镇以茶为副业的生产队以及隶属于县里的茶厂有几十家,什么红旗茶厂、绿岭茶厂、密泉茶厂、舒桥茶厂、硃砂茶厂……等等。在往山里去的五龙茶厂,有一条采茶专用道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条隘路,是跑马岭矿山往山里的唯一出入口,就在我外公家屋后,陡峭高耸,每次爬山去山里采茶必经之地,山隘口还建有一座凉亭,叫温家凉亭,据说建于清朝晚期。

那时的茶山都是属于集体所有,是我们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茶山周围的农户很多都是依靠茶山采茶或者上山锄草、清理杂木获取收入。而在茶厂中采茶的最多的还是周边村子小学或初中毕业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们,对于那些半大的小子来说,这就很有吸引力了,因此,各个乡镇的茶厂在那个年代是很为繁华的,记得我家附近的密泉茶厂最高峰时聚集了两三百个小姑娘,每当采茶的季节,茶厂还不时组织放电影,这种时候更是热闹非凡。

据百度百科记载,最早有“荼”字的记载,是《茶经》的作者陆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此书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而我的家乡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茶树,不得而知。离我们家乡数十公里外的羊楼洞则是闻名中外,羊楼洞是青砖茶的原产地,已有两百多年的生产历史。据说,羊楼洞商人雷中万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开办“羊楼洞茶庄”,后又将“羊楼洞茶庄”更名为“洞庄茶号”。茶号设在羊楼古镇庙场街中段,厂房设在观音泉下60米处,以羊楼洞茶为原料,引观音泉水制作。因观音菩萨座驾为莲花,故所产砖茶“以莲花为案,以洞庄二字为识”,至今,有“砖茶之源,百年洞庄”之说。

羊楼古巷青石幽,洞庄百年木楼秋,千载修得茶香绕,观音泉韵洗风流。便是描写的羊楼洞著名的观音泉与洞庄砖茶史。它以老青茶为原料,经蒸汽高温压制而成,汤色澄红清亮,浓酽馨香,味道纯正,回甘隽永。饮用青砖茶,除生津解渴外,其具有的化腻健胃,降脂瘦身,御寒提神,杀菌止泻等独特功效为其它茶类所不及。主要销往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西北地区和蒙古、格鲁吉亚、俄罗斯、英国等国家。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的青茶有很大一部分送到了羊楼洞,以制作青砖茶。

事情是这样的奇怪,在一片风景如此秀丽的土地上出产的东西,却天然地属于几千里之外的风景酷烈的蒙古草原,以及甘肃、宁夏焦渴的土地;属于那些在酷寒与干热中纵马驰骋举杯豪饮的人们。你能说出个中的缘由吗?然而,这就是青砖茶。以老青茶作原料,经压制而成青压青茶,其产地主要在湖北省咸宁地区的蒲圻,咸宁、嘉鱼、通山、崇阳、通城等县。

我对于茶叶的真正热爱是从工作之后开始的,小时候从没喝过,因为家里产的茶叶都用来换钱了。记得那时刚刚到深圳,茶叶是从家里带过来准备送给领导的,不曾想在领导办公室看见那些包装精美的龙井茶、碧螺春、铁观音等,我拿的太老土了,没好意思送人,就放在办公室自己喝,每天上班泡一杯家乡的绿茶,仿佛能起到凝神静气的作用,喝一口,回味悠长。后来被领导发现,他也试着泡了一杯,对我说:“不错,清淡,回味好,有自然的气息。不像包装的碧螺春,味道浓烈。”从此我就慢慢爱上了喝茶。

这么多年的走南闯北,我总是随时携带一些家乡的绿茶,虽然也喝过很多其他的茶叶,比如大红袍、普洱茶、白茶等,还是觉得家乡的绿茶更符合我的口味。去年回乡,突然发现家乡的茶树全部被砍掉了,那些有着美好记忆的茶厂也全部消失无踪,很是伤心了一阵,直到妹妹告诉我,那些茶山准备种一种新茶,我才回过味来,是啊,那些被砍掉的茶树已经好几十年了,已经过了它的生命周期。

妹妹拿出她收藏的茶叶款待我,在茶水泡开的香味里,我们又度过了一个惬意的下午。有人说:“人到中年,唯心独醉。人生沉浮,如一盏苦水,苦如茶,香亦如茶。淡名、泊利、无争、毋夺。一切自然,一切脱俗,一切入幽美貌远的意境,都是人生的淡雅之美。水甘味真,茶清楚好!人到中年,一杯好茶,一颗清静心,静静地守望者生活与岁月的点滴幸福......”。这段话正是我此刻心境的写照。

3、“双抢”

这几天天气酷热,虽然已过立秋,室外及屋内均热浪滚滚,我们大人还能忍受,小孩子们都躲在空调房里吃冰淇淋,玩手机,让他们下楼买个酱油还推三阻四,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你们可知道60、70后的我们从前在这个季节是怎么过的?你们知道什么叫“双抢”吗?

自小生长在农村,我们当地的水稻一般种两季,第一季早稻主要是交公粮,那是无条件上缴国库的,第二季晚稻才是一家几口的口粮。我们一般在七月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插上晚稻,还务必在立秋前将秧苗插下,也就是我们当地说的要插“八 •一”秧。如果晚于这个日子,收成可能减少,甚至绝收,那一家人就得闹饥荒,从七月初算起到八月一日,也就二十多天时间,抢收抢种,所以叫“双抢”。在我的记忆里,“双抢”时,举家上阵,上至七八十岁的爷爷奶奶,下至六、七岁的儿童,总之,没有一个闲人。记得那时我们刚刚开始上学的年纪,大一点的也就八、九岁。每到“双抢”季节,大人们都是提前做好准备,比如根据早稻成熟的 时间,天气情况,耕牛的轮换和水库放水的情况等,确定好各自家庭“双抢”日期,如果有可以错开的,则可以互相换工。

记得天刚蒙蒙亮,我们好不容易在蚊虫的叮咬下睡着,就听见大人们窸窸窣窣的穿衣服,拿农具出发了。那时我的父亲和母亲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他们在“双抢”季节一般不会要求我们同他们同出同进,在天色微亮后,母亲回家把饭蒸上时再叫我们起床去田里帮忙。我们揉着睡眼惺忪的眼睛,很不情愿地从打满补丁的蚊帐中钻出来,慢吞吞走向屋后的茅房,解决掉一夜的憋尿,赤着脚跟在母亲背后,“双抢”期间的一天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双抢”第一抢是抢收——割稻子,父亲母亲先做示范,左手握住穂头,右手握住镰刀,把刀片放平压低,再用力往怀里一拉,左手同时用力,以中指为界分匀,右手反拧,正压,顺地一放,一排一排整齐地放在后面收割完的稻梗子上。从握住稻头、下镰刀、放到、排整齐,一气呵成,利索极了,看得我们手都发痒了。忙哈下腰,刀头搭在稻颈上,试探着收刀,一点点地,掌握了用力的程度,慢慢地熟练了要领,抬头看,爸妈已经落下我们好远了,我们低下头奋力地追赶。这时候露水不见了,太阳直射下来,凉风变成了热浪,脖子,胳膊上有不少稻叶划的红痕,稻芒刺的红点儿,经汗水一浸,火辣辣的疼。腰也硬,腿也胀,浑身的气力,好像被汗水带走蒸发了。带来的水壶已经快见底儿,这时母亲走过来说太热了,你们先歇会吧,我回家炒菜去。我们如同接到圣旨一样,没等妈妈的话音落地,就顺势趴进了稻荫里,看蚂蚱在眼前飞,云在天上流,哈哈,忙里偷闲滋味儿好美!

等收割的稻子在水田里晒干了一些,就需要打捆挑回家了,我们年纪小只能帮忙打捆,打着赤脚一抱一抱地递给母亲,由母亲把它们捆成担,再由父亲用冲担挑到禾场上脱粒,这时我们就轻松一些,可以休息几天,最多只是做做饭送送水,一直等到父亲把刚刚收割完的早稻颗粒归仓,再把水田复耕耙细后就开始第二抢——抢种。秧田是早就种上了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把秧田里的秧苗扯起来插到水田里,清晨是扯秧的好时机。在扯秧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早起,早晨空气清新,细嗅着泥土的芬芳,田埂上的小草伸了伸懒腰,身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像一颗颗珍珠在初升的太阳下闪耀着,不时滴落在奔走于田埂上的人们的脚背之上,透着一股沁心的凉意。一大把整齐的扎秧草放在屁股下的秧马上,我们弯着腰把秧苗一小把一小把地从秧田里拔起来,凑成一束,放在水田里“哐当哐当”洗去秧苗根部的泥巴,再从前面抽出几根扎秧草,简单绕拧成细绳,熟练地打了个活结,随手就把一束秧苗扎起来了,丢在身后。

不一会儿,后面翠绿的秧把越来越多,一个个士兵一样,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秧田里,在晨风中瑟瑟飘摇。秧田必须要水源充足,农田水利不发达的年代,一般都依池塘周围而做田,背阴凉快的坡子下,恰恰也是蚂蟥的天堂。日上三竿时,我们腰酸背疼,饥肠辘辘地从秧田里走上来,吸附在腿肚上的几条蚂蟥,已滚圆滚圆了,一头粘连在腿肉里,还没有吸饱血,饱了就会自己滚落。这时我们一边骂着,一边习以为常地将它们从腿上拽下来,找根细树枝,插进蚂蟥体内,鲜血滴落,蚂蟥皮被整个穿肠翻了过来,丢在火辣的太阳下,终化成一滩水,再也不能复活。

把秧苗从秧田挑到水田,再一把一把均匀地抛到水田,就开始插秧,这是双抢的最后一道工序,到了这时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已精疲力尽,但是还得打起精神,抢在立秋前把秧苗插下。先把一捆秧苗掰一点拿到手上,再分成一小棵给另一只手,另一只手再把秧苗插到土里,大概二十公分左右一棵,插成一排,完了隔二十公分又种一行。大家都弯着要腰,低着头地卖力插秧。渴了就到田边喝一口茶,累了就站直将就着休息一会,插秧不管是出太阳还是下小雨,都是这样做的,但是等把那么大的田插满秧,成就感油然而生。

至此,“双抢”才算结束,我们小孩子也得到解放,可以四处游荡、戏水了。何为“双抢”,在我看来,“双抢”,它是维系农家生活命脉的繁重劳动的代名词,既让我们感觉心悸、惧怕与敬畏,同时也带给我们收获、喜悦和回味,让我们在茫茫人生路途中学会了隐忍、无畏、坚强!这种特殊的经历,此生不会再有。回不去的岁月,忘不了的“双抢”!

主 编:晓 渡

主编助理:海 漠

首席校对:李 旸

雨后荷陈凡 珠珠天宇桑吉陌芷君 献周 珺 忆

主编微信号:ahsgyz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安徽诗歌●诗坛资讯】方钰霆长篇散文集《人间知味》出版
姜敬东散文集《烟火人间》出版发行
刘一达散文集《典故北京》出版
著名作家卢小夫散文集《待到梨花落》近期出版
长篇诗歌小说《世上行》发行评议
少儿出版:一年比一年火
刘心武新长篇《邮轮碎片》出版
一周出版资讯 | 三毛亲属起诉《见字如面》侵犯著作权
大事件:不到一天的时间,中国诗坛发生了两次巨震!
长篇报告文学《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出版

网址: 【安徽诗歌●诗坛资讯】方钰霆长篇散文集《人间知味》出版 http://www.alq5.com/newsview9974.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