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微信·专稿∣和平年代,我们如何看待战争的影子:读《一厘米国境线》(侯磊)

微信·专稿∣和平年代,我们如何看待战争的影子:读《一厘米国境线》(侯磊)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0年05月25日 19:05

原标题:微信·专稿∣和平年代,我们如何看待战争的影子:读《一厘米国境线》(侯磊)

侯磊,北京人,青年作家,诗人,昆曲曲友,文化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做过编辑、教师、记者等,热衷于研究北京的一切,至今仍住在胡同中。著有北京非虚构三部曲《声色野记》《北京烟树》《燕都怪谈》,文史随笔集《唐诗中的大唐》《宋词中的大宋》等,长篇小说《还阳》,中短篇小说集《冰下的人》《觉岸》。微信有十万加文章:《从前,北京是个养穷人的地方》。有部分作品改编成影视及译为外文发表。

和平年代,我们如何看待战争的影子

——读《一厘米国境线》

侯 磊

有时想起来,大量的传统名著都是军事文学的范畴,就像从前的男孩子对欣赏作品最初的印象:爱看“打仗的”。从《战争与和平》《西线无战事》到《永别了,武器》,再到浩如烟海的前苏联革命文艺,“十七年”红色文艺,都是“打仗的”。那么在和平的年代该如何创作战争文学,或者如何看待战争的影子?

2019年,我国出版了越南作家保宁的代表作《战争哀歌》,从饱受战争创伤的普通人视角,来战争给人的后遗症。而现在,面前放着广西作家侯珏的长篇小说《一厘米国境线》,这是一部在战争日渐远去的背景下,我国边防军人在西南哨所上,用一生守卫国土的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老零十六岁那年战争爆发,他被列入民兵特种小分队去搜寻失踪的战士。而三年后,他正式成为一名哨所民兵,在哨所上一干就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他制止村民破坏军事设施填埋堑壕,拒绝社会上的老板花大价钱承包哨所搞“共建”,在家人一再要求他下山的情况下,他还两次放弃了民兵转人武部干部的名额,并动员年轻人像他一样到哨所当哨员。直至他的女儿生产时不幸难产,而已经转为城镇干部的老零,还和公安在边防线上围捕着一个走私团伙。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老零经历战争的场景,仅仅是本书的一个开篇,作品更多的篇幅,是在写老零如何在哨所上班、下班,往返边地居家过日子。此时战争早已结束,仅仅是一片模糊的、渲染的远山。老零的三个姐姐为了减轻家里经济负担,陆续出嫁外地。哥哥是民兵预备役士兵,在排雷中不幸壮烈牺牲,而嫂子却跟别人跑了,为此他收养了哥哥的两个不成器的儿子。他的妻弟从小辍学,参军后却做了逃兵,并离家出走气死了老人。女儿上学后受男同学欺负,因为长期的两地分居,妻子总是对他有所抱怨;而为了守卫哨所,他在自己父亲去世时也没来得及去看上一眼……通过军事研究和艺术作品,我们可能猜想一下战场上的冲锋陷阵、血腥杀戮,但很难还原出边疆人的日常生活。是《一厘米国境线》里那种十足的年代感和人间烟火气,让我们时刻想起硝烟的气息。

在哨员的身份下,老零要面对的,除了实施他在哨所尽职的理想,更历经着现实生活的磨砺。小说中记载:“老零于1984年结婚,每月工资仅有 30 元;80 年代末长到 90 多元;90 年代最多时领到 400 多元;从 2001 年到 2011 年时 1000 块;2012 年涨到 1230 块,2014 年之后才超过 2000 元。”后来老零兜里揣着500块的现金,手持家庭新农合参保卡,却支付不起看病需要的700块的医药费。作品客观描述了西南边境乡镇集市的风土人情,我们看到了边民真实的家庭伦理,以及他们日常的经济生活。

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使得老零数十年如一日地担任哨员?

自古以来,边民的生活与边疆的形势唇齿相关。老零的祖父曾跟随着冯子材的队伍去勘测边境,父亲职业务农且业余做唢呐师傅。在战争来临时,父亲应征去做了运输队员,护送淡水和药品去前线,血气方刚的他也紧随其后。就在父亲给他点烟时,他眼睁睁看着父亲被子弹打掉一块肉。这并不是战争的阴影,而是边境冲突所带来的国防责任,如影子一般伴随老零一生。他不仅深受这种责任的召唤,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他人。

边境的人比我们想象得要复杂得多,自古以来,土匪、军阀在此混战,有边境两边的混血儿从事非法走私,甚至有新闻里报道过的贩毒、贩枪。如果边境的人不睁大双眼紧盯着国境线,不坚定地固守这种生活方式,那么国境线以内的人都无法幸福安居,是边境人民以自己的不眠换来全国人民的梦乡。他们守卫边疆可能谈不出什么国家、民族之类的大道理,对他们来说,戍边是上班工作、是挣钱吃饭、也是传宗接代,更是最朴素的民族感情,祖先留下土地,一定要守卫住。

如果说越南作家保宁的《战争哀歌》是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一代人的青春与爱情;那么侯珏的《一厘米国境线》,所描写的是“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之后,人们在时光流逝中的坚守与思考。小说填补了当下文学创作的空白,并让人思考,在和平年代的战争文学会怎样延续与发展,也同时暗含着对很多社会问题的揭示。正如本书封底的简介:“他们像沉默的山脊日夜经受风雨洗礼”而扉页上的题记“献给沉默的大地及其花朵”,则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部同样源于那场战争的作品《高山下的花环》。那部作品首发在1982年的《十月》杂志,其时广西人侯珏还没出生。当硝烟散去,我们还能从战后生活中获得什么启示呢?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微信·专稿∣和平年代,我们如何看待战争的影子:读《一厘米国境线》(侯磊)
歌手演员章磊受邀出席第五届两岸青年和平发展论坛
美国人如何看待“封杀”TikTok?纽约小伙提到了个成语
“战争也不能破坏我们的友谊”
军人,战争年代就要冲锋陷阵 精忠报国和平年代就要戍边守疆 伟大的军人雕塑
“战争之声”警示人们珍视和平——记英博物馆策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中国道教协会:倡议安全有序组织纪念 抗战胜利75周年和平祈祷活动
“科学嘉”在线学堂第五期,“核”平年代
原创 天玑云客:以营销为指向的微信如何做好布局,如何打造自己形象?
如何看待易中天对《三国演义》的否定?

网址: 微信·专稿∣和平年代,我们如何看待战争的影子:读《一厘米国境线》(侯磊) http://www.alq5.com/newsview9662.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