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贾樟柯,理想型“网课老师”

贾樟柯,理想型“网课老师”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0年05月22日 16:42

原标题:贾樟柯,理想型“网课老师”

编者按:

贾樟柯导演的音频节目《电影,我只略知一二》 在看理想App上线已有一段时间,受到了很多听众的喜爱。

有人说,在这个节目里终于听到了点“新东西”;有人说,贾樟柯打的比喻都特别惟妙惟肖,说了就秒懂;还有人说,终于“蹭”上了梦寐以求的“网课”。

贾樟柯确实是一个值得你冲动消费的男人,有时还能激发你的创作欲。

节目上线不久就有一位热心听友发来了一份不短的收听笔记。我们在为其认真而惊叹的同时,也认为听众的视角很有趣,最终决定发布。

希望这篇笔记可以为还在犹豫要不要下单的人提供一个激情消费的理由。

《电影,我只略知一二》听众笔记

作者 | 马宜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理解)

2020年4月15日,贾樟柯在微博分享了一条状态:“今天上了三个小时网课”。评论区里,聆听了三天网课的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的同学们立刻被围观,众网友纷纷表示:想“蹭课”。

贾樟柯在微博中分享上网课的经历

微博网友的评论

5月7日,看理想App发布了贾樟柯录制的音频节目《电影,我只略知一二》,包含了整整十二讲内容。这一回,分外眼红的“外校生”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听贾老师“上网课”了。

节目宣传主图沿用了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曾经拍摄的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2014)的海报设计风格——“樟柯蓝”的字体映衬着科长那双直勾勾看着你的大眼睛,好像在说:“各位同学你们好,都来了?”

左:《汾阳小子贾樟柯》海报

右:音频节目《电影,我只略知一二》海报

01.

“理想型老师”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渴望这样一种老师:不会通篇讲理论、丢书包,不会只顾陷入自我表演;一定要有趣,不让人觉得疲乏;当然,也不能只会“侃大山”,以至于学生们等到下课时才发现,什么真本领也没学到。

贾樟柯可能是比较接近这种“理想型老师”的人选:会讲故事、也会讲道理;永远不紧不慢、面带微笑地,将一堆看似感性的领悟,按章法、有逻辑、有层次地表述出来——就像他的电影,是一种“克制的抒情”。

又文艺,又理性。

贾樟柯说话的语气和音调,总给人一种白噪音式的奇妙安定感。

我总觉得:哪怕是在烦躁的时候,耳边只要响起他的说话声,随时随地便可以进入“冬天午后坐在自家阳台的藤椅上晒太阳”的状态——倒也不是舒服地睡过去了,而是“全世界都开始安静地思考起来”。

他好像从没有过居高临下的时候,总能那么平淡地站在你的对面,不急躁、不兴奋、不激动,身上仿佛永远有一根“地线”、接着那股子“地气”。不声张,却能吸引你的注意力;不好为人师,却能引发你的思考。

哪怕不相识,你也会觉得和他没什么距离,就像在公交车上与一个陌生人共享双人座位,很自然。也许,我们都是“被动地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非权力的拥有者”(贾樟柯语),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

可能超越常人的一点是:他太勤奋。比如在最近几个月的宅家时光里,他用大量的时间坚持写作,“从冬枝萧瑟写到夏叶繁茂”(贾樟柯微博语),只吃简单到只有一道菜的晚餐。

贾樟柯在微博中分享工作晚餐照片

他对“保持新鲜”有执念,总爱强调,他一直在消化这个时代最新的事物与精神,并不遗余力地推荐你最好也这么做。

他好像不容易被惹恼,对于他所看见和听到的,他会不动声色地在心里完成一轮筛选,并可能在很久之后再次拿出来、重新考量——没有绝对的判断,只有不同时刻的收获。

如果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老师,请给我来一打。

02.

科长在音频节目里分享了什么?

正如《电影,我只略知一二》的副标题——“一个导演的电影学习笔记”,这档新节目并不是一门高深的电影专业课,而是基于导演20多年的拍摄经验,去复盘那些最基本的、可以称作电影创作基石的问题。

但往往最基本的问题,却是少有人敢触及的。只因为它们更接近规律和本质、更不易把握,所谓“真功夫”都藏在“基本功”里。

对于“外行人”来说,了解和学习一些电影基本概念和术语,相当于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捅破那层窗户纸、从荧幕前来到电影世界的内部,站在电影的语境里,就能多一个除了观众视角以外的电影认知维度。

在前三期节目里,贾樟柯分享了他所笃信的一些原则(以下仅为笔者的个人学习总结,具体请以节目内容为准):

理论很重要,它引导更准确的判断。

任何一个业已成熟的领域,都凝结了前人的探索和积累,如果你想在当下取得一些进展,其实没有必要再走那些已经被趟过的弯路。“艺术直觉”在成熟理论的指导下,会发挥得更有效率。

作为一个“理性+直觉”型的导演。贾樟柯推崇的是将缪斯引领下的临场发挥,建构在牢固的电影理论基础上,保证在不偏离航线的前提下,实现有条理的艺术绽放。

理论学习和反思是自我建设的必经之路。全面的素养不仅来自于无学科差别的广泛学习积累,也来自于个体有意识的总结和实践。

镜头是看待世界的方式之一。

贾樟柯曾说“感谢镜头”。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他是在通过镜头和荧幕,外化他对生活的感受。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熟知和习惯的“镜头”,而所有这些不同个体投向世界的眼光,是值得被分享、产生碰撞和共鸣的。观赏电影,其实也是在借另一双眼睛看世界,获得其它个体的体验,也就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拓展了认知世界的另种可能。

历史,也可以和未来一样崭新。

贾樟柯珍视一种时时翻新的目光,有了与时代同步的思维方式,就有了在继承的基础上扩大创作疆域的机会。

“新思维”的力量是可畏的,它甚至有能力打破时空的僵局,将线性的叙事在全新的棋局里重组;历史本身并未新生,是思维带领它来到了崭新的疆域。

也许这就是我们常常在贾樟柯的电影里发现的现象:在超现实的架构里,也能感受到现实的刺痛。

用影像的自然生长,替代作者的一家独白。

电影创作的过程从整体上来说是作者理念的表达,从具体操作上来说是手法的选择和应用、素材的有机拼接、最终做出一盘完整的“菜”。

比如贾樟柯谈到长镜头的运用——它不是一个炫目的技术手段,而是从特定的出发点延伸出的必然选择。它代表了作者在某个时间点,渴望用忠于现实的“自然派”创作态度,来打破单向灌输式影像表达的愿望。

我们在跟随电影镜头的那一刻,如果能多发觉一些作者的用意,可能会获得更丰富的感知、甚至与作品产生情感与思维的互动。

“动”是电影语言的“元音字母”。

贾樟柯提醒大家,“动”是电影“最强的基因”,述说应更多交由“动”的画面、而非只由台词或其它去完成。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许可以把“动”比作电影语言系统中的“元音字母”——是学习这门语言时,应最先认知和掌握的。同时,“元音字母”的发音是否准确,也影响了语言表达是否“地道”和“到位”。

拍摄与后期技术的进步,可以成为让电影语言锦上添花的词藻,但仍取代不了“动”在电影中的关键和基础性地位。

03.

你是否也需要这样的分享?

我喜欢这样“破壁”的过程——将“门内人的艺术”,转化成大众可理解的思维方式;避免了画地为牢,而是用思想和认知的交流,化解所谓的行业认知壁垒;毕竟,全面而不狭隘,才是认知世界的王道。

另外,在这样一个娱乐性“站前台”的时代,如果回到初心,将电影作为一门严肃的艺术表达来结识,没准可以意外收获比黑暗中的感官享受更为长远的东西:登临电影镜头的瞭望塔,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随时回到塔顶,看不一样的世界。

对于科长的影迷们来说,听了这些节目,就不会意外科长其人的性格与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目光始终锁定自己最专注的问题,力图紧抓本质不放;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来提升看待世界的角度,不以时间和空间为局限,不容易“一惊一乍”,敏感却不失理性地和这个世界和谐共处、有效互动。

他也在与时代保持密切的联系。

4月,贾樟柯发布了与希腊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合作、用手机于家中拍摄的短片《来访》。短片记录了当下的发生,也透露了科长的心声:“我盼望我们早日回到电影院,肩并肩坐在一起。这是人类最美的姿态。”

贾樟柯短片《来访》(2020)中的画面

疫情让我们暂时远离了电影院,但庆幸目前的技术和社会条件,给了我们分享的环境,让有趣的灵魂不再只是存在于想象中、遥不可及。

这一刻,我以获得新知为惊喜,也在学会不因“看不见”、“未得到”而急躁,毕竟下一秒总有新契机,只要我们一直在“看理想”的路上。

看理想 x 贾樟柯

全新电影音频节目,热播中!

长按海报识别进入节目

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贾樟柯,理想型“网课老师”
可能是最后一届的“贾樟柯氏”平遥电影展
原创 导演贾樟柯:从电影到两会到底有多远
来听,贾樟柯现在最想看什么?
贾樟柯谈囧妈网播争议,称赞徐峥团队有前瞻性,最烦道德至上
贾樟柯祝妻子赵涛成奥斯卡评委 甜喊其老师秀恩爱
贾樟柯:选择在它强壮时离开
人大代表贾樟柯:数字化生活不能忽视老人需求
宣布退出平遥的24小时后,贾樟柯哭了
平遥县委回应贾樟柯退出影展:他和谁也没沟通

网址: 贾樟柯,理想型“网课老师” http://www.alq5.com/newsview8789.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