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没有进行严肃阅读了?看看“一个人的阅读史”如何定义阅读的意义
原标题:多久没有进行严肃阅读了?看看“一个人的阅读史”如何定义阅读的意义
【编者按】《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唐小兵先生新近出版的书评集,书中诸篇为作者十余年来严肃阅读和写作的结晶。全书以近代中国的历史为大背景,细分为两条主线:一是关注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处境与行动,对部分学术著作给予了评析和商榷,对若干文化名人的年谱、日记、回忆录、书信等史料进行了解读;二是通过对上海文化、广东文化、成都文化等与城市文化有关的历史著作的分析,试图展现中国文化内部的复杂多元。这些文字提倡“严肃阅读”,将阅读的目标指向丰富我们对历史与世界的整体认知、滋养心灵,以及锤炼思想,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知识导航图。现选取该书的后记部分,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在《人类的大地·前言》中写道:“在这茫茫的夜海之中,每一处灯光都显示出一种心灵的奇迹。在这户人家,人们在看书,思索,推心置腹地交谈。在另一户人家,人们可能在努力探究宇宙的秘密,在辛劳地计算北半球上空的仙女星座上的旋涡星云。在那一处灯光下,人们正在恋爱。田野上远远近近闪耀着这些需要添薪加油的火光,包括那些最隐秘的,诗人的火光、教师的火光、木匠的火光。然而,在这些闪耀的灯光中,好多窗户都是关闭的,好多灯火熄灭了,好多人们入睡了……必须努力重新会合,必须争取和田野里那些疏落火光下的某些人取得联系。”
在我看来,阅读、思考和交谈就是与“疏落火光下的某些人取得联系”的心灵通道,而好的书籍和书评往往就成为“重新会合”的接头暗号。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而言,没有比自由自在的读书、思考和写作更愉快的事情了。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的这段话,我想可能是绝大多数读书人的共同心声吧:“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我在想,一个人的阅读史所折射的往往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和心智生命的尺度。阅读对于我而言,其意义就在于扮演这种角色。
在我看来,严肃阅读和据此而撰写严肃的书评是对一个作者最好的尊重,标志着心灵的碰撞和学术上的砥砺。我记得十多年前离湘来沪求学的时候,正是书评文化崛起、公共领域繁盛的黄金时代,经同门友人成庆兄介绍给其时刚创刊的《东方早报》阅读版断断续续写了一系列书评,如今回头重读这些文章有不忍卒读的“悔少作”之感,因为这种书评的写作过于轻率和急就章,个别书评甚至成了书摘。当倡导独立阅读的友人王晓渔兄发表一篇文章严厉批评一些书评成了书摘或者成了“书托”时,我很受刺激和震撼。痛定思痛,返璞归真,从那时候起,我开始思考一篇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书评何以可能。我决定“壮士断腕”,尝试摆脱此前习以为常得心应手的书评写作模式,学会认真而严肃地对待每一本书,就像古时敬惜字纸的读者那样,虽没到沐浴更衣焚香静坐的地步,但也至少让自己屏息静气沉潜进去。
好的书评既应该入乎其内,能够进入所评析的著作的脉络和肌理之内,了解一本书的价值关切、史料运用、逻辑推演、写作风格与学术贡献,同时又能够出乎其外,建立自身的学术主体性来对此书的优长之处和遗憾之处给予恰如其分的提炼和评析,并以所评论的书为媒介打开一个与之相关的更为宏阔和深远的学术世界,为读者提供一个知识上的导航地图。与此相关,我也开始思考:学术性的书评对于中国社会的公共文化建设有怎样的意义与作用?我曾在北京三联出版的随笔集《与民国相遇》的后记里提及当代中国公共领域历史读物的粗糙和浮浅,那么对于严谨而有贡献的历史学著作的引介和分析,就应该为阅读公众认知和了解20世纪中国历史提供一份靠谱的阅读指南。
如今摆在读者诸君面前的这本小书,就是从我十余年来发表的书评里选出来的敝帚自珍的文章。毫无疑问,它是个人性的阅读史,自然跟我个人的趣味、价值和偏好有关,但这种个人性如果细细琢磨和推敲,就会发现其中折射着一个时代的公共文化与学术浪潮变迁的草蛇灰线,每个风格独特的书评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沉默而深邃的梭罗式的瓦尔登湖,而湖光水纹自然映照着整个世界,即此而言,越是个人性的阅读和写作,恰恰就越具有某种普遍性。
这个小集子的一个主线是有关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与命运,围绕着传统中国知识人的价值观念、从传统士大夫到新式知识人的转型、启蒙与革命之间的知识人、知识人的共同世界如何重建等议题,我对于一些相关学术著作给予了评析和商榷,而与此同时,我也借由年谱、书信、日记和回忆录等第一手的史料写到了陈寅恪、吴宓、沈从文、殷海光、林毓生、王鼎钧等卓然不群独立不羁的知识人,在天旋地转的20世纪中国的人生与心灵,也希望借与他们在历史中相遇的机会重新汲取面对充满不确定感的时代的精神力量。
另外一个线索是对于与上海文化、广东文化、成都文化等城市文化相关的历史著作的研读和分析,试图展现大一统观念主导的中国内部的复杂多元,正如许倬云先生所论:“中国的历史,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历史而已;中国文化系统也不是单一文化系统的观念足以涵盖。不论是作为政治性的共同体,抑或文化性的综合体,‘中国’是不断变化的系统,不断发展的秩序。”或许正因为这种内部的多元性和竞争性,才赋予了中国文化以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越是同质化的文化越单调和容易趋向萎缩,越是多元混杂和异质交错的文化,才越有精神上的魅力和创造性。大到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小到一个共同体的文化生活,概莫能外。
在2019年岁末沪上凛冽的寒冬时刻,当我面对这本小小的书评集清样时真有今夕何夕之感,从四年前起念编订出版一本书评集,对自己专业研究之外的书评人角色做一个回顾与反思,到如今这本书终于在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打在脸上的时刻与读者诸君见面,中间可谓一波三折。与其说这是一册可让读者按图索骥了解历史著作的书评集,不如说是一个青年知识人在面对作为知识仓库的历史世界时竭尽所能的聆听、理解与对话,其言定有可商榷之处,而其情其感却是真切而严肃的。不管怎样,我对于帮助这本小书来到这珍贵人间的友人深深感激,特别是推动本书“诞生”的东方出版社资深编辑陈卓先生,正是他的韧性与智慧,让《书架上的近代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得以面世。也要特别感谢陈冠中先生对拙作的高度评价,2013年岁末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我的思想评论集《十字街头的知识人》沙龙上,陈先生倡导青年人要“活出时代的矛盾”,“将所有的毒药转化成养分”,这些睿智而深刻的话语我一直铭记在心,也尝试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的虚无感。我也借此机会衷心感谢《读书》《二十一世纪》《思想》《随笔》《南风窗》《中国文化》《艺术风尚289》《天涯》《凤凰周刊》《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新京报·书评周刊》《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文汇报·文汇学人》等期刊和报纸的编辑朋友们,正是你们不依不饶的邀约和矢志不渝的文化情怀,让我在忙碌的教研工作和家务之外,仍旧能够凿开一个小小的可用于另一种深呼吸的窗口,以这些所评论的作品和那些尚在书架上安静站立着的图书,共同构成了一个环绕着我的日常生命的文化世界。确乎如此,是阅读与写作让凡俗的人生有了一种仰望星空的精神动力和自由渴望,也正是阅读和写作,让我们带着饱满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好奇心,重返我们的日常生活,审视我们的精神生命,将生活在别处与生活在此岸实现能动而优雅的结合。
唐小兵《近代书架上的中国:一个人的阅读史》 东方出版社 2020年3月出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多久没有进行严肃阅读了?看看“一个人的阅读史”如何定义阅读的意义
阅听|孩子的阅读史,也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网络暴力肆虐,严肃阅读与理性对话何时归来?
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高质量阅读?
无阅读,不教育——阅读推广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读什么?怎么读?
童年阅读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2020广东省考行测备考:如何寻找片段阅读的主体?
阅文遭作者抵制背后:新合约是否侵权,完全免费阅读有前途吗
上海国际童书展|中文分级阅读读物,能缓解家长们的焦虑吗
世界读书日4.23-开启你的纸书人生,知至阅读生活延长计划
网址: 多久没有进行严肃阅读了?看看“一个人的阅读史”如何定义阅读的意义 http://www.alq5.com/newsview8742.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