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评书名家杨田荣表演新派评书的过程与经验

评书名家杨田荣表演新派评书的过程与经验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0年05月17日 20:09

原标题:评书名家杨田荣表演新派评书的过程与经验

杨田荣(1920一1982),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中国曲协会员,曲协辽宁分会理事。杨田荣自幼学艺,本来是天津市曲艺团的演员,后来到鞍山市说书,以擅长说新书闻名曲坛。其新评书艺术,引起社会和评书界的强烈反响。50年代末,《人民日报》以醒目标题报道了他开创新评书道路的事迹,被誉为中国曲坛上的“新书红旗”。

也许今天的资讯太发达,一些民间艺术形式正逐渐流于历史长河中,包括曾经盛极一时的评书。以至于谈起当年评书大师杨田荣开创新派评书的前前后后,许多人都感慨良多……

鞍山有评书故乡之美誉。历史上千山地区说书艺术可以上溯到辽金时代,元明时期说书艺术就已在千山地区流行了。据说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就喜欢听人说书。这些说书艺人大都来自于辽阳、海城及辽南一带。上个世纪初说书尤胜,辽阳、海城说书有戏棚子,有专门说书的说书馆。每当集日或每天晚上,说书馆(棚子)人满为患。

真正将鞍山的评书事业推向顶峰的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鞍山以杨田荣先生为代表,创立新书,一些脍炙人口的长篇如《烈火金刚》、《红岩》、《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将新派评书推向全国;七十年代以后鞍山曲艺界出现了刘兰芳、单田芳、张贺芳“三芳”,将鞍山评书推向颠峰,誉满全国,故鞍山有评书之乡的美誉。尤其刘兰芳《岳飞传》轰动全国,继之单田芳的《杨家将》又红遍大江南北,许多人提起鞍山,不仅会想到钢铁,还很自然地能想到评书。

鞍山评书艺苑中造就了最杰出的艺术人才,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忠实听众,几十年如一日。

新派评书艰难起步

杨田荣先生是鞍山家喻户晓的评书艺术家。在行内人士看,新派评书泰斗他是当之无愧。我市著名评书艺术家巩宝生是杨田荣第二个弟子,对于师父的记忆详实深刻。“拜师当日,师父送我的见面礼是一双布鞋,寓意穿新鞋走新路。”巩宝生说,1962年他从锦州艺术团来鞍山时,从事的是相声表演,一年后改拉板胡,直到1964年,杨先生看着他机灵好学,便收他为徒。

杨田荣是1920年生人,河北青县人,出生贫苦农民之家。十三岁时,杨先生开始学唱西河大鼓和木板大鼓,以及三弦伴奏。1937年,17岁的杨田荣离开家乡,来到当时曲艺繁荣的天津,并拜师著名西河大鼓艺人刘庆和,学唱西河大鼓。

1939年,杨先生出师后来到东北佳木斯、哈尔滨、沈阳等地,表演长篇大书《三侠剑》等。四十年代末回到天津。天津解放后,杨田荣改说评书。为提高书艺,他又拜苗德奎为师,学演《大隋唐》,同时还求教于张启荣、朱德兴等评书名家。

巩宝生说,师父开创新书不是一帆风顺。1952年在杨田荣的倡议下,他和许连和、赵阔汉等一起在天津市成立了说唱新书小组,集体改编了《新儿女英雄传》,并由杨田荣带头在书场里表演。他不熟悉解放区生活,有些地方只好照本宣科,说起书淡而无味,于是有人劝他还是说传统评书。他回答说:“老书好,是几代人磨练出来的。新书刚刚形成,也得有个反复加工提高的过程。”就这样,他宁肯少挣一些钱,也一直坚持说新书,积累了许多经验,成为全国表演新评书的先行者。

1954年他应邀来鞍山文生茶社演出,当时实行演员和茶社分账制,茶社从收入着眼,坚决不同意他说新书。1955年,他参加鞍山市曲艺团,任书曲队队长。领导采纳他的建议,又开始在书场和广播电台表演新评书,头一部编演的是《三里湾》,接着有《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红旗谱》等共五十五部。

为了说好新书,杨田荣先生利用一切机会接触工人、农民和战士,老劳模孟泰是他的好朋友。巩宝生回忆,师父的刻苦和敬业,最终赢得了钢铁工人的认可。

声情并茂征服观众

1982年,评书界的一代宗师杨田荣因病不治,享年62岁。大师之去让许多喜欢他的人痛心不已。

杨田荣先生对评书基本表演五要素(手、眼、身、法、步)的理解和创新,是评书艺苑中又一朵奇葩。巩宝生讲,师父对于人物性格的拿捏揣度分寸到位,特别能引起听众共鸣。

杨先生塑造人物,十分重人物内在感情的表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因此,他评书中的人物个个有血有肉、呼之欲出、活灵活现。例如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杨母在狱中初见儿子杨晓冬时,母亲为了使儿子没有一丝牵挂,横下心来同敌人斗争到底,坠楼而下,尽忠殉节,杨田荣把自己的感情全部融进了表演中,将听众感情的波澜推向高潮。难怪不少听众听到这儿时,满含的泪水夺眶而出。

杨田荣先生表演讲究“稳”、“准”两字。所谓“稳”,就是点到为止,不大呼小叫;所谓“准”,是指手、眼、身、法、步都恰到好处。他的表演快而不乱、慢而不断、以神传情、声断情不断,生、旦、净、末、丑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在《舌战小炉匠》这段书中,他以上下眼神之分,成功地刻画了杨子荣和小炉匠正反两个人物形象。他从上往下看时,人们通过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就知道这是身材高大、智能双全的杨子荣;而他从下往上看时,人们通过他那突然变得小而深陷的眼睛和贼溜溜的眼神,就知道这个人不是别人而是小炉匠。

老同行的回忆

在鞍山成为评书之乡以前,评书在东北地区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只是当时中心在沈阳。后来评书艺术中心转移到鞍山,可以说是因为钢铁而偏得。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少岩、西河大鼓艺术家黄佩珠夫妇对于鞍山曲艺界的荣辱兴衰记忆犹新。

“1952年来鞍山的时候,书场少,戏园子更少”李少岩夫妇回忆。正月十五、五月端午和八月十五将一年分为三节,一节正好把一部长篇说完。所以一年中,大鼓和评书艺人大多会走三个地方。鞍钢初建时工人多,文艺生活却相对单调乏味,所以曲艺戏剧到这里捧场的观众很多。黄佩珠回忆,当年听一段评书为5分钱,一场三小时共6段,加上一壶茶水,每场消费也得5毛钱左右。不过当时即使价格不菲,仍然有很多听众,爆满时一个茶社能有300人。

因后来同在一个单位,彼此又情趣相投,李少岩夫妇和杨田荣一家关系不错。“杨田荣书法绘画都有建树,尤其以画兰为著。在同行中田荣可以说是博览群书,这与他后来将新派评书发扬光大有直接关系。”黄佩珠回忆。

旧社会学艺很艰辛,两位老人说,学徒在拜师之前需头顶门生贴:走死逃亡不管,打死不论,车惊马压不管。旧时要想成为名角儿,很难。而杨田荣可以说是开创了新派评书的先河。李少岩说,大家第一次见识新派评书是在设于工人剧场的比武打擂上,杨田荣在李少岩的鼓动下上去表演了一段《铁道游击队》,杨田荣以精湛绝伦的口技征服了听众。

据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杨田荣在评书中运用口技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激战无名川》中描写大桥战斗的场景,涉及战斗机、坦克、大炮、长短枪、轻重机枪、手榴弹、炸弹等十几种武器,他都能模仿得维妙维肖。朝鲜新义州一位老人听后给杨田荣来信说:“听了您那动人的评书和惊人的口技,我简直是忘记了自己是坐在收音机旁,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1963年杨田荣应邀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铁道游击队》,播出后很受欢迎。随后他自编自演的《小闯将》曾在多家广播电台广播。1963年春,《人民日报》以《全国说新书的一面旗帜》为题,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杨田荣先生和他开创的新派评书得到公认。

最后的书场

鞍山老人对于评书的热衷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忠实地成为鞍山评书艺苑最后的“卫道士”。

因为和杨田荣是前后院邻居,在52岁的王秉健的记忆中杨田荣先生是另一种风范:外向爽朗,童心未泯。“那时候我们一起都在铁西繁荣地区住,我们这些邻家的小孩每晚都到他家写作业,写完作业,杨田荣老师便会给满院的孩子们讲一段。”直到今天,王秉健依旧能回忆起杨先生的段子《肖飞买药》的故事梗概。回想起杨先生在结束时的那一句话,王秉健眉飞色舞地比划:今天到此为止,回家———睡———觉!然后孩子们一哄而散。

许多老听众讲,听评书就像吃饭一样简单,像吃饭一样寻常,像吃饭一样必要。在鞍山铁西亚光大厦西侧一条小胡同中,有一处由民宅改就的书场,二十多平方米,最多可容纳30名听众,就是这么一处设施极其简陋的民宅,成为鞍山评书的最后一块阵地。据书场老板贾坤女士介绍,来这里听书的人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其中少有附近居民。有的是从腾鳌骑一个多小时自行车来的,有的从立山坐公交车过来,夏天时还有几位沙河、湖南的老人骑着摩托车过来。

“这里没有什么利润。”贾坤直言,地方不大,最多时听众也不过二十七八个,门票包括茶水费在内不过3元,请先生平均每场25元,煤水电费用加在一起,常常入不敷出。从她接手这一年多时间中,几次想关门,但老听众们的热忱打动了她,让她能够坚持下来。“有时天气不好,人来的少,一些老听众便主动交5元钱,怕我生意赔了。”贾坤说,好几次她竟然有一种内疚的感觉,暖气不很热,板凳也不太舒服,茶更不算什么上品,愧对这帮老听众了。

采访当日,这里说的是青年艺人海霞的长篇《呼家将》,专心致志的听众们安静悠闲。近两年时间里,评书届新老艺人共7人来这登台献艺。海霞说,投师刘兰芳先生,从艺已是十二年光景,收入虽是微薄,但就是喜欢,才这么艰难地坚持下来。尽管这里少些“名角儿”,但听众们似乎仍然乐而知足,在这个小小的书场中,台上的和台下的找到了一种感觉,这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评书名家杨田荣表演新派评书的过程与经验
巴蜀笑星凌淋助阵重庆鑫斛药房开业,现场讲评书逗乐市民受追捧
72岁评书大拿李伯清罕露面,皮肤有光泽显年轻,与小孩合拍很亲和
沈阳相声名家陈连仲逝世 演员范伟是其徒弟
刘兰芳:网络时代不怕年轻人不喜欢曲艺
书场归来你在青岛看曲艺吗?
南腔北调汇聚一堂 2020中国非遗曲艺周在浙江宁波启幕
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揭晓,刘兰芳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
追忆恩师单田芳:“认认真真学艺,堂堂正正做人”
黄旭华、刘传健等全国道德模范故事在广州上演,刘兰芳参演

网址: 评书名家杨田荣表演新派评书的过程与经验 http://www.alq5.com/newsview7894.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