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与答案
原标题:202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与答案
202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19世纪文学作品中,杰克·伦敦笔下的冒险家、巴尔扎克笔下的暴发户、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灰姑娘、司汤达笔下的凤凰男等生动的文学形象令人难忘。作家们敏锐广博地表现了世俗生活,将文学从神学状态推向了“文学即人学”的广阔大地。但是在20世纪初,“人学”却出现了分化。
其一,“人学”成为“自我学”。尼采的“酒神”说、弗洛伊德的“本我”和“无意识”等,为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弗洛伊德尽管后来在心理医学界光环不再,却在文学领域备受青睐,正如彼德·沃森所言,“现代主义可以被看作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的美学对应物”。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等作家不约而同地把文学这一社会广角镜变成了自我的内窥镜。他们的作品不一定引来市场大众的欢呼,却是学院精英们的标配谈资,构成了不安的都市文化幽灵。
其二,“人学”成为“人民学”。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追念普希金的文学成就时,使用了“人民性”这一新词,并阐明了三大内涵:表现小人物,吸取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后来,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大多成为这种忧国亲民文学的旗手,影响了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普罗文艺”。深重的人间苦难、非同寻常的阶级撕裂和民族危亡,构成了文学新的背景和动力。不过,即便是《双城记》《复活》,也因社会性强和下层平民立场被学院精英们无视,这与它们在别处广受推崇的情形,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比。
“自我学”和“人民学”,构成了20世纪两大文学遗产。正常情况下,“自我”与“人民”,作为微观与宏观的两端,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拓展对人的认知和审美,释放不同的感受资源和文化积淀。在良性互动的情况下,它们就是“人学”的一体两面:真正伟大的自我,无不富含与人民经验、情感血肉相联的大我关切;真正伟大的人民,也必由一个个强健、活泼、富有创造性的自我组成。值得警惕的是,任何一种遗产都可能被后人学偏做坏。鲁迅曾批判过招牌式的“高调革命文学”;当下“人民”的形象也在文学中屡遭扭曲,变得空洞干瘪。而非理性的独行者们或幽闭自恋、或放浪自大的文字,让文学中的“自我”越发雷同,离真正的个性更远,离复制和流行更近,并诱发都市心理病。在舆论场上,“文青”“文艺腔”则是嘲讽或同情的对象,成为文学及其相关教育的负资产。
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变化,文学不能止步于20世纪。“自我”与“人民”也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扑来,多种视角更应彼此含容统一,重新融铸成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当人的大部分智能被机器接管,人类最后的差异性,恰恰表现于人的情感、精神、价值观和创造力。换句话说,“自我学”与“人民学”,都进入了新的领域,都需要注入理论和实践的新的活血。
(摘编自韩少功《“自我学”与“人民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19世纪作家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敏锐广博地表现世俗生活,将神学推向了“人学”。
B.学院精英重视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人的作品,而轻视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普罗文艺”。
C.“自我”与“人民”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对人的认知和审美,在本质上有很大差异。
D.“文青”、“文艺腔”被嘲讽或同情,是因这些成为文学及其相关教育的负资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梳理了“人学”的兴起和流变,既有并列式的论述,又有逻辑上的递进。
B. 文章批评“高调革命文学”和“非理性的独行者”以论证“人民”需要“自我”。
C.文章在分析“自我”和“人民”时,强调了二者互相含容和促进的辩证关系。
D.文章末段结合现实,指出“自我学”和“人民学”的发展需要新的理论和实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历了深重的人间苦难、非同寻常的阶级撕裂和民族危亡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出现“人民学”的作品。
B.鲁迅的《阿Q正传》、老舍的《骆驼祥子》与普希金的某些作品,都具有陀斯妥耶夫斯基所说的“人民性”。
C.20世纪“自我学”和“人民学”在屡遭扭曲后仍然持续更新、含容统一,成为了“人学”的一体两面。
D.文学遗产的继承与发展应当建立在准确理解与合理运用的基础上,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要与时俱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有人认为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小,缺乏生命力;也有人认为传统戏曲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存在冲突。这些错误看法,导致传统与现代割裂,也限制了二者的互相促进、融合发展。在这方面,国外的做法可资借鉴,其融合现代设计与传统艺术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现代生活与传统艺术符号相结合;另一种是对传统艺术进行现代化改良。例如意大利的歌剧、日本的茶道、美国百老汇戏剧表演等,都是其中的典型。
我们在创新发展传统戏曲时,应当古为今用,让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设计充分结合,并借此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价值观。
(摘编自张瑶《传统戏曲艺术符号与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相互影响》)
材料二:
传统戏曲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创造和突破,不断吸取新的艺术因子,跟上先进文化前进的脚步,彰显崭新的时代特征。
传统戏曲必须创新,但走得再远,也不应忘记来路。如帮腔形式,可以吸收独唱、重唱、合唱的手法,原单旋律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多声部,但必须有原旋律的风味;在和声上必须尽量民族化,将色彩性和功能性结合起来。
此外,要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开展戏曲教育、培养青少年观众是根本。“戏曲进校园”要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注重教材教法、剧目选择和演出质量,尽可能符合当代青少年不断提升的审美期许,借助各种新媒体的宣传吸引青少年观众。
(摘编自翟群《古老声腔如何焕发新时代光彩》)
材料三:
传统戏曲与时尚结合,需要我们主动出击。一要挖掘戏曲故事的新意,将其体现的精神与现代价值观接轨,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戏曲改编作品。如新编京剧《季子挂剑》将古人的“知己之情”和现代人信守承诺的道德观联系起来,实现了从古人单纯的相知之情,到现代人追求诚信品格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升华。二要将现代艺术形式和传统戏曲巧妙融合,创作出更轻松活泼的新戏曲形式,这是时尚和戏曲结合的一个方向。如台湾奇巧剧团的《蝴蝶效应》,在保留主要唱段的传统唱腔和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将现代舞蹈及流行音乐等时尚艺术形式融入其中,成功吸引了年轻观众,取得了不错的演出效果。三要将现代化的广播电视技术和电子立体布景技术运用到传统戏曲中,展现如影视剧般精美的舞台效果。在这方面,青春版《牡丹亭》进行了成功尝试。这部戏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在服装造型和舞台设计等方面都选用了国际水平的设计师,营造了精美的舞台效果,引发观众热烈反响。
(摘编自张叶《时尚与戏曲的结合》)
材料四:
在苏州政府资助下,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聚集了两岸三地的精英, 打造了一个集昆曲、文学、美术、音乐、服装、造型于一体的创作团队,策划、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新剧演出时长合适,便于年轻观众接受;主演、配角、龙套全部由年轻演员担纲,精心设计的角色造型让人赏心悦目。该剧目自2004年至今演出200多场,在整个中国戏曲萎缩低迷时,“奇迹般让昆曲这门晚近一个多世纪里、始终命悬一线的传统表演艺术样式,获得了新的生命,站在了当代社会的舞台中心”,并走向国际,在美、英、法、德等国家绽放异彩。美国主流媒体甚至称青春版《牡丹亭》2006年的美国之行是继1930年梅兰芳访美以来,中国戏曲对美国文化界冲击最大的一次演出。这启发我们,传统戏曲要对外传播,应当在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戏曲专家和营销专家的作用,找准市场定位,做到剧本和舞台双管齐下。
(摘编自尹尧鸿《中国戏曲对外传播途径初探——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
4.下列不属于传统戏曲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的一项是(3分)
A.《蝴蝶效应》融合了现代舞蹈和流行音乐。
B.一些越剧演员跨界出演都市生活类电视剧。
C.通过视频直播平台对湖南花鼓戏进行直播。
D.在中小学课堂引入传统京剧艺术学习课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戏曲在现代的创新发展需要摒弃传统戏曲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存在冲突等错误观念,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B.帮腔形式的发展需要在坚持民族化、保留原有韵味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艺术因子,借鉴多种现代演唱手法。
C.在美国主流媒体看来,1930年梅兰芳访美对美国文化界造成的冲击,比不上青春版《牡丹亭》2006年的美国之行。
D.新编京剧《季子挂剑》将古人情谊和现代道德观念关联,符合当代人的价值观,是传统戏曲现代创新发展的成功案例。
6.请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反驳材料中某些人对传统戏曲的错误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天还很暗,鸟儿没醒,鸡儿没叫。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晨雾在散,在飘,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轻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才能与山过一辈子。
他告诉儿子,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 第一天要走八十里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天最累人,最辛苦。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走的是老人曾经走的速度。它跟随老人九年,以前老人总和它喃喃地“聊”着。今天呢,没有!是因为那年轻人吗?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汉子一眼。
儿子嫌狗走得慢,狗却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一如往常。但是,他发觉双腿已经不能适应了。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促自己退休,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思想上放落一身枷,人就变娇了呢?
“汪、汪、汪。”狗站在山顶的岩石上高声叫着。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嗓门竟有这么响亮;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父亲说:它在“告诉”山那边,将有外边的消息和信件带给他们。
父亲指着远处,告诉儿子这叫什么地方,有多少村子,有哪些要发放的报纸书刊……这笔细细的流水账,好像刻在他那花白头发保护的大脑里。
儿子很像父亲。笑时的模样语气,利索干净的手势,有条有理的工作,都像。父亲高兴,乡亲们更高兴。邮包掏空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要汇款的……邮递员也是邮收员呢。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
父亲哼一段打口腔给儿子听:“ 过了曲江是禾江,禾江下去是浊江,浊江南江连丽江,背江横江矮子江,末末了是婆婆江。”山里没大河,“江”是对溪流的称呼。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对于乡邮员来说,都必须脱袜卷裤通过。老人的关节炎就是这样长年累月积下的。支局长体谅他,考虑给他换换地段,让年轻人来。他不。他担心人家来不熟悉哪儿水大,哪儿水浅。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
狗看着陌生汉子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把双手朝后抄过来……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厚实的背。他有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在遥远的记忆里,他也背过儿子一次。
那一次,支局长命令他回家过三天。他和小儿子痛痛快快地玩三天哩。儿子出生时他不在家,老婆反而寄来红蛋,把丈夫当外客了。那次回家,他买了鞭炮,买了灯笼。他让儿子骑在他背上玩了一整天,儿子想下来也不让。他是背过儿子一次的——作为父子情谊,能记起的,仅止于此啊。
篝火已燃起,狗温存地用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它感激他。
…………
又一个清晨。父亲下完门坎的石级,踉跄了一下,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
在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如果父亲不转回山坳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业所,他决计就这样站下去。
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他决计不再送了。
“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的,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中“嗷嗷”急叫着。父亲返回去,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对它说:“你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你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听清了?”
老人猛地扭转头,径直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溪水里,喉咙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用手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山区秀美的景色,营造出清晨静谧的氛围,写出了山区邮递员早起奔波的生活背后诗意的一面。
B.小说的语言清新隽永。两处画线的句子,或排比,或顶真,语势贯通,暗示老人对儿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
C.小说插入的支局长劝老人退休、打算给他换地段、命令他回家三天等情节,反映了支局长对下属的体贴,更衬托出老人的精神品格。
D.“山”还是那山,“狗”还是那狗,“人”却由老人变成儿子。父子两代人先后献身于山区邮递事业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8.儿子背父亲与父亲背儿子两个情景,蕴含了怎样的深意?(6分)
9.小说把狗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早孤。诩年十二,能通《尚书》,孝养祖母。国相奇之,欲以为吏。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相乃止。后祖母终,服阕,辟太尉李修府,拜郎中。永初四年,羌胡反乱,残破并、凉,大将军邓骘以军役方费,事不相赡,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议者咸同。诩闻之,乃说李修曰:“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弃之非计。”修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邓骘以诩异其议,欲以吏法中伤诩。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及到官,募求壮士,得百余人,使入贼中,遂杀贼数百人。 又遣缝者佣作贼衣,以绛缕缝其裾,有出入市里者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咸称神明。羌寇武都,迁诩为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军停车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钞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 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杀伤。明日,悉阵其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 诩计贼当退,乃遣兵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郡遂以安。永和初,迁尚书令,以公事去官。朝廷思其忠,复征之,会卒。
(节选自《后汉书·虞诩传》)
10.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议者咸同。
B.邓骘以诩异其议,欲以吏法中伤诩。
C.诩军停车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
D.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发无不中/羌大震/退/
B.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发/无不中/羌大震/退/
C.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发/无不中/羌大震/退/
D.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发无不中/羌大震/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诩聪慧有才,为养祖母辞荐举。虞诩早年通晓《尚书》,国相欲任用他为属吏,他以赡养祖母为由推辞;为祖母守丧期满后,应李修征召拜郎中。
B.虞诩位卑忧国,不畏权贵敢力争。虞诩对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的说法提出异议,得到李修认可;四府公卿再次商议时,虞诩能力排众议,终获赞同。
C.虞诩不避艰险,巧用妙计终平乱。虞诩被派到动荡多年的朝歌任职,他毫不畏惧,赴任后招纳人才,施以妙计抓捕叛匪,朝歌之乱最终得以平息。
D.虞诩精于谋略,善用兵法智退敌。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虞诩用惑敌之法,让羌军不知其数而军心动摇,又趁其兵退破敌,终使武都郡恢复安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遣缝者佣作贼衣,以绛缕缝其裾,有出入市里者辄禽之。
(2)诩计贼当退,乃遣兵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巨鱼纵大壑①钱起
巨鱼纵大壑,遂性似乘时。
奋跃风生鬣,腾凌浪鼓鳍。
龙摅②回地轴,鲲化想天池。
方快吞舟意,尤殊在藻嬉。
倾危嗟幕燕③,隐晦诮泥龟④。
喻士逢明主,才猷得所施。
[注] ①本诗是钱起为应试而作。②龙摅:指龙飞腾上天。③幕燕:筑巢在帷幕上的燕子,比喻处境极不安全。④泥龟:出自《庄子》,“吾将曳尾于涂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巨鱼遨游于波涛与天空,其势如同飞腾的龙,又像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
B.巨鱼不被理解,暂且偷安的燕子嗟叹它的危险,曳尾泥涂的龟讥讽它的不遇。
C.诗歌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以营造宏大雄浑的意境,表现出刚健豪迈的诗风。
D.最后两句点明巨鱼腾跃蕴含的意义,“逢明主”与前面的“乘时”遥相呼应。
15.全诗描绘了巨鱼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屈原宁愿一面忍受委屈,压抑心志,一面“”,是因为他明白,“”,本就是受前代圣贤嘉许的。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女的弹奏像仙曲一般让听者耳朵清明的两句诗是:“,。”
(3)《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到,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悬赏求谏,对“,”,给予下等奖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所谓“夜经济”,一般指从傍晚6点到次日凌晨6点之间发生的各种消费活动,包括旅游、餐饮、购物、健身等。 “夜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20世纪70年代,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上升,( )。在经济学家计量分析休闲时间与产业效率的之后,各国开始大力推动休假制度改革,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劳动效率提升。生产线手工作坊之后,人们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2019年我国法定节假日达115天,占全年时间的31%。这份与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期不同的工作生活表,让我们可以尽情享受夜生活,体验夜文化,进而拉动“夜经济”。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夜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
B.“夜经济”以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为根本动力,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
C.“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
D.“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这一现象被称为“收入-幸福感悖论”
B.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人们称这一现象为“收入-幸福感悖论”
C.“收入-幸福感悖论”的现象开始出现,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
D.却出现“收入-幸福感悖论”的现象,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关性 倒逼 取代 持续增加
B.关联度 倒逼 替代 越来越多
C.关联度 促使 取代 越来越多
D.相关性促使 替代 持续增加
20.以下文字是某智能冰箱的简介。请你以“智能家居博览会”的志愿者身份,向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们 介绍该冰箱的智能化特点。要求:表达连贯、得体,不超过90个字。(5分)
21.根据以下表格,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这段调查综述能更好地反映总体情况。要求:不得出现具体数字,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关于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见调查统计表
参与垃圾分类的意愿
非常愿意
比较愿意
不太愿意
非常不愿意
不清楚
41.1%
52.2%
4.4%
1.2%
1.1%
对垃圾分类工作的评价
效果非常好
效果还可以
效果不太好
效果很差
不清楚
8.5%
47.1%
28.5%
7.1%
8.8%
对“混装混运”的看法
非常认同
认同
不认同
非常不认同
不清楚
6.1%
34.5%
46.3%
7.4%
5.7%
对垃圾处理设施的看法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
不清楚
4.3%
26.3%
41.3%
26.7%
1.4%
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预期
非常乐观
乐观
不乐观
非常不乐观
不清楚
18.8%
63.8%
14.4%
2.2%
0.8%
总体而言,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①,相关工作得到了人们认可。但是,毕竟垃圾分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②。我们相信,伴随着多元主体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下滑……
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电视台为此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朱女士(女排队员),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方女士(学生家长),王老师(高中班主任),康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0 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B
2 .B
3 .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 分)
4 .B
5 .C
6 .(1 )传统戏曲并未过时(1 分)。青春版《牡丹亭》2004 年至今演出200 多场(1 分);同时在美、英、法、德等国家绽放异彩(1 分)。
(2 )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传统戏曲并不冲突(1 分)。青春版《牡丹亭》全新的服装造型和舞台设计(1 分),压缩后的演出时长、年轻演员的角色造型(1分),都得到观众认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5 分)
7 .B
8 .答:(1 )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河水冰冷,他不忍心让有关节炎的父亲再下水。(2 )蕴含着父亲对儿子 的愧疚。多年来他因工作忙碌而无 暇顾及家庭,背儿子是一种补偿。( 3 )蕴含着敬业与传承的主旨。儿子背父亲过河,象征着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
9 .答:(1 )使结构更加连贯:“狗”贯穿了小说的情节。(2 )衬托人物的形象:“狗”是父子两代人事业的见证者与配合者。(3 )增加了叙述的趣味性:小说以“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生动有趣。(4 )暗示文章主旨:“狗”对儿子态度发生变化,最终追随儿子,暗示两代人之间有着事业的传承。(5 )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乐趣:“狗”恪尽职守,充满灵性,是一个可亲可爱的形象。(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10 .B
11 .A
12 .B
13 .(10 分)
参考译文:
(1 )又派遣会缝纫的人替贼人 做衣服,用彩色(或红色)丝线缝在他们衣襟上,带标志出入市里的,官兵便 捕捉住他们。
(2 )虞诩算准了羌贼会撤退,于是派兵在羌贼逃走的路上设下埋伏。羌贼果真疯狂奔溃,伏兵趁机袭击他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
14 .B
15 .参考答案:①大展雄风,志向远大,特立独行。
②渴望知遇于明主,施展才华谋略,昂扬自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 小题,6 分)
16 .(1 )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
(2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3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17 .C
18 .A
19 .A
20 .参考答案:
小朋友们好!这个智能冰箱可厉害啦!它能上网处理大数据,认识你放进去的食物,自己调节温度和湿度来保鲜。它还会提醒我们补充食物,给你搭配健康食谱,帮你比价呢![ 准确3 分(特色1 分,功能1 分,语言通畅1 分);得体2 分(称呼1 分;语气符合对象认知能力1 分)]
21 .参考答案:
①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大大增强。
②垃圾装运、处理设施仍然不尽如人意。
③推行垃圾分类的前景将越来越好。
四、写作(60 分)
内容选点准确,情境设置丰富
——深圳市2020年高考一模语文作文题评析
□胡家俊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月刊》编辑部,副主编)
“五一”假期刚过,202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通常简称“深圳一模”)就开始了,我们来关注一下这次考试的作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
这引起人们的热议。
电视台为此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朱先生(女排队员),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方女士(学生家长),王老师(高中班主任),康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按照以往的习惯,我还是从“作文题解读”“如何把握这道作文题”“如何评价这道作文题”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这道作文题。
一、作文题解读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由题干、材料、写作任务与写作要求三个部分组成。
(一)材料解读
材料分两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是给出作文内容主题的背景。
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
(1)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
这句话是一个判断句,是表述了我国在竞技体育上是属于强国之列的信息,“早已”是指达到竞技强国已经有一定的时间了,不是刚刚达到的。这句话给考生提供的信息,最主要是提出了“竞技体育”这个概念。什么是“竞技体育”?考生需要有一定的了解,需要把这个概念和“全民体育”“学校体育”等等概念联系起来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含意。“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竞技体育属于体育活动的范畴,追求运动成绩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能力,不断突破和创造优异成绩,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在运动竞赛中分出胜负。竞技体育不同于“全民体育”和“学校体育”,具有激烈的竞争性、排他性、功利性、不确定性和娱乐性。我们要重点理解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2)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子。读好这个句子,我们要特别关注几个标点符号的运用。
首先是冒号,提示表明后面陈述的情况跟前面的判断不相称。
接着是分号,三个句子之间用两个分号隔开,表明这三种情况属于“不相称”的具体现象,三种情况之间是并列关系。“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传递出的信息是学校教育不被重视,往往会被文化课取代。“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3000米,1500米跑有些学校都取消,更别谈5000米,10000米跑了。是因为学生耐力不济。铁饼、标枪这些项目,会因为怕危险,也就取消了。“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具体表现在:学生肥胖率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六成,高中生为七成六,大学生高达八成三。这里强调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
最后是省略号,表明还有相类似的情况存在,只是不能一一列出来而已。考生可以略有补充。
(3)这引起人们的热议。
“这”是个指示代词,指前面的“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这些情况。
“人们”,是什么样合词语,当然包括社会上的各类人。
材料第二自然段,是对写作情境的创设。
电视台为此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朱先生(女排队员),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 方女士(学生家长),王老师(高中班主任),康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1)电视台为此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
“电视台”,是行为的主办方,属于公众新闻媒体,为社会之公器。“为此”,即上文中“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这些情况。
这句话交代了举办单位,这个活动是“电视台”举办的,是有可能向社会播放出去的,公开的活动。
这句话交代了活动的形式和主题,是论坛活动,主题是“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对这个主题语的理解,“体育强国”这个“体育”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竞技体育”,还应该包括“全民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等,是一个宽泛的体育范畴。“少年何以强”,就是青少年凭什么强大起来的意思。按照题目的环境设置,这里的“强”更强调的是身体的强壮,精神的刚健。
(2)应邀嘉宾有:朱先生(女排队员),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 方女士(学生家长),王老师(高中班主任),康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这两句话,是传递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嘉宾的组成,另一个是观众的人员构成。嘉宾是发言的主体,观众起到的是参与的作用。
理解好这两句话,关键在于对嘉宾身份的理解。
朱女士(女排队员),朱女士应该是竞技体育的代表,自然可以联想起中国女排主将朱婷。不去联想也可以,女排,国家队的女排,是女排神话的创造者,更是女排精神的缔造者。这是“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的最好代表。
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这是媒体代表,媒体代表更关心社会问题。
方女士(学生家长),这是学生家长代表。
王老师(高中班主任),这是学校教育者的代表。
康同学(高三学生)。这是学生代表。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这一影响终身的考试,高三学生代表,有典型性。
观众席人员的构成主要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二)写作任务解读
这道作文题的写作任务相对简单,只有短短一句话:“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首先是要假设一个写作者、发言者的身份。就是在参与论坛的五位嘉宾“朱先生(女排队员),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 方女士(学生家长),王老师(高中班主任),康同学(高三学生),选其中之一作为自己写作的身份,代入身份中去,展开写作。
其次一个要求是文体的要求,写一篇发言稿。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写这篇发言稿,是为了参加电视台举办的“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这个论坛准备发言而写作的稿件。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可以 根据会议的内容、讨论的问题、想象会出现的情况而有所区别。写发言稿和演讲稿相似,写发言稿时,要注意观点要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的说明,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要注意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要注意语言简洁明快。发言要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三)写作要求的解读
写作要求里,除了常规的要求以外,最需要关注的是三个词组:“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
“结合材料”,是强调材料作文的核心价值,材料是有用的,材料不是可有可无的。
“切合身份”,主要是对写作者身份定位的要求,这道题目是选择一个假定性的写作者、发言者的身份,选择的身份一定要是这五位参与嘉宾之一,你不能跨越,选两三位嘉宾的身份,你不能越界,选观众作为身份进行写作、发言。发言的内容,要符合你选择的嘉宾的身份特点。
“贴合情境”,一个是这个活动的情境,这是一个公开性的活动,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这是一个电视节目,时间安排是比较紧凑的,要注意发言的简洁。另一个是话题情境,这是围绕“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这个主题的论坛活动,发言就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你的观点,要指向“少年何以强”,要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目标。
二、如何把握这道作文题
要把握好这道作文题,我觉得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写作任务要求的落实程度。写作任务要全面落实,有重点地落实。“我是谁”的身份意思是否明确?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表达的身份非常关键。我们要看考生是否对这个选择的发言者、写作者的身份有足够的理解。“我给谁写作”,面向嘉宾,面向现场观众,也要面向电视观众,要能够预想其他嘉宾大致的观点做好应对的准备。“要达到怎么样的表达效果”,我觉得能够围绕主题发言,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就可以了。
(二)矛盾冲突点立意的把握。我们需要关注作文题里面的矛盾冲突点或者关联点,这是我们立意选择的关键参考要素。这道作文题里面,有两对矛盾是很明显的,一个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矛盾,另一个是“体育的育人功能”与“学校体育的现实”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发言稿写作立意的时候重点要参考的。能够处理好这两对矛盾的关系,表达出自己“少年何以强”的看法和思考,就是符合要求的。
(三)材料的引导意义的把握。从材料的第一自然段来看,基本已经给出了判断,就是过分重视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这个方向是要把握好的。
(四)关键词把握的准确性。“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这两个概念要区分清楚。 “少年何以强”的“强”的理解要准确,主要是指身体强和精神刚强,不要扩大化。
(五)交流的能力。发言稿的写作能力,我们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交流能力,怎么跟嘉宾进行交流,怎么跟观众进行交流,使到人家觉得你的发言有价值。
三、如何评价这道作文题
这道作文题命题技术成熟,命题规范,略有自己的创新,体现在写作要求上,提出来的三点要求是能够反映现在高考作文要求的趋向的。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这道作文题:
(一)是否符合综合性考试的要求?深圳市之前两次线上的测试都是阶段性的测试,这道一模题无论如何,它都应该是一个综合性考试的题目。从综合性考试的题目要求来看,这个属于中规中矩的作文题目。没有特别令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学生有生活体验,是有话可说的,而且主题很明确,不会让考生盲头乱跑。
(二)选择的内容点是否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德智体美劳”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人的目标所在,探讨相关问题,具有时代性,也具有典型性。这道作文结合现实情况,来探讨“体”的问题,是对之前考试内容的补充。去年高考考过“劳”,去年深圳模拟考探讨过“美”,这次落笔在“体”,探讨“少年何以强”的问题,补充了这个内容点的空缺,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抗疫最根本的是要“强身健体”,今年来写这个“体”的作文,就更有现实意义,是很好的选择。
总的来说,这是一道内容选点准确,情境设置丰富的作文题。至于说不足,实在要吹毛求疵的话,个人觉得在嘉宾设置上,应该设置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作为嘉宾,从世界范围来看,乒乓球不是流行的大运动项目,但是在中国有这良好的群众基础。多设置一个嘉宾,会更有意思。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日刊yuwenrikan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归作者!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202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与答案
范文丨2020年海淀一模语文作文《文化互鉴》范文!
江苏省盐城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浙江卷语文试题作文解析及同题作文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提分策略,高中生们可收藏!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嘉兴语文教研员调研我校语文教学心得
广东省湛江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沈阳市郊联体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提高语文素养最迅捷的办法——和高三同学谈心(1)
2020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试题及答案抢先看!(上午)
网址: 2020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与答案 http://www.alq5.com/newsview7602.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