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当德行配不上欲望的时候,所有追逐欲望的行为都会让其遭致灾祸

当德行配不上欲望的时候,所有追逐欲望的行为都会让其遭致灾祸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0年05月16日 14:51

原标题:当德行配不上欲望的时候,所有追逐欲望的行为都会让其遭致灾祸

人生在世,无论任何时候,如果过于恃才傲物、沉不住气,凡事总要争个高低、求个结果,何尝不是一种偏执和轻狂。

锋芒毕露、目中无人,就一定会招致更多仇恨、构陷和攻击。相反,如果以“忍耐心”处之,在面对别人的陷害、污蔑时,能一笑置之,懂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便能藏起锋芒,韬光养晦,不让自己在流言和纷争中越陷越深。

保持“忍耐心”,更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乐观生活。当年,王阳明被贬去贵州龙场驿当县丞,生活环境苦不堪言,言语不通、交通闭塞蛇虫鼠蚁、瘴疠肆虐,他还亲眼目睹了一位外地官吏,和他的儿子、仆从三人,相继死去,悲恸不已。

期间,家仆不幸染病,王阳明不仅亲自上药,还哼起曲子安慰人家。这份对艰苦环境的“忍耐心”,让他在龙场生活下来,做官、做学问都不落下。

所谓“忍耐心”:是一份不轻易放弃和改变的执着,是欢喜中持有一份凝重,是悲哀时多留一丝希望,是谨慎而认真地对待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日子。

人生困境不约而至,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我们就会遭遇暴风雨,而秉持“忍耐心”,就给生命增加了韧性。

人要想拥有真正的大心境,就必须保持一颗“平常心”。王阳明第一次考科举时,也曾信心满满,不料却意外落榜;等到第二次考科举时,又遭人暗中打压,再次落榜。

换作别人,面对两次科考失败,可能早已陷入自我怀疑和怀才不遇的漩涡中,但王阳明却保持着一颗平常心。

同科考生中的落弟试子,在榜前嚎啕大哭,他反而跑去安慰人家: “你们觉得落榜可耻,但我觉得,因为落榜乱了心才是可耻的。”

人这一生匆匆而过,能在世上留下的痕迹,又有多少呢?纵观王阳明一生,身为当朝状元之子,八岁能诵,十岁能文,无奈二十二岁起,一直落弟未中,直至做了官,依然饱受挫折,人生起起伏伏,终于得悟大道。

有时候,我们越想拼命抓住一样东西,却总是溜走得越快;在感情上越在乎一个人,这个人反而离你越来越远。

面对世事浮华,王阳明一语道破玄机:世上所有事情本都有它自然存在的状态,我们不过分关注,事情就会变得流畅顺利。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人生最佳的状态。

俗话说:以平常心做平常人。

这“平常心”便是饱受摧残之后,圣人们的处世智慧:得财不喜、失利不忧、享誉不骄、受谤不恼。

泰戈尔有一句话,天空虽不曾流下我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苏轼也曾说,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安守一颗平常心,淡看人生风起云涌,就会发现生命的真实,卸下心中包袱,轻装上阵。

人生起落,祸福难料,时而风和日丽,时而狂风骤雨,当我们遭遇困境的时候,恰恰也是“修心”的好机会。

活着,其实很简单:以素净心寡欲;以喜乐心添寿;以忍耐心助坚;以平常心释然。只有把一颗心修炼得通透明白,人生便更加从容、淡然、无愧、知足。

我们这一生,要走很远的路,有如水坦途,有荆棘挡道;有簇拥同行,有孤独漫步;有幸福如影,有苦痛袭扰;有迅跑,有疾走,还有徘徊…… 正因为走了许多路,经历的无数繁华与苍凉,我们才能在岁月的变迁中体会:逝去的都是流年,过往的都成云烟,心若天高云淡,人生才晴空万里。

在这世俗间,大多数人只顾及自己的身体,却忽略了对于灵魂的喂养,导致灵魂空虚和乏力。

对于人生来说,真正能让自己感到富足和有趣的,并非是外在的物质的给予,而是内心灵魂的丰富。

就好像对于世俗之人来说,大多数人所追求的都是健康,智慧,美丽,爱情,名誉,财富等等,但是谁能会想到,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宁静。

如果“心静”,外在一切事物自然能够慢慢得来,因为能让自身感到幸福的,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健康的身体,第二就是平静的心性。

平和的情绪是一切福气的开始,如果内心嘈杂,即便是拥有财富和美丽,也会随着时间的沉沦而慢慢的丧失,但是内心平和的时候,便能收获这一切外在的福报。

但是遗憾的是,对于世俗之人来说,内心的宁静却成了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重点,内心失去了宁静,那些外在的物质,不但给自己带来不了幸福感,反而会带来可怕的痛苦,所以在生活中就有很多物质丰富,但是却活得很痛苦的人。

内心宁静不但容易被人忽略,还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误的追求方式。

比如大多数人总以为逃离世俗,走到深山峡谷中,才有内心真正的清静,但是最好的“静”,并非是外在俗世的逃离,而是内心的清修。

正所谓说“小隐于山林,大隐于市朝”,人生最好的修行,反而是落于世俗之中,生命同样能保持一种从容。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段话: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不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隐匿,并非自己刻意隐匿,古代所谓隐士,并非隐姓埋名而不见人,并非封闭自己而不说话,并非藏其智慧而不显示,乃是时代命运大相悖缪呀。当时逢有道之世,自然之道大行于天下,就恬淡自然,不见有为之迹,当遇无德之世,德行不化而困厄天下,就深藏自然本性,保持极为宁静的心态,以待时运的到来,这是保全自身的方法。

世道兴盛,众人守道之时,有德之人可以大行于天下,保持一种简单自然。但是当世道日衰,需要刻意修行自己的内心,以保持宁静的方法。

就好像现在俗世状态,对于整个世俗来说,充斥着各种诱惑与嘈杂,这对于修心之人来说就是世道日衰的境界,此时自己需要保持一个清静内心的状态,才是对于灵魂最好的照顾和修行。

而且在庄子的眼中,庄子以古隐士为楷模,指出隐士以“心隐”为主要,无论是在人间还是山林,“心隐”才算是真隐。

外在身体的逃离不过是苟且偷生一般,只有内心真正的释然,豁达恬淡,才算是真正的修行。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喜欢寂静而厌恶喧嚣的人往往逃避人群,以求得安宁,却不知道故意离开人群便是执着于自我,刻意求宁静实际是骚动的根源,怎么能够达到将自我与他人一同看待,将宁静与喧嚣一同忘记呢?

真正的宁静就是自己的心静,那些刻意去求心静的人,正是因为内心嘈杂,执着于寻求安静住所,但是内心如果不静,即便是寻得安静的地方,也得不到真正的宁静,灵魂仍然是一种空虚和乏力。

佛曰: 静若止水之心境,脱俗超凡矣。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生活就是心灵的修炼场,凡事顺应自然,不刻意求静,不刻意修心,当然也不让内心掺杂嘈杂和苦痛,这才是大隐隐于市的最高境界。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每一个人都是由“小我”和“大我”所构成,小我预示着“自私自利”,大我则意味着“大公无私”,今天我们不谈这些,只谈“自我”,一个自由的真我。

在物欲横流,处处充满诱惑和陷阱的当今社会中,能时常保持一颗自由之心并非易事。

人生在世,无非就是为了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命”层的存在问题,一个是“情感”上的维系问题。

生命有了情感的注入,才会显得生机勃勃,否则就是一具空壳;情感有了生命的支撑,才能展现出婀娜多姿的张力,否则就是一股野蛮的洪流。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两件东西就像一条绳子的两个端点,紧紧地把自己束缚在狭小的思维空间里面,无论你怎么拼尽全力,你永远也挣脱不开这条绳索的困囿。

所以,如何协调这两者力量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智者和愚者最本质的区别。有智慧的人,他们不只是生命境界的通达者,同时也是情感体验的练习者。

当你接近智者,将会在无意识间感受得到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一团愉悦、和谐的气场,会让你感觉整个人都非常舒服和自在,这就是因为他的生命和情感状态已经处在异于常人的境界了。

一些修道者非常注重“性命双修”,实际上就是在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融合为一个整体,当两者合二为一后,一切大功告成,达到了心灵的自由状态。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静,但是安静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收获人生的丰富。一个人内心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安静的人能收获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喧杂所占有,渐渐误以为喧杂就是生活,喧杂之外,别无生活,最后只剩下喧杂,没有了生活。

不管世界多么热闹,被热闹包裹的是我们心里的安静,人们往往认为世界的纷繁复杂是外在的存在,却不知道那只是人心里的映射,正是我们心里的喧闹,这个世界才在我们的眼睛看来是一个喧闹到无法忍受的世界。我们捧着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妙处了。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其实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才会变得敏锐,与世界的万事万物处在一种最佳关系之中。

从前有一位皇帝提供了一份非常优厚的奖金,希望有人能画出最平静的画,以便自己在心情烦躁时拿来缓解情绪,许多画家都来尝试,皇帝看完所有的画,只有两幅他最喜欢。

一幅的是一个平静的湖,湖面如镜,倒映出周围的群山,上面点缀着如絮的白云。大凡看到此的人都同意,这是描绘平静的最佳图画。

另一幅画也有山,但都是崎岖和光秃的山,上面是愤怒的天空,下着大雨,雷电交加。山边翻腾着一道涌起泡沫的瀑布,看来一点都不平静。当皇帝靠近一看时,他看见瀑布后面有一个小树丛,其中有一雌鸟筑成的巢在怒奔的水流中间,母鸟平静的坐在它的巢里。

皇帝选择了后者,奖金给了画这幅画的画家。“平静”作为一个形容词,如果从正面去理解,只会让画面缺乏新意,反着去画又会偏离“平静”的主题,只有对比中的“平静”,不仅切题,而且鲜明。平静并不等于完全没有困难和辛劳,而且在那一切的纷乱中,心中仍然宁静。“静躁稍分,昏明顿异”这一句话的言下之意也就在此处。

真正的生活从来不是一汪平静的湖水,太过寂静的生活反而让人觉得乏味。如何在纷扰中保持镇定和清醒?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心灵宁静?是需要用心权衡的两个方面。

在喧嚷的环境中,专注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不要被趋之若鹜的大流俘虏,比如坚持梦想,比如闹市读书,比如淡泊名利……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生活中细微的奔腾,不要无所事事、碌碌无为,更不要对生活麻木,让平凡不死寂的方法很多,比如和家人享受一日三餐,享受朋友间的温情,享受不为名利纠缠的安心……

如此一来,我们就在实际生活中落实了“”,静躁稍分,昏明顿异”这个哲理。当一个人心境不平时,喧嚷的环境就像麦芒一样,刺痒我们的生活,而当一个人心境安定时,哪怕他周围的环境已经风起云涌,或者平淡如水,他也会坚持自己的生活和本性,发觉每天的美好。

正如诗人裴朵菲所写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生命对于每个人固然重要,爱情也同样重要,但是,假如一个人仅仅只是停留在追求这两种事物之上,而不试着超脱出来,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来到这个世间是为了什么,永远不会看见比当前这个世界更加美妙的新天地。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作品中说: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当我们心中有花开,处处是明媚,条条是坦途,即便当下疫情乌云密布,也觉春之妩媚,风和日丽,莺歌燕舞。

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诗词绘画无一不精通。1097年,他被流放海南蛮荒之地,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书房,天气又闷又热,他书写绘画经常是汗流浃背,浸透衣裳,他丝毫不在乎。后人称赞他:苏轼能用最坏的砚台,写出最好的诗歌。人生困境时,当学苏轼,风雨再大,我竹杖芒鞋轻胜马,我心平气和,雨水落在我身上,亦当作是平常事。

白落梅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 林清玄说: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所以,无论遭遇什么,都不要一味地蹲在山谷哭泣,先静下心来,平复心情,给自己微笑,才有勇气去解决人生中的难题。 烦恼虽多,但总有尽头。世事自有定数,且让我们从容度日,与山水共清欢。 心若简单,幸福自来。 林语堂说,“幸福,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只有内心坚定的人,才能不为外物所动,成为黑暗中的光亮,照亮自己和他人前进的路。内心平静,始终保持一颗临危不惧的心,不被外界的困难险阻所影响。不紧张,不急躁,不愤怒,保持理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心快乐了,彼岸花香,宛若身边。人生路漫漫,一路向前,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惊涛骇浪,只要心若晴空万里,才期待雨后彩虹的美丽邂逅。

我们不能决定人生的起伏,却能决定自己的态度。当你强大时,困境就变小了。接受命运的馈赠,也承受了命运的打击。无论好的坏的,统统都能变成生命里的风景。人生活到头,无非就是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王阳明有一句话: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人生就是接受一次又一次挑战,一次又一次蜕变,依附于他人的是弱者。真正勇敢的人直面人生,直面自己,正视人生的缺憾,决不气馁,勇往直前。成功和幸福只属于勇敢和努力的人。

生活于大千世界的我们,每日奔波忙碌之余,要学会给岁月一份留白,给自己一地栖息,给生命一个微笑,听一首音乐,喝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让心情豁然开朗,让人生晴空万里。

愿你自己成为太阳,无需凭借谁的光。凤凰涅槃,毁灭重生。破茧成蝶,不断超越,最终你会遇见最美的自己

庄子:人生背道而驰的行径,皆是祸患的本源。人不得其位,必会自招灾祸;物不得其位,必将被铲除。

人生一世,谁也不用捧高谁,踩低谁。世事如棋,变幻莫测,光芒万丈的人,也许转眼就一身锈;身陷低谷的人,说不定哪天就登上巅峰,风光无限。

所以,无论贫富贵贱,谁也不用看不起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与人为善,才是为人之根本。

当人生祸患降临于生活时,我们总会将这些灾难苦痛归咎于外界的因素,但是却忽略了问题的本源。

从因果关系来看,人生遇见的所有状态和事端,皆因自己而生,即便存在于我们意识不到的层面之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和作用,所有违背这一规律的行为,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有这样一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祸殃。一个人的德行配不上他的欲望时,他所有追逐欲望的行为都会让其遭致灾祸。

所以,人生当下面临的糟糕,皆是因为之前人生中存在的错误念想驱使的言行所引发的结果,当自己的言行背离了规律与法则时,问题也就出现了。

万物发展和变化中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比如《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所有看似已经存在的“果”,皆因那些背后的“因”而形成,这也是道的运作规律法则,任何一种违背道的规律的行为都会导致混乱。

所以,人生最好的智慧就是顺应自然,找到自己应该适应的规律和根源,若想达到自己期望的目的,就要通过顺应事件的规律来完成,除此之外,所有的行为不仅是徒劳,还会惹出灾祸。

《中庸》之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就是中庸之中的概念,让自己的性情达到和顺,顺应外在的规律和本源存在,而不是任由自己的主观妄念肆意妄为,而做出一些不合情理的决定。

比如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人,贪图走捷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结果非但没有让捷径给自己带来好的结局,反而因为走捷径而违背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而那一些看似走弯路的人其实才是真正的捷径,因为走弯路的过程就是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有了这一个过程作为主导,自己才能合理的居于高位。

人性之中有趋利避害的心思,都向往着十全十美,人有进取心并不是坏事,但是当一个人由自己趋利避害心思所主导,一味的追求于看似好的局面时,就会在无形之中背离自然。

而一味贪图捷径的背后,便会因为主观意识和欲念的左右,而形成妄念。

道家思想中所提出的“无为”智慧,修正的就是这种妄念。《道德经》之中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社会正常发展而又重新私欲大作,应以道之真朴去整治他,那样人们将会无欲无求,无欲求必然清静无为,天下万物将此归安定。

《庄子》之中有一个心斋之论,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这一番话就是能够让自己去除妄念,让自身顺应万物而存在的智慧。专一自己的心智,不用耳去听,要用心去听。进一步不要用心去听,而要用“气”去听,耳的作用只是听取外物,心的作用只是符合外物。“气”这个东西,才是能够虚明无形之体来容纳万事万物。达到空明的虚静,才能容纳道的聚集。这空明的虚静就是心斋。

不以自己的外在感官主导内心,而是以内心去感受外物,面对那些能够撩起自己于心欲的东西,也能够坦然处之。

人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自己想去做什么,用自己的理性克服自己的私欲,才是免除祸患的根本。

所谓智者不锐,是说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你很难见到他有什么锐利之处,因为一个真正的智者是不会轻易去做那些过激的事情的。也不会过分地表白什么,展示什么。

因此人们看到的智者,总有一种“不动”的态度在他身上。智者做事,或在生活中处理问题,偏执一面的时候是很少见的。似乎总是起到一种化合物的作用。化合其他,也化合自己,使事情尽量彼此柔和。于是很多人看不出智者有什么大智慧或高明之处。智者的不声不响也就在很多时候显出了软弱和没有力量。

是的,大智者从来不显出力量,因此他也从不会因为力量的反馈而被击倒,也从不会因为力量的碰撞而落入陷阱。

大智慧的人无论多么年轻都是生活的老者。大智者无论怎样不动,都能促成其事物的成功或发展。这是因为他的柔性和余地中潜藏着足够的变通。“怎么都可以”才是至高无上的,而不是非要怎样才行。

因为普通人做事情太容易想当然,他的做法总显得过于用力,在普通人的头脑里似乎靠决心和勇气两者便可达到任何目的,而事实不是这样,机遇和等待的重要是因为它属于自然规律,人只能借助,而很难创造。因此总是表现出一股锐气的人,就没有认识这种规律,结果反倒由于认识的片面而没有准备。客观的种种现象会很轻易地摧毁一个锐利者。

过激的人比平常人首先遭到挫折,思想强烈又叫真的人最容易首先成为精神病患者。一个火爆性格的人总要比其他人吃很多亏。一个满身锐气的人做事,总是比其他人更容易垮下来。

大智者一般都失去了这种锐气。他们懂得刀磨得过于锋利,刀刃很快就会翻卷而失去作用的道理。他们懂得响动太大就会掀起余波招来危险。他们懂得世间任何事情的形成,自己只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的道理。一个智者总是考虑周围的事物,而锐者多想到的是自己。

人是生活在一个空间里的,但平日没人去想空间是怎么一回事。既是空间,就有上上下下,生活之所以丰富多变,都是因为这个空间。空间里的上上下下存有无数个缝隙。任何事物的成功或失败也都是在这些看不见的缝隙里形成的。

人走好运或背运,都像沿着一种“缝隙”在运行。因此,人做事情,很有可能成功也很有可能失败才是智者常想的问题。而锐气和所谓的力量往往是不起多少作用的,甚至是引起事物走向反面,造成极端的因素。

因此,智者的智慧往往在事情来临时表现出缺乏强硬,越是冲突的时刻越显得没有力量和没有了主张。这是因为,人有的时候只能放弃主张,变得没有主张时,事情才能解决。没有主张反能获得大自然,大空间。因此无主张往往才是最靠近正确的。

而每一个人都不愿意无主张。甚至认为这是不可以的。哪怕临时生出个不完备或错误的主张来,也比没有好。就因为如此,人才吃尽了各种苦头。因此,人如果能有意识地处在“无主张”中,便是“无为”。最少是我们所说的遇事冷静。

人的一生不知要发生多少突然的事变,有许多事情并不受个人的制约。那时你要硬是找个主张来按照你的想法做,反而坏事。而历史一再证明只有“不动”才能够救你。只有先不动而后才有生出动的有效办法。

因此,大智者总有点先失的味道,不但失去利益,也失去自己的主张。而一个人如果让他有意识地失去自己的主张,却是难上加难的。甚至伟大的佛教以及世上许多深奥的哲学理论,都是在教我们怎样放弃主张。

许多生活经验丰富的人,对主张这个东西是淡化的。许多大成功的恰恰不是把个人主张摆在第一位的人,因为这不但危险也要为此付出代价。许多生活得很轻松的人恰恰不是主张很强烈的人。这便是大家所说的活得通达一点。

当然,以上的感悟,只是一家之言。借用中国古代先贤的话就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生活给予一个人的不只是麻木,还有智慧。年少的时候,我们对生活怀揣着热情和美好的期待,但是经历一些事情之后却看清了现实,此时总有人抱怨生活拔掉了自己身上的刺,让自己变得麻木。

其实我们换一种眼光看待这种状态,这并非是一件坏事,生活除了让自己变得麻木之外,更多的是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去对待生活。

很多人年少轻狂的时候总想改变世界,但是最后才发现,最应该改变的是自己,应该让自己去适应这个世界。

所以有一天被生活拔去身上的刺,愿意对世界妥协的时候,往往是人生变好的开始,因为你学会了适应人生的规律。

在道家思想中有这样一个概念:人的主观妄为,在很多时候是背离客观规律的祸患根源。

人有贪婪之心,人有好胜之欲,但是对于自然规律来说,贪婪与好胜都是让人生糟糕的根源,而去除这些祸患,我们才能更好的生活,这也是古人所说外圆内方的道理。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的一类。因此兵强则败,木强则被伐被烧,强大处于下位,柔弱处于上位。

看似坚硬的事物往往会让自己走向灭亡,而那些看似低姿态的柔弱,却会让自己越来越强大,这就是道之主宰的规律,当然这种规律是在世俗认知之上。

所以换一种心态去看世界,当你以为自己能够居于万物之上,以强姿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时候,往往是糟糕的开始;反之,当你以为自己被生活折磨的麻木,磨平了棱角,拔掉了刺,开始被动适应生活的时候,反而是使人生走向美好的机缘。

天地万物生,便有了名位,名为既已制定,就要明白各自的限度,知道各自的限度,守好本位就不会有危险。比如道在天地间,犹如江海和小河,小河都要汇入江海。

世间万物存在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本源的规律和名位,当名位都已经制定了,只要能够守好各自的限度就不会有危险。

诸如人的一生,在我们生来的那一刻,人生的某一些命数早已经定格,我们突破不了的是自己命中注定的事物,所以学会遵守,就是智慧。

不管你相不相信,一个人的努力只能让他在当下的阶层中生活的更好,但是突破不了自己的阶层,我们无法突破这一个规则,这就是规则的力量。

这个时候很多人又提出一个疑问,那为什么有一些人能够跳跃阶层,让人生有一个质的转变,他们不就是靠努力来突破阶层的吗?

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人生状态也是合乎规律的,他们的规律在于背后自己默默的付出。

很多人觉得这些人能够跳跃阶层,是一种人生的幸运,其实他们的幸运是用默默付出的努力加天赋所换来的,这也是天道的规律和法则,所有缺乏认知规则的人,即便把他放在高位,他迟早会掉进原来的阶层之中。

所以守好自己的本位,就不会有祸患发生,因为你顺应的是属于你的人生规则。从前有一个人到别人家里面去做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清淡无味,主人知道了之后,就稍微往菜里加了一点盐。

加盐之后的饭菜变得非常可口美味,于是这个人就说:“饭菜能变得这么好吃,是因为加了盐的缘故,只加了一点点盐就这么好吃,那如果再多加一点呢。”

于是这个愚蠢的人直接空口吃起来盐,由于一下子吃的太多,他的味觉被破坏了,不但被盐齁的痛苦,而且也终身失去了味觉,这才感受到了贪吃的痛苦。

人生要适可而止,更要顺应自然,适可而止是对于所有事物的适度。即便美好的事物,也不要过分贪求,如同《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五色、五音、五味都是美好的声色享受,但是绝不可贪多,否则必然会殃及自己的人生。

而顺应自然,顺应的是自己应该顺应的人生规则。盐只是用来调味的,但一定不是主菜,不要把人生的顺序弄颠倒,不要让自己的生活本末倒置,该调味的事情就让它调味,该做主菜的事情就让他做主菜。

如同人生的琴棋书画,很多人用人生的琴棋书画来点缀自己的生活,修养身心,怡情调味,但是过分沉浸于这些物欲享受之中,反而让琴棋书画这样高雅的事情,变得世俗而又痛苦。

人总是忍受不了美好的诱惑,而一味的贪图美好,但是美好只是生活的调剂,绝对不是生活的核心,不要被欲望和自己心中所想迷乱了自己的心智。

《淮南子》之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什么本事就给他什么职位,有什么能力就让他做什么事情,力量足够,举什么都不重,能力足够,做什么都不难。

要让理智凌驾于自己的情绪之上,做一些该做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让万物各归其位。

《菜根谭》说:建功立业者,多虚圆之士;愤世失机者,必执拗之人。能够建立宏大功业的人,大多是处世谦虚圆融的人,容易失败而抓不住机会的人,一定是性情刚愎固执的人。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以柔弱的姿态进行着,所有美好的人生都是从谦虚圆润的态度中生来。

有的人拔尖逞能,有的人自高自大,有的人沾沾自喜,这些所有过于强盛的姿态都会影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所以,生活中有一些小人品德低下,但是他处事圆润,照样混得风生水起。而有一些人心地善良,但内心耿直,同样活的嘈杂和糟糕。

就好像古时候的刘邦与项羽,别人称项羽为“鬼雄,人杰”,却以“无赖”称呼刘邦,但是最终刘邦却一统天下,建立了汉朝。

当刘邦亲自在洛阳南宫大摆宴席,款待文武群臣的时候,刘邦问:“诸位爱卿,请你们告诉我为什么我可以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

其中一位大臣说:“陛下虽然平时傲慢,经常发脾气,但是赏罚分明,量才适用,所以将士投靠你,项羽表面仁慈,待人恭敬,但是刚愎自用,猜疑群臣,这是他失天下的原因,另外陛下派人攻池掠地,能将胜利分给众将士,和大家一同分享,而霸王项羽则加害有功之臣,这也让他失去了天下。”

接着刘邦补充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运筹帷幄方面,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方面,我不如萧何;统领军马方面,我不如韩信,三人都是豪杰,天下奇才,但是我能相信并任用他们,所以得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谋臣范增,可项羽还不信任他,这就是他必然败亡的原因。”

反观项羽和刘邦,刘邦之所以胜于项羽的根本原因,更得益于“无赖”这一个称呼。一个人被惯之于“无赖”之名,更是因为他放弃了清高的架子,以圆润谦虚的态度容人用人,而这正是让一个人有所成就的根本。

项羽虽然仁慈,待人恭敬,但是不够圆滑,处事不够谦虚,这才是处事之大忌。

所以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如果想有一番作为,必须要记住,永远是最好的处事状态,因为这个世界,永远偏向于柔和与圆润的人,当我们保留内心正直的同时,不妨以圆润处事,方能收获惊喜。共勉!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当德行配不上欲望的时候,所有追逐欲望的行为都会让其遭致灾祸
怎么知道自己找到的梦想,到底是真正的梦想,还是某种欲望呢?
不要试图摆脱欲望,而要尝试理解欲望
人有了欲望会痛苦,没有欲望又无趣,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欲望需要底线
欲望有没有好坏区分?佛菩萨有没有欲望?
佛教如何看待“爱情”与“欲望”?
压力大多数都来源于自己的欲望
“凡尔赛文学”“在逃公主”的欲望美梦
原创 任正非:谁抓住人的五层欲望谁就能成功

网址: 当德行配不上欲望的时候,所有追逐欲望的行为都会让其遭致灾祸 http://www.alq5.com/newsview7592.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