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l 徐兴正:叙事难度、主题陷阱与创作突围——读《临梵》
原标题:评论 l 徐兴正:叙事难度、主题陷阱与创作突围——读《临梵》
叙事难度、主题陷阱与创作突围
—— 读《临梵》
徐兴正
1
雷杰龙在中篇小说《临梵》(发表于《锺山》2016 年第3 期)里,借主人公之一丁观鹏的心理活动,写出“临梵”之难:“梵像画,心中所思所想,不外张、曹、吴、周‘四家样’,张胜温所处宋时大理国,流行梵画像又不过吴、周两家样。以张胜温所画长卷观之,勾线施彩,线条柔顺,设色精美,构图奇巧,视之简约奇妙而又灿烂绚丽,更近吴、周两家画样之风,而非张氏晕染凹凸之法和曹氏‘曹衣带水’铁线紧身之姿。……画梵像,最紧要之事是要心中见佛。……故此,对于一位梵像画者,最难之处并非依照哪一家样来画梵像,而是心中须先能见佛,先有自己心中所得之梵像。那梵像画者如何能见佛,如何能让自己心中先得清净庄严、智慧慈悲之梵像?除了亲近佛、法、僧三宝,一心向佛外几乎别无他法!”
“临梵”一词系作者自造,字面意思为临摹梵画像。这部小说里,临摹的梵画像,是《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梵画像》长卷册页。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本有张、曹、吴、周四家样(流行的是吴、周两家样)可资参考借鉴,但是,作为临摹者,清代乾隆宫廷画画人丁观鹏十分清楚,这幅长卷册页梵画像之原创,最紧要之事并非绘画技法,不可以从四家样(两家样)中直接汲取经验,而是要心中见佛,只有一心向佛才能做到。作为同行,丁观鹏深知张胜温当初之难。也正是因为张胜温在一个高难度上完成了这幅梵画像,丁观鹏才对他充满崇敬之情,并将此画视为珍品。这部小说写了7 节,丁观鹏观画后,由这幅梵画像而进入梦境,作者用了整整1 节来写这个梦境,占去全文六分之一篇幅,写得细致入微、密不透风。这一点留待后文再说。仅凭以上这两点,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丁观鹏是张胜温隔世的知音。相隔800 年,到了临摹这幅梵画像的时候,张胜温当初面临的难度,在丁观鹏这里依然存在。丁观鹏临摹梵画像毕竟属于再创造,其难度再大,按说也不会比张胜温原创更大。而且,如果说来说去,说的就是创作梵画像难,临摹梵画像也难,那么,又有什么意思呢?是的,问题还在于,丁观鹏所面临的难度是多重的,而临摹梵画像这件事本身只是其中一重,很可能只是最微不足道的一重。或许,正因为如此,作者才用得着自造一词,以“临梵”为题,来写这部小说。
我不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而是就像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借助主人公之一丁观鹏,言说“临梵”之难一样,我也借助以上这些,引出本文第一个话题:叙事难度。
那么,《临梵》究竟想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讲述这样的故事,为何像“临梵”一样难,甚至比“临梵”还要难呢?
这部小说里的梵画像,名叫《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梵画像》,可以说,它不同于所有的梵画像。这些“不同于”,不妨略微加以分析:其一,它是宋时的,距“临梵”之际,已时隔800 年,当然这算不了什么,比这更久远的梵画像肯定是有的;其二,它是大理国的,大理国虽然在大清眼里无非一个蕞尔小国罢了,却是一个佛国,王权更替数百年鲜有流血事件发生,况且多位君王退隐为僧;其三,它历经几世几劫,多次易主,每次易主都留有题记,到了大清皇城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乾隆皇帝对它宝爱有加,却一反常态不肯留下题记;其四,它散发出800 年前的佛国光辉,几乎可以笼罩现世,就连贵为大清皇帝高宗、文治武功盖世的爱新觉罗·弘历,也想梦中摇身一变,变为画中大理国这个蕞尔小国利贞皇帝骠信……
乾隆皇帝之所以圣谕“临梵”,至少是因为这幅梵画像,有着如此之多的“不同于”。
这当然只是“临梵”故事的一部分。
故事的另一部分是,奉旨临摹这幅梵画像的丁观鹏,虽然不敢想,但又不得不想的是,他的“临梵”一旦完成,张胜温梵画像真迹就会被毁。据丁观鹏所知,唐太宗李世民手里的王右军《兰亭集序》真迹,乾隆皇帝本人手里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赝品,还有《富春山居图》真迹,以及智勇法师手书其祖王右军集字的《千字文》真迹,这些作品无不命运多舛,要么被毁灭于无形,要么只留下残水剩山图。这些作品尚且如此,遑论这幅梵画像?它被临摹,梵像中的大理国利贞皇帝骠信被画成大清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之后,必遭毁灭,在劫难逃。而作为宫廷画画人,身家性命朝不保夕,一己之力无所作为,受命或是抗命都毫无意义,根本就不可能去改变任何一幅作品的命运,更不用说存在众多“不同于”的梵画像了。然而,尽管一切都已如此,但丁观鹏还是试图让这幅梵画像摆脱将被毁灭的命运。
其实,这才是丁观鹏“临梵”的最高难度。临摹者面临的这个难度之高,是原创者所不曾面临的。从这个角度看,虽然张胜温找到了丁观鹏这位隔世的知音,后者能加倍体悟到前者创造出来的佛国妙香,但前者即使在天有灵,也无法感知后者“临梵”面临的最高难度,这个难度,就是小说作者用了整整1 节文字写到的梦境,梦境之中的黑暗。
讲述“临梵”故事,难度也有多重。
最显而易见的一重难度,就是知识的储备和调度。作者写这部小说,毫无疑问,缘起都是《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梵画像》,至于是机缘巧合呢,还是命中注定,那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完成这部小说,作者必须通晓这幅梵画像的来历和去处,只有这样,想象才得以展开,至少,想象才可能合理。这还远远不够,作者还得与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临摹者丁观鹏,一道“认识”这幅梵画像。做到了这一点也不够,此前,作者必须以乾隆皇帝的眼光和心思,玩赏和宝爱这幅梵画像。仍然不够的是,来自云南的礼部侍郎李因培,还要向乾隆皇帝讲解这幅梵画像,顺带也讲解一下他的故乡云南,如何讲解?这也需要作者做好准备。除了这幅《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梵画像》,这位乾隆皇帝御用宫廷画画人丁观鹏,还有这个时代和之前的其他绘画作品和画师,包括当时已经传进来的西洋画,以及它们所构成的中国绘画史,作者不说熟悉到了若指掌的地步,至少也得有侧重地知晓一些吧?
这幅《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梵画像》毕竟是梵画像,这部小说毕竟题为“临梵”,因此,不难理解,作者还得有起码的佛学准备,否则小说难以完成。我猜测,这甚至超出知识的储备和调度,因为在佛学里,知识可能只是一个很低的层面。
从文本来看,作者确实构建起了大清乾隆皇帝之前中国绘画的一个庞杂知识谱系,而且让这幅梵画像散发出佛国的光辉,也就是说,他完成了这一重难度。
最秘而不宣的一重难度,则是讲述的角度和方式。
这部小说共7 节,每一节都有一个角度。第1 节是大清乾隆皇帝的角度,同时采用了礼部侍郎李因培这个角度,有意思的是,这两个角度之主次,一直在不断切换。第2 节是《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梵画像》的角度,比较刁钻的是,由数则题记写出这幅梵画像之命运无常。第3 节是其他绘画作品和画师的角度,言远意近的是,都在写御用宫廷画画人丁观鹏的忧心。第4 节是“临梵”的角度,见心见性的是,临摹者读懂了原创者,心中有佛,顿生敬畏与苍凉。第5 节是丁观鹏的角度,令人恍惚的是,他的梦境之中,既有黑暗,也有光辉。第6 节是章嘉国师的角度,峰回路转的是,国师以过人智慧说服乾隆皇帝,换一种方式“临梵”,以此保全这幅梵画像真迹。第7 节是一个全知的角度,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是,以“史海钩沉”的笔法,冷静道出这幅梵画像的下落。
从叙事学上讲,仅仅是角度多,并不意味着难度就大。但我要说的是,这部5 万多字的小说,除去第7 节篇幅短一些而外,每节8 千字左右,这一结构匀称的叙事网络,将上述内容一网打尽,难就难在这里。如此庞杂的内容,讲述角度变换过来变换过去,一节一节写过来写过去,没有枝蔓缠绕、旁逸斜出,始终皈依佛法、秩序井然,叙事技术确实高妙。
这部小说里,乾隆皇帝对《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梵画像》尚有不解之处,经国师章嘉解惑释疑,方才明白这幅梵画像历经数次装裱,时而卷轴,时而册页,装裱造成了混乱。这个混乱很有意味,至少,它为为章嘉国师说服乾隆皇帝,换一种方式临摹,取其意,将一幅真迹一分为二,画成《法界源流图》和《蛮王礼佛图》两帧,提供了玄机。打个比方来说,作者也是找到了种种玄机,要不然,“临梵”这个庞杂的故事,讲述起来是难免造成混乱的。说到这里,似乎有必要强调一下,作者既然能为他的小说人物章嘉国师说服乾隆皇帝提供玄机,当然也就能为自己讲述“临梵”故事找到玄机。
更有必要强调的是,这部小说并非单纯的限知叙事或全知叙事,而是在全知俯瞰之下,以限知推进,同时又步步为营,通过限知一点一点地抵达全知。这对叙事的弹性、韧劲和耐心,几乎是一次极限考量。这次考量,与张胜温当初原创这幅梵画像,丁观鹏后来“临梵”,形成一个同构关系。何以同构?其实也没有多么复杂,减省地说,将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可能就是梵画像、“临梵”和《临梵》散发出来的,佛的光辉。
还有必要强调的是,即使将“临梵”故事当作是如实道来,如前所述,难度也够大的。更何况,作者讲述故事,先由实而虚,又由虚而实,再由实而虚,属于正面推进,比起迂回包抄来,难度就更大了。
2
如果我将雷杰龙5 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临梵》,与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5 千字的短篇小说《秘密的奇迹》放在一起,来谈论它们的主题,会不会让人感到有些奇怪?
《秘密的奇迹》就要收尾了,主人公亚罗米尔·赫拉迪克被处决,“他发狂似的喊了一声,扭过脸,四倍的枪弹把他打倒在地。”“四倍的枪弹”,这是典型的博尔赫斯式的写法,为中国评论家和读者所津津乐道。我很清楚,即使我的谈论真会让人感到奇怪,奇怪的也决不是,要是它们有着相同主题的话,为何《临梵》的篇幅是《秘密的奇迹》的十倍?不过,我的话题确实会说到小说篇幅的。
《秘密的奇迹》主人公亚罗米尔·赫拉迪克是布拉格一位剧作家,因有犹太人血统和在对德国兼并奥地利的抗议声明上签名而被捕。在被捕前五天的夜晚,这位剧作家梦见了他未完成的剧作中的人物,梦境使得剧作的故事情节更加缜密完善,主题也更加意味深长,可以说是天助神力,让他对剧作的完成充满了期待。还来不及动笔完成这部剧作,他就被捕了。他在一天傍晚被捕,次日上午九时被处决。这一天是三月二十九日,他在夜里克服了死亡的恐惧,掌握了时间的秘密,将此时此刻想象为三月二十二日,这样,他就有了七天时间,如法炮制,他还可以拥有一年的时间,甚至一生的时间,这些时间多么充裕啊,足够他从容完成并反复修改剧作了。而剧作的继续创作,其实是在上午八时四十四分开始的。最终完成,则是在行刑前的一瞬间。这一瞬间究竟有多长呢?一滴雨水落在他的脸颊上,由于水珠的张力停留了一下,然后滑过脸颊,最后落到地上。
在主人公亚罗米尔·赫拉迪克那里,时间是混沌的,而这种混沌并不是他自己造成的。可能很多读者都会忽略一点,就是博尔赫斯写道:“三月二十九日,当局接到举报;当天傍晚,亚罗米尔·赫拉迪克被捕。”“人们除了自己的本行之外对别的事情都容易轻信;两三个用德文字母印刷的形容词足以让朱利乌斯·罗特相信赫拉迪克不是等闲之辈,决定以‘煽动人心’的罪名判处他死刑。执行日期定在三月二十九日上午九时。这一耽搁(读者马上会看到它的重要性)由于行政当局办事希望像植物生长和天体运行那样客观而按部就班。”
那么,《秘密的奇迹》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呢?这部短篇小说有着双重主题:艺术之中的时间,以及时间之中的艺术。博尔赫斯抱持时间永恒信念,他也相信艺术不灭。这正是秘密的奇迹。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其实,《临梵》也有着这样的双重主题。不过,由于两位作者不同的旨趣,以及两部小说不同的归依,博尔赫斯只是让读者相信,在剧作家身上,秘密的奇迹发生,被处决前最后一刻完成了他的剧作,而雷杰龙则用梵画像和“临梵”描绘出世道、人心和众生之相,所以,他使用了十倍的文字。
从立意上讲,《临梵》真是遍布“主题陷阱”,只有逾越陷阱,这部“有来历”的中篇小说,才能“有去处”。《临梵》的叙事与主题,就像一张纸币的两面一样,可以说,叙事时每采取一种角度和方式,主题就会有一个陷阱埋伏在那里。第1 节,很可能掉进大清乾隆皇帝和礼部侍郎李因培这个陷阱里,停留在权力书写上,或者与之相反,停留在对权力的反讽上。第2 节,很可能掉进《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梵画像》这个陷阱里,一味去陈述大理国和描摹梵画像。第3 节,很容易掉进其他绘画作品和画师这个陷阱,写成绘画作品的毁灭史和画师的血泪史。第4 节,很容易掉进“临梵”这个陷阱,大谈特谈佛学,而忘了小说本身。第5 节,很容易掉进丁观鹏这个陷阱,只有实,而没有虚。第6 节,很容易掉进章嘉国师这个陷阱,去写他“三寸不烂之舌”。第7 节,很容易掉进作者全知这个陷阱,不厌其烦地提供知识,而不是美学。这7 个“很容易”,属于写作学上的判断。阅读《临梵》时,每读一节,我都会担心作者掉进陷阱,读到第5 节,见他以细密画的手法和风格,写出了丁观鹏梦境的黑暗与光辉,这让我想起芥川龙之介小说《蜘蛛丝》,那根蜘蛛丝,是佛陀慈悲,垂下来的,我就放心了,知道他不会掉进去了,哪怕真是掉进去了,我也相信他能顺着这根蜘蛛丝爬上来,最终完成这部小说。
在这里,我还是忍不住抄录第5 节之中的几句话,作者是怎样写黑暗的:“恍惚之中,觉得那墨汁般黝黑的夜幕是从京城地里的裂缝中爬上来的,四面八方,正在向他聚拢过来,拂之不去,推之不开,正在将他紧紧包裹。他想呼喊家人,可是那股黑暗压住了他的胸膛,让他无法喘息,堵住了他的喉咙,让他无法喊出声音。”以及,作者是怎样写光辉的:“不久,他就看到一股金色的光柱从头顶的黑暗之处垂照下来。那股光柱照遍他的全身,其中如有无数的纤细的手指,将他轻轻托住,让他慢慢停止下坠。接着,那股光柱旋转起来,裹挟着他向前飞奔。光柱旋转越来越快,快得让他心慌意乱,只有不停默诵‘南无阿弥陀佛’佛号才能稍稍安定心神。”
3
本文写到这里,《临梵》“创作突围”就是一个简短结语了。
对于这部小说,我作出过7 个“很容易”掉进主题陷阱的判断,针对的是写作学上的迷思,主要有:一是对小说材料的迷思,以为存在特殊材料,而这些特殊材料的价值是天然的,也是充足的,不走先由实而虚、又由虚而实、再由实而虚的必由之路,要么随便敷衍,要么任意编造。二是对小说批判的迷思,以为立场、态度、观点决定小说品质,很大程度忽视甚至完全忽视美学。三是对小说地域的迷思,以为某个地方,比如云南,就是最好的故事发生地点,不以一个地方为小说出发地,还没迈出一步就停下来了,根本谈不上小说疆域。四是对小说时代的迷思,以为某个时代,比如当下,就是最好的故事发生时代,殊不知,正如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所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亦正如《传道书》所言,“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五是对小说民族性的迷思,以为民族性即世界性,只从民族性看人性,而不从人性看民族性,等等。
《临梵》之所以不曾掉进我认为“很容易”掉进的主题陷阱,主要是因为作者破除了对小说材料、批判、地域、时代和民族性的迷思。正是基于这个结论,我将这部小说视为作者的一次创作突围。无论是作为一个十分挑剔的读者,还是作为拥有文学愿望的同行,我都深知,在世界文学的坐标上,陷入到或沉醉于这些迷思之中,不能或不愿自拔者众。因而,这部小说实现的创作突围,让我感到和产生少有的欣慰与敬佩。
当然,我更愿意认为,作者不曾有过或者很少有这些迷思。果真如此的话,那他真是一位眼明心亮的小说家。
2019年4月21日
附:
——————————
徐兴正1976年出生于云南省鲁甸县乐红镇 乐红村徐家寨。1999年毕业于昭通师专(今昭通学院)中文系。写作小说、散文及文学评论,在《滇池》《山花》《边疆文学》《大家》《散文》《四川文学》等刊发表作品。2007年在昭通参与创办同仁文学杂志《小地方》。现供职于云南省作家协会,居昆明。
—————————————————
雷杰龙1973 年生于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1996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1999 年至2001 年进修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居昆明,供职于《边疆文学》杂志社。1995 年开始文学创作,在《人民文学》《钟山》《花城》《江南》《大家》《诗刊》《滇池》《当代文坛》等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百余万字。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评论 l 徐兴正:叙事难度、主题陷阱与创作突围——读《临梵》
清平乐到底怎么读?《咬文嚼字》主编:似应读lè
2020北京文艺论坛聚焦文化自觉与中国叙事
原创 铁骨柔情,自在禅心 —— 徐永生写生创作观后感
要复出了?网友想看《原罪2》 翟天临评论:马上
疫情下出版行业的自救与突围
读睡诗词精读|兔波:秋兴5首
圆桌|70后作家徐则臣的乡土书写:到世界去
两岸心理学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疫情下的生命叙事
8月8日星期六早安日签,读正能量励志暖心心语,充满正能量
网址: 评论 l 徐兴正:叙事难度、主题陷阱与创作突围——读《临梵》 http://www.alq5.com/newsview7520.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