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原创 司令员眼中的抗疫英雄64:董清,最先上最后撤的医废清运脊梁

原创 司令员眼中的抗疫英雄64:董清,最先上最后撤的医废清运脊梁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0年05月06日 00:42

原标题:司令员眼中的抗疫英雄64:董清,最先上最后撤的医废清运脊梁

作者 | 孙魁 武警总部原军事(政策)研究室主任、甘肃省总队原副司令员

3月30日,央视《新闻联播》

“一线抗疫英雄谱”专栏节目

用三分钟,以《守好武汉

最后一道防线》为题报道了

襄阳人董清的抗疫英雄事迹

他是一名服役8年的退伍老兵

他是一名有着14年党龄的党员

他是一名7岁孩子的36岁父亲

他是一名先上后撤的医废清运工

他的英雄事迹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作为老兵,他没有辜负部队培养

续写了军人血性与忠诚

作为党员,他没有辜负光荣称号

扛起了人民重托与担当

作为父亲,他没有辜负为父天职

践行了教子表率与榜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

武汉的医疗垃圾数量快速增长

高峰时一天达240多吨医废量

造成医废处置人力运力紧缺

得知这一情况后

董清所在的湖北中油优艺

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主动向湖北省环保厅请缨驰援

他瞒着家人率先报名参加培训

1月29日大年初五出发前

才向妻子和孩子郑重辞行:

“你们多保重,我要上战场!”

说罢就和首批突击队共12人

驾驶5辆清运车从襄阳出发

当天赶到武汉即投身沙场

多的时候一天要拉90多桶

往返40公里的集中处置点

至少要装运200多公里5趟

为了尽可能多地处理医废

在最初的一个月里

他们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

全身都汗湿得透透的

也从来没有顾及过

有时甚至到凌晨2点才收场

见状,记者不解地问:

“为什么非要搞到这么晚,

明天继续收拾不行吗?”

他却回答说:

“这些东西不允许过夜的,

要不然就可能有二次感染,

给人民生命安全带来恐慌。”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投入使用

产生的医疗垃圾急需有人处理

得知任务后的第一时间

他和另一名党员果断先上

榜样的示范带来无穷力量

该公司4批次驰援武汉的81人

先后都上过火神山等“危险山岗”

累计收转千余车次千余吨医废

无一人感染无一人“受伤”

这就是他在部队熏陶出来的

既要完成好任务

又要保护好自身的制胜法宝

当武汉医废处置能力明显提升

可以实现“日产日清”后

大部分队友完成任务撤退之际

他依然继续坚守武汉

直至武汉解封才返回襄阳

他这种不获全胜不罢休

不到最后不撤离的韧劲

值得所有人学习和敬仰

这不能不让感慨——

正是像董清一样的无数强者

撑起了中国抗疫必胜的脊梁

《司令员眼中的抗疫英雄》专栏文章,1号纪实将陆续推出,敬请关注。

作者简介:

孙魁,中共党员,武警总部原军事(政策)研究室主任、甘肃省总队原副司令员,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党支部书记兼副会长,甘肃省第 12 届人大代表,中国军事科学学会理事,武警知名人士,军旅作家,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从军40载,坚持一手持枪习武,6次荣立三等功,一手握笔耕耘,曾组织和参与起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法》、作为副主编组织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武警两个分册,先后著有数百万字理论著作及文艺、新闻作品,并屡获各级各类优秀成果评选和有奖征文大奖;2016 年出版《母爱伴我行》,是继著名作家张洁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之后,又一个单人作者用一本散文集来歌颂伟大母亲的力作;2017 年以来,开展“感恩母爱·孝行天下”主题全国公益巡讲,已在 19个省区市演讲 120余场次,赢得广泛受众群体的高度赞誉和普遍欢迎,众多媒体和网络平台也纷纷予以报道。

【1号纪实自媒体矩阵,入驻16大媒体平台,作品累计访问量超过5.4亿人次,刘德华《爱你一万年》词曲原创故事作者创办。曾先后推出中国第一个APEC设计师等有影响力纪实作品。1号纪实千字千元高稿酬和自媒体爆款写作常年开设训练营。欢迎点赞、留言并关注@1号纪实,欢迎有故事的人物邀约访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原创 司令员眼中的抗疫英雄64:董清,最先上最后撤的医废清运脊梁
司令员眼中的抗疫英雄97:梁小霞,放射出人世间最美的那道彩虹
司令员眼中的抗疫英雄99:李兰娟,建议“封城”第一人的毕生追求
哪里需要 我们就在哪里——抗疫凡人英雄扫描
抗疫公益影片《在一起》全国上映 献礼最平凡的英雄
90后00后抗疫 撑起“青春脊梁”
挺起民族精神的脊梁
《奋斗吧!青春》8小时云直播,明星嘉宾致敬抗“疫”英雄
大型原创抗疫话剧《逆行》在京上演 再现英雄人民抗疫故事
“抗疫”外公 我心中的英雄

网址: 原创 司令员眼中的抗疫英雄64:董清,最先上最后撤的医废清运脊梁 http://www.alq5.com/newsview5410.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