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日本社会之痛:孤独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日本社会之痛:孤独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0年11月12日 17:54

原标题:日本社会之痛:孤独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只以为孤独跟寂寞是类似的词眼,表达了一种特定时期的状态。

寂寞是一种生机缺乏的,落叶飘零的样子。

像一个老人,带着西瓜帽,穿着厚重的呢子外套,围着羊毛围巾坐在长木板凳上。手缩在厚厚的手套里,拄着拐杖,看着眼前的湖水霞光万里,从早晨到傍晚,没有人愿意去问他什么时候回家。

而孤独则带了一点自己主观的不与世俗的念头,像一个年轻的小姑娘,红色的长布蒙了眼睛,腰肢舒展,跳着美丽的舞蹈在人流不息的广场,衣裙翻飞在风中。她拒绝了人们的赞美跟目光,并不是她得不到掌声。

孤独至死

一种现状

曾以为孤独跟寂寞只是一种情绪或者心境的表达,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

但是“孤独至死”这样的新闻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日本被逐渐地报道出来,一张张照片,一桩桩个案都达到了让人令人目瞪口呆的程度。

有的老人在自己的公寓住房中死去,两年后才被发现,此时只剩下森然的白骨跟满屋子的萧条森然。有的中年人突发脑溢血身亡,家里的小狗狂吠不止,几日后才会被邻居发现异常。

孤独至死是一种不为人知的悄然而逝。悲哀的是,这些孤独至死的人,在死后如同生前一般,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存在。

日本曾经有报道,しらべぇ编辑部面向全国20 岁-60岁的未婚男女共 692 人做出了调查,测试的问题是是否觉得自己将来会孤独至死。

测试的结果是:在 30 岁以上人群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总人数的 57.1%,也就是过半数的人回答了 “或许会孤独死”。

孤独的老年人

孤独至死这样的状态是跟个人的性格相关的,同样跟一个国家的文化相关。在重视人际关系的中国,除非是老人寡居的家庭,或者是年轻人真正到了不愿意接触世事,准备与世界断绝关系的程度,可能存在这种溘然长逝不为人知的情况,不然孤独至死的现象并不多。

但是在离群索居,不愿意参加群众性活动,已经习惯独居的日本人来说,孤独至死的现象与日俱增。

日本整个民族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气质略显得落寞。他们还想习惯性地在自己的世界里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习惯性地使用严谨的礼仪以及有礼貌的语言暗示着彼此之间的距离。所有的礼貌似乎在表达:“我们的关系便是到此为止,如果太过靠近,便是一种试探了。”

在电影《海街日记》中,四个女孩子住在一起的群居生活很美好,但是在日本却似乎很少,即便是有,也像他们的小房子一样,安置在一个幽静的地方,并不与外界喧哗的世界为邻。

所以这样的生活习惯,文化风格,使得具有一定压力的日本青年人在经过中年的危机后,在对抗衰老及疾病或者生活压力的过程中,倒下后便不再起来了。

抑郁症患者

“我抑郁了。”当听到这样的自述的时候,多半有人发出好笑的感慨。抑郁症岂是那么容易患上的,总以为这样的自述中带着些过度关注自我的成分。

但是对于抑郁症的理解中包含着抑郁情绪的一部分,有的人可能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但是其中表达传递出的信号确实是已经在抑郁的情绪里待了许久。

孤独至死的背后是自己对自己状态的一种无奈或者始料不及。习惯了待在自己的房间里,看着屋外的阳光正暖,屋子里的小猫蜷缩在脚下,确实是惬意。

但是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日本,可能未曾预料到在自己的晚年,缺乏社会关系照顾的情况下,自己面对的生病或者死亡时候的场景。

一个人可以在生活中过得惬意,但是抵挡不了出现突发事件时候的风险。所以可能大部分日本人都清楚自己将来可能面对的是孤独至死的境地,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去避免这样的结局产生。

比如日本正发动社区的力量,结成一对一的关系,帮助独居的人找到对应的关照者等等。实际上所有的方式不过是提醒当前的民众,我们是一个社会人,回归于社会,找到对应的社会关系,是我们们对抗衰老,对抗孤独至死的方式之一。

老龄化社会

一种期待

对于年轻人的调查,四成以上的日本人表示自己可能孤独至死,这样的预期中其实藏着一种期待,一种对“不孤独至死”的渴望。

生者对于死亡的畏惧是渴望生一样自然的事情,我们聊着自己的将来,带着戏谑的表情或者念想,但是到最后,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公寓中死去的场景,大概脸上都会没有了笑容。

社会中的大多数都选择默默的闭门不出的时候,游荡在街上的少数反倒成了另类。所以即便有再多的渴望,慢慢在世俗的推动下,走向了人数较多的那一条。从此只关心自己的一日三餐,默默度过每一日,不再理会朝云暮雨,成了多数人的选择。

这样的方式似乎很“日本”,民族的荣耀跟精神传递在自己生活轨迹的每一个阶段中。为了工作不断努力,为了生活不断鼓舞自己,但是感到厌倦的时候,归林之鸟也是真正的希望有自然的不被打扰的安宁。

日本忙碌的年轻人

而孤独至死中的年轻人除了不愿意跟世俗接触之外,实际生活中呈现的是一种对自我的放弃。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堆积满屋的垃圾,混杂着各种盒子跟异物的房间,人蜷缩在无字的一角,对这些堆积的阻挡出去的门的杂物视而不见。

外人看起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但是沉浸于其中的他们而言,这些事习以为常的事情,你不用站在道德跟卫生的制高点来评判我。我只是在自己的房子里过着无人问津的生活,不打扰你,也不打扰任何人。

很多自我放弃的年轻人是因为生活中遇到了打击,从此便再也站不起来。既然工作无法再称心如意,那我索性不找了;既然婚姻破裂,失去了爱跟守护的权利,那从此我便也不再爱惜自己,过自己的生活,无关他人,就这样吧;

既然患上了无法治愈的疾病,我便选择这种自暴自弃的方式孤独的老去吧,吃药或者看病既然都是徒劳的,我又何必折腾自己去往医院跑,又何必去坚持苛刻的作息习惯。世界上这么多喧哗热闹,但是只有孤独属于关在屋子里的自己。

即便是孤独至死的人曾经传递“请救救我吧”这样的字眼,但是没有人相信他们是认真地求救过。或者习以为常的人不会主动地愿意去相信他们从此不再自自我关闭。

孤独至死的人背后都是对于亲情跟关怀的渴望,但是这种期待在吝啬的社会中是弥足珍贵的。愿意奉献自己的时间跟温暖的人不多,单单依靠志愿者的一枪社会,挽救慢慢习惯孤独至死的社会,像是杯水车薪。

孤独的年轻人

一种信念

老龄化加剧不仅仅是日本社会的风险,我们国家也正呈现老龄人口增多的现象。

所幸的是,我们是关系社会,傍晚广场上翩翩起舞的大妈,周末公园里拉琴唱歌的大叔,菜市场上拉着菜篮子飞奔的阿姨,公交车上烫着泡面头带着墨镜神聊的婆婆,在小区的空地上娴熟地带孩子玩的大姐,在街口树荫下将军下棋的爷爷,我们何必到处可见的这些老年人的身影,

在日本孤独至死逼近的阴影中,似乎一下子云开雾散,不再那么可怕了。

中国老年人的生活

所以,熙熙攘攘的热闹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完全归于沉寂,反倒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在喧闹跟期盼中来到世界,在悲伤与惋惜中离开世界,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过程。相信爱,不拒绝关怀,有温暖的信念,孤独便只是一种绝雅的表达,一种生活的状态,无关死亡。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日本社会之痛:孤独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没人理解他们的孤独,谁来帮帮这两亿正在黯然消逝的老年人
老年人如何应对短视频之魅
人民日报海外版:老年人如何应对短视频之魅
深读 | 信息时代,别落下老年人 | 长城评论
老年人如何应对短视频之魅(文化只眼)
原创 当被孤独笼罩,你需要的不是身边围多少人
贫穷孤独不被理解 老年困境,不只数字鸿沟 | 知书 No.88
救出被困的老年人
旅日作家探入日本社会肌理

网址: 日本社会之痛:孤独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http://www.alq5.com/newsview52034.html

所属分类:社会八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