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郭建龙:从丝绸之路中读懂古代中国丨文化讲堂第40期

郭建龙:从丝绸之路中读懂古代中国丨文化讲堂第40期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1年10月21日 04:16

原标题:郭建龙:从丝绸之路中读懂古代中国丨文化讲堂第40期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和地中海,也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沟通和交融。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往返着商队、僧人、使者、外交家和探险家,他们交换着商品、信仰和技术,一起谱写着经济互利、文明互启的史诗

西汉,汉武帝为打击匈奴,派出张骞作为使者向西沟通大月氏,最终打通了去往西域的道路。从晋到唐,法显、玄奘、义净等僧人为了信仰,历经艰险前往印度抄经求法。进入宋朝,东南海上贸易兴盛,瓷器、丝绸远销海外。至蒙古人建立了横跨欧亚的大帝国,东西方的交流和贸易更加繁荣。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之间的地理通道,不仅是历史上的征服之路、信仰之路、贸易之路和帝国之路,也是决定着人类文明走向的未来之路。

本期文化讲堂,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丝绸之路大历史》的作者、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郭建龙,来和我们谈谈丝绸之路的历史该如何划分阶段,丝绸之路又如何塑造了世界格局和文明走向?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著有《汴京之围》《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穿越非洲两百年》等。

从事写作是一直以来的梦想

一开始我做的是软件方面的工作,软件开发工作,是理工背景的。我一直喜欢写作,最初寻找写作机会的时候是和大家不一样的,实际上我的机会非常少,因为我不认识文字圈里的人。

这个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个朋友把我推进了《21世纪经济报道》,也就是我的第一份媒体工作。当时他们之所以要我,也是因为我有IT背景,他们的IT记者需要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就把我招进去了。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21世纪经济报道》等于是财经媒体的黄埔军校,所以说它的训练是非常苛刻的,而且是以一种丛林法则的态度。《21世纪经济报道》会允许很多怪人进去,但是进去之后,如果你达不到标准,就必须离开。所以这个残酷的淘汰过程会逼迫你去学习很多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学到的,比如说怎么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吸引读者。因为我们知道,一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是遵循着自己内心去写,认为写作者要对得起自己的内心,至于读者能不能看懂,那是另外的问题。

但是在媒体里面,它会教你怎样把事情以平和的方式讲出来,同时能让读者感兴趣,或者能获取有效信息。其实这样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包括沟通能力、采访能力,后来我写作,不管是中东、印度这些书的时候,这种沟通能力会帮助很大。

但是这样的写作其实和后来我的写书还是有一定区隔的,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发现我需要寻找另外的机会,去实现我的写作梦想。所以大概过了两年,我就选择了离开《21世纪经济报道》,但是我一直非常感谢这家报纸给我的机会。

怀着对当下的关怀与对历史追寻踏上旅程

我当时有一个问题意识,因为我们以前改革开放主要是参考欧美的经验,看他们成功的经验,这在前期特别顺利的时候,能帮助我们尽快找到自己的高度。

但是接下来,到了改革开放的深水区之后,很多国家的教训也同样是我们需要看到的。而这些教训往往不是出在发达国家,很多教训是出在不发达国家,比如说非洲,还有亚洲;但像东南亚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例子。所以这些例子可能在接下来是我们更应该思考和学习的东西。

郭建龙(右三)与埃塞俄比亚参加国际项目的老师和学生们

另外,我一直对历史感兴趣。古代中国的影响力,它的最大范围到哪儿?往西就是到非洲,我们知道中国去往非洲的第一人是唐代的杜环,杜环其实是去了北非地区;然后就是明代的郑和,他的舰队最远到达了东非地区,那么这两个就是主要的界限。剩下的印度、中亚、西亚其实都有人去到,所以我把首先考察的就是范围,还是有一种对中国历史的追寻在里边

中国历史和世界交汇点就是丝绸之路

其实每个生活在现代的人,到最后肯定是对现代问题感兴趣,比如现在改革开放的走向,以及未来中国的命运。但是我和其他人不一样,我稍微多想了一点,我认为如果要研究现代问题,很多时候是要从历史和世界格局上来考虑的。

在这个情况下,如果要研究中国的现代问题,首先有两条线上东西必须搞清楚。一个是历史,说白了就是现代中国在历史上的定位问题,另一个是世界,也就是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定位问题,所以这就是一条横的和一条纵的两条线。

纵的这条线就形成了密码三部曲,还有后来《汴京之围》这一类的书,就是纵的这条线的一种切割。横的走世界的这条线,包括亚洲三部曲,印度、东南亚和蒙古,这是围绕着中国周边的;再往远处就是中东、中亚还有非洲,这就已经到了中华文明所接触到的最外延了。

丝绸之路上的商队

只有把这两个问题弄清楚后,我认为才有资格去做中国现代的研究。但是,我对中国现代的研究还没有开始,只能说不管是古代这条线还是世界这条线,我都有一些成果了。

世界这条线和历史这条线有一个交叉点,这个交叉点就是丝绸之路,或者说中国的对外交往的历史。实际上中国在现代世界的定位,就是对外交往的过程。历史这条线的对外交往关系,延伸到古代,其实就是我们的丝绸之路。

当然我说的丝绸之路既包括陆上的丝绸之路,也包括海上的丝绸之路,实际上这本书不仅描写陆上西域的丝绸之路,也包括了海洋的丝绸之路的整个过程,而且它很难做出一定的区分。

我们知道,玄奘去印度取经,看上去这只是一个向西的有关于信仰或者坚定性的故事,但实际上这背后牵扯到了非常多的内容。因为玄奘走的西域这条路,他走了没多久,就被另外的道路取代了。这条路就是从印度直达中国的道路,这条路经过吐蕃,也就是现在的西藏。

玄奘到了印度之后,印度的戒日王发现,有一个地方叫东土大唐。他感到非常好奇,就立马就派使者就往这个大唐来了,实际上那个时候玄奘才刚到印度。他派来的使者走到吐蕃时,正好碰到文成公主进藏,所以又和这个事情联系在一起。

所以实际上他的使者很可能是送文成公主进藏的唐使,是和这个唐使一块回到印度的,所以在这个时候,玄奘起到了一种沟通的作用,反而把这条路给它打通了。而玄奘回到东土大唐之后,阿拉伯帝国正好崛起,这个时候西域的道路暂时地出现了中断,所以说玄奘之后不久,唐代的僧人就都改走海路了。

玄奘的雕像

也就是说,印度人的大船控制了海路,所以这样我们很难区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它本身就是对外交往的道路,到底是走陆上还是海上,和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关系。而一个有关信仰的事件,也很容易变成一个外交事件,又变成贸易事件。

玄奘取经路线图

所以,我是想把这样一种宏观的东西都写出来,这就不仅仅是我们对丝绸之路一些概念性的认识,而是全貌性的认识,即通过现代视角去了解中国人在整个丝绸之路和整个历史期间,在所有丝绸之路上的交往的历史。我是想勾勒出这样的一种框架,所以当我发现没有人写这些,或者没有人把这些东西总结到一起时,我就正好是通过这样的一本书去了解清楚。

从征服走向繁荣:从丝绸之路看中国历史

事实上,中国和海外的交往就是分成这五个阶段,或者说在丝绸之路上就是分成这五个阶段。

两个文明刚刚互相接触的一刹那都是善意的,但是这个善意很快就会被打破,变成互相摩擦。这就是所谓的征服阶段,也是汉代主要采取的方式。就是说,既然有这样一个地方存在,我就把手伸过去。

但是征服阶段是非常耗费财力的,或者说实际上在汉武帝的末期,他就已经看到这样的征服是不可能维持的。只有在这个时候,双方才会更加理性地在一起,产生出更加丰富的交流,不仅是信仰的交流,也包括我们的经贸交流各方面。

张骞出使西域

所以这种交流很自然地进入到下一阶段,也就是信仰阶段。这个时候正好是佛教大发展的时期,所以我在书里写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尽量把古代的这些僧人,只要能找到的资料都会列出来。你会看到很丰富的,除了法显和玄奘之外,还有更多的僧人是不同的,有的走西域,有的走海道,从不同的道路上互相交往。

信仰阶段之后,就进入了最辉煌的时期——贸易时期。这个贸易时期,又以唐、宋、元最为辉煌,可以说在元代达到高峰,这又和我们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玄奘的问题结合在一起。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玄奘时代之后,我们陆上丝路的重要性就慢慢地被海上丝路取代了,但是在海上丝路刚刚成为主流的时候,中国的船只在整个海上丝路上并不占优势。因为中国是从秦汉这样的陆上帝国成长起来的,缺乏海上造船的优势。

所以不管是法显,还是后来的义净,他们坐的船不是波斯船就是印度船,但是很少有中国人自己的船。可是,当中国把注意力转移到海上之后,中国的造船业也慢慢地发展起来了。甚至我们看到,马可·波罗送蒙古公主去往波斯的时候就是走的海路,海路就已经非常畅通了。贸易时代就是这样一个时代。

然后,我们可以把蒙古这个时代当作同时发达的帝国时代。再接下来就到了最后一个反思时期,就是帝国的心态还在,但是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力了。

我的书里说到一个非常令人感到遗憾的事实,就是蒙古人的扩张给西方带来了野心,或者说探索的欲望,因为马可·波罗这些人带回去的东方的景象,是遍地黄金这样的景象。

但是蒙古人的扩张,给汉人带来的却是一种封闭的心态。这就是我这本《汴京之围》写的,从汴京之围开始,到蒙古两次征服宋朝,一次北宋,一次南宋,我们的汉人在考虑怎么样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会滋生出一种民族主义心态,而这又和闭关的心态结合在一起,所以造成了明清时期的衰落。

未来的写作计划

《丝绸之路大历史》刚写完的时候,我规划了三部,这一部写的是古代中国的和世界上的接触、认识和交流,所以准备在此基础上再扩充。

另外就是我想把以前游走的经历总结一下,我以前游走的地区实际上是全世界比较落后的区域,所以我就起名叫作《被遗弃的世界》。

这本书主要是想讨论,他们的教训是什么?为什么在独立之后,人们欢欣鼓舞之后,却并没有产生出足够的发展?这一点可能中国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就是当我们独立后,找到了自己发展的道路。但是为什么这些国家没有产生出这样的发展?所以,我就想把这些经验或者思考写成一本书,这是第二本。

另外,我还想写的第三本就是写中国人在海外的闯荡,但是因为疫情,这个采访暂时没有办法开始。我还想尝试写一些小说性的东西,也是知识性的小说,但是这就是更加遥远的事情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郭建龙:从丝绸之路中读懂古代中国丨文化讲堂第40期
张国刚:文明的纽带 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 文化讲堂第34期
郭建龙新书“穿越非洲两百年”
建数字平台、促文化交流、架友谊桥梁——“丝绸之路文化之旅——中国数字文化展示周(阿联酋站)”即将开启
《新梦想世界》帮派跑商货物更新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
(述评)相约广州,读懂中国
浅谈龙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影响?
浅谈中国和日本的龙文化信仰有何不同?
相对论Vol.4对话郭杰瑞丨“美国眼睛”里的中国与世界
海南大学“中国-东盟体育文化发展联盟”“海上丝绸之路艺术教育联盟”筹备启动

网址: 郭建龙:从丝绸之路中读懂古代中国丨文化讲堂第40期 http://www.alq5.com/newsview348968.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