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85后作家的村庄“在场”书写 用文学“重建”一个回得去的故乡
原标题:甘肃85后作家的村庄“在场”书写 用文学“重建”一个回得去的故乡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中秋节马上要到了。关于故乡,又要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西秦岭山脉的皱褶深处,有一个叫麦村(化名)的小村庄。身为麦村人,出生于1987年的青年作家王选,在其长大的过程中,见证了自己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幼时,村里近百户人家,鸡犬相闻,春耕秋收,邻里相守,但也有各种事端和趣闻。但是从1990年代初开始,村庄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动。其中有二十多户人家,或因搬迁,或因事故,离开了麦村。
伴随着人的离开, 传统民俗、手艺、歌谣,一种生活共同体的方式,也在逐渐消失。为了记录下自己的村庄,王选写了一本非虚构作品《最后一个村庄》,用28个故事记录28种麦村人离开麦村的方式,呈现麦村过去几十年里的变迁。实体的麦村或许会消失,但这个热爱家乡的青年,努力想要用文字,建立一个纸上的麦村回忆博物馆,用文学“重建”故乡。
现在不少地方设立了以民俗、乡情为主题的博物馆,从旧扁担、竹箩等农业社会的物件来提醒我们曾经有过怎样的村庄生活。具象的物,让人有直观的感受,但真正要走进故乡的精神内核,仅仅靠博物馆的物件是不够的。《最后一个村庄》却用人物和故事,在纸上再现了一个普通村庄的日常和黄昏。
虽然书中的村庄只是西北大地的一个小村庄,但却是当下乡土大地上很多村庄的相似的背影。当城市化大潮汹涌而来,村庄里的年轻人走向远方,更大的世界。村庄自身的命运将如何,发生在村庄里的种种特色事物,比如歌谣,俗语,又将往何处去?《最后一个村庄》就是在表达对乡村深刻的思考和切切的眷恋。
故乡就是土地上的乡亲
“故乡是什么?故乡就是土地上的乡亲。他们见证、参与着我们的生活和回忆,他们一个个消失,就如同我们的个人历史被一寸寸剪掉,只留下大片的空,无法填补。”比起去博物馆看故乡的物件,王选更倾向于用书写带读者寻找记忆里的故乡,“这个地方曾发生过什么,经历过什么,曾经有过怎样的生活,有过怎样的喜怒哀乐。人们是如何互相交流的。”书中引用很多山歌歌谣、西北小曲、口头谚语、方言词汇。其中很多都是王选从小听过的,有的他记不完整的,还特别去采访一些老人,做一些集中收集、整理、精选。除了麦村是他的家乡“麻山头村”的化名和书中人物,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使用化名之外,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从农村走出去的现代人普遍存在一个困惑——眷恋故乡,但故乡其实已经回不去了。在书中,写了一个案例。一个人在离开村庄几十年后,晚年举家搬回家乡居住。可是他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努力,自己已经与村庄格格不入。他找不到可以深聊几句的朋友,在城市里养成的生活方式,已经让他感觉到种种不适应。最终他还是和家人一起最终离开了家乡。这也让王选陷入思考:“其实我们对村庄的情感,是很复杂的。我们对乡村有很深的爱,但这种爱不等于一味田园牧歌式的赞美。我们要不回避它存在的问题,看到它不好的地方,真诚希望农村恢复生机,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活共同体,让故乡变成回得去的故乡。”
时间在继续,乡村也一直在变化。王选说,这本书写的村庄,时间跨度大概是从1990年代到2010年代。这30年是王选目睹的自己村庄变化最大最快的几十年,“很多人消失了,很多事物消失了,曾经一个村庄一起去做一件事的公共生活也消失了。人心容易变得迷茫,所以也想记录一下。”最近十年,王选再回到自己的村庄,“得益于国家的乡村扶贫、振兴政策,我们的村庄在硬件上有不少提升,比如乡道是水泥路,道旁安装上了路灯,多了垃圾桶。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惊喜。当然,在教育、文化、精神方面的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选
身土不二的西北作家有共通的东西
作家的写作都是个性化的,但是同一个地理环境必然影响到文学,从而具有一些相通的气质。比如在中国的西北,有一批写作者,红柯、周涛、刘亮程、李娟等,他们的小说或散文,就是如此。地理的空旷和生存条件的艰苦,在他们的文学作品里也有所集中体现:格外关心大地和村庄,关注辽阔背景后面的人。以至于在他们的一些特别优秀的作品里,读者甚至可以闻得到辽阔大地和西域长风特有的味道。也许这也跟他们都是身土不二,书写是一种在场书写有很大关系。
现在的年轻人都往外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至少要先出去一段时间再回到家乡。但是王选一直没有太远离家乡生活、工作。1987年出生于甘肃天水的他,2007年毕业以后,从事过一段时间的电视媒体工作。之后他通过事业单位考试。现为天水秦州区文化馆馆长。白天工作,夜晚写作。王选在文学上的成就颇丰,已出版有《南城根:一个中国城中村的背影》、《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入选各种年度选本。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的“非虚构文学奖”。
王选说,“其实我也有机会出去,但是各种因素我还是留在家乡工作和生活。走到外面的世界,确实可以增加阅历和经验,可以给写作增加素材。但是留下家乡也不会耽误我的写作。因为不管到哪,人的悲喜都是相通的。而且,靠着阅读,靠着现在信息媒介的发达,视野也是可以很开阔。”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甘肃85后作家的村庄“在场”书写 用文学“重建”一个回得去的故乡
《文学的故乡》:还原作家们将生活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
梁征:故乡,作家创作灵感的家园|文学自由谈
网络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学的故乡”|文学自由谈
80后作家在开启新的文学格局|文学自由谈
对谈|《梁庄十年》:村庄内部无穷无尽的生活
历时两年跟拍六位著名作家 他用镜头记录文学的故乡
第三届三毛散文奖获奖作品公布,三位广东作家获奖
余华:故乡还能回得去,但童年终究是离去了
专访|邓安庆:“邓垸”是我精神的文学故乡
网址: 甘肃85后作家的村庄“在场”书写 用文学“重建”一个回得去的故乡 http://www.alq5.com/newsview348232.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