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禁燃烟花爆竹不宜“一刀切”

禁燃烟花爆竹不宜“一刀切”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1年09月13日 02:20

原标题:禁燃烟花爆竹不宜“一刀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一首七绝,两种喜悦。恰逢新年辞旧迎新,又正值人生中开始主导一场社会革新的高光时刻,王安石踌躇满志,欣喜之情勃然而发,挥毫写就的二十八字尽显万象更新……跨越千年,时间已模糊了历史事件和种种人物,如今人们已多不知诗中暗含的王安石变法及其前因后果,但对其中所描绘的祥和新年仍能感同身受——爆竹演变为鞭炮烟花,桃符演变为春联,屠苏酒虽属实陌生却无碍理解,一脉相承的春节习俗突破了横亘在今人古人之间的时间壁垒。试想我们所经历的春节都没有鞭炮烟花,那我们是能否别无二致地对《元日》产生共情?春节又能否仍一如千年前般喜庆祥和?

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自古以来都是热闹喜庆的,在口口相传的古老传说里,中国的先民们在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张灯结彩是为了驱赶年兽。年兽在人们过年就燃放烟花爆竹之后便功成身退,再无人见过。可这个事实却丝毫不曾动摇人们在过年期间驱赶年兽的执念,也许年兽只是个回应小孩子好奇心的幌子,大人们也并不知道最开始这么做得动机,但毫无疑问,这样能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气氛,大家乐得将这一传统延续下去。

在中国文化里,烟花爆竹并不仅仅作为春节气氛组而存在,还广泛出现于民间一切需要仪式感的场合,从红白喜事到破土动工都需要烟花爆竹——某种程度上,这也暗合了孔老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民间并没有出现一种指导生活的强势宗教文化,自然也就无需宗教仪式的频频出场,这体现了对鬼神的“远之”;而燃放民间传说中能够沟通鬼神的烟花爆竹,用来驱邪禳灾,又体现了对“鬼神”的“敬”。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禁燃烟花爆竹已开始成为移风易俗的一项重点工作,避免空气污染、安全隐患、噪音污染等等理由也足够充分,从一些特大城市市辖区开始,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划定烟花禁燃区域,有些是在特定时间禁燃,有些地方甚至步入全域全年禁燃烟花爆竹的行列。大城市人口稠密,实行严格的烟花爆竹燃放管制有着切实的现实基础,而随着禁燃范围的逐步扩大,一些地级市一步到位跨入全域禁燃,主城区和广大农村区域“一刀切”的问题开始显现。

在时代发展的冲击下,古老的节日原本就越发步履蹒跚,慢节奏的农村作为传统文化的保留延续之地,同时也在城市逐渐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给燃放烟花爆竹的延续提供了空间,为城市的人们感受不一样的烟火气提供了选择。很多城市孩子对于烟花爆竹最初的认知,就是在回乡下老家过年期间。小孩子尤其是小男孩对于烟花爆竹往往有着一种执念,虽然烟花爆竹的潜在危险性也是切切实实存在的,但这不影响它成为大多数人童年的闪光回忆。

春节、端午、中秋,节味儿越来越淡,首先是生活条件的充裕,穿新衣品美食无需非要掰着手指头等到过节,人们对于过节的期待值自然降低;再有则是仪式感的沦落,在北方,过年要起大早吃饺子,吃过饺子出门拜年的时候天都还不亮,从原本放过自家鞭炮在千家万户鞭炮声中全家开动,到“静悄悄”地一大家人吃饺子,少了“背景音”的年节,年味儿自然再下一个台阶。一点点没了仪式感、没了节味儿的节日,还能叫做节吗?最终又和普通假日区别何在?没有了节日的民族文化记忆又该归往何处?

烟花爆竹的燃放传承久远,将之简单视为移风易俗的对象,进而一刀切的做法并不算可取,这样做很可能就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尤其是在还有其他多种应对方式可选的前提下,比如现在广为流行的分地、分时燃放限制的常规操作,还有可以在提高烟花爆竹的生产标准、加大治理污染力度、加强消防建设方面增加力度。移风易俗的背后是与时俱进,而如何润物细无声地平稳推进移风易俗则需要更多的弹性。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禁燃烟花爆竹不宜“一刀切”
冷光烟花被纳入烟花爆竹管理
留下美好生活“小确幸” 视频审核不能一刀切
就地过年政策禁层层加码 防疫需要的是“绣花功夫”
安徽芜湖有人把烟花爆竹当年货囤?坚决查处!
扩散!石景山区全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一刀切”禁用化肥农药不现实更不科学
2021年春节北京仅留10个烟花爆竹零售网点 比去年下降56.5%
春节期间多地出现重污染天气 专家解读→
茶不宜泼饭,更不宜沃醉

网址: 禁燃烟花爆竹不宜“一刀切” http://www.alq5.com/newsview347571.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