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老区发现红军时期京剧剧本《七夕泪》
原标题:皖西老区发现红军时期京剧剧本《七夕泪》
近日,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在整理库存文物时,发现一本由成仿吾参与修订的红军时期大型京剧剧本《七夕泪》。文本为15场次,小16开本、油印,文字为竖印本、纸线右侧装订,38页。这是一份罕见的、十分珍贵的红军革命时期的戏剧作品,是在中国苏区文艺的萌芽和发展时期,由苏区文化部门领导、专业作家和苏区文艺工作者共同打磨的一部较为成熟的戏剧作品。
《七夕泪》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苏区在从事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的同时,还进行了革命文化建设。各级党政领导和文化委员会组织文艺工作者利用大别山区民间文艺的传统曲调,创作了《送郎当红军》《反动派吵嘴》《八月桂花遍地开》等革命歌曲和新编剧目,既活跃了部队文化生活,又播下革命文艺的种子。据不完全统计,鄂豫皖苏区的红色戏剧发展高潮时,演出团体40个以上。1931年秋至1932年9月,商城县“红日剧团”先后调归中共皖西北道委、鄂豫皖省委和红四方面军领导。剧团全体文艺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敌人的封锁线,深入到前线和苏区各地,为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宣传演出,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鄂豫皖苏区。
《七夕泪》这部戏创作于1931年,内容充分反映了土地革命时大别山农村阶级斗争的现实。红军、佃家、农民共同努力,镇压了恶势力,主人公家庭团圆。而穷人打土豪、分田地,上山加入红军……团圆之日正值农历七月初七,故名《七夕泪》。该剧证明了苏区的红色戏剧实现了由简单粗糙的原始化文本向具有文学性艺术性的专业化作品转变,使红色戏剧真正成为鼓舞苏区军民反击敌人“围剿”的战斗号角。
《七夕泪》的出现,是当时苏区根据地文化创作繁荣的重要表现和重大成就,见证了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历史作用。该剧在鄂豫皖苏区首府新集及苏区重镇麻埠、金家寨、古碑、七里坪、商城城关等地演出,艺术感染力很强。
《七夕泪》剧本封面上署名丁兆一。《七夕泪》最后修订者为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鄂豫皖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成仿吾。成仿吾是创造社著名作家,担任过中共旅欧支部领导成员,是中共旅欧支部机关报《赤光报》的编辑,他根据中央任命于1931年11月7日到达鄂豫皖苏区首府新集。
据了解,当时《七夕泪》油印成册,共30本。现仅见的这一本由金寨县南溪镇丁家埠曾家湾的曾静华保存了下来。曾静华曾在鄂豫皖苏区文化部门工作。
责编:李一珊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京剧电影《红军故事》融合两种艺术特点传承长征精神
黄茶家族大户--皖西黄茶
非物质文化遗产“倒七戏”:皖西庐剧
岑范谈京剧电影《荒山泪》:“戏曲电影还要尊重戏曲”
串联革命老区的西延高铁将于5月开工,线路共设7站
当年红军是如何吃年夜饭的?看看今天,我们真是太幸福了
六安市图书馆、六安市文化馆、皖西博物馆最新通知
老区通高铁,文化满车厢
原创 马欢乐猫悲伤,京剧猫中那些凄凉的角色,一个个都是泪点
土门发现的红军粗布口袋已被古浪战役纪念馆收藏
网址: 皖西老区发现红军时期京剧剧本《七夕泪》 http://www.alq5.com/newsview346619.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