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潼关》:译文+赏析+主题+写法+实训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潼关》:译文+赏析+主题+写法+实训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1年09月03日 10:02

原标题: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潼关》:译文+赏析+主题+写法+实训

关(谭嗣同)

【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赏析】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主题】

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写法】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潼关》谭嗣同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 。

2.这首诗描写奔腾壮阔山势不逊的诗句是: 。

【答案】

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2.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

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4.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5.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

6.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拟人 对偶

2.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3.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4.示例: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5.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6.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end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原出处。中考网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2021中考专题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潼关》:译文+赏析+主题+写法+实训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秋词》:译文+赏析+主题+写法+实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五上语文:21课《长相思》知识点学习
【初一同步学】备战语文期末,七年级下全册诗词整理!
央视秋晚里,这些古诗词和洛阳有关
寒假预习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内容梳理
【微课】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同步微课视频辅导(图文解读+教学视频)
统编版_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词语大全_17个同步生词
统编版_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三词语大全_25个同步生词

网址: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潼关》:译文+赏析+主题+写法+实训 http://www.alq5.com/newsview346544.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