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丨孔子认为求知有哪几种境界
原标题:解惑丨孔子认为求知有哪几种境界
《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则: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在这里,孔子谈论的是学习问题。他把人对于知识的追求分为四个不同的境界:“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困而不学”,这几个境界按照由高到低,由难到易的顺序排列。
所谓“生而知之”,就是指不必经过学习,生来就知晓知识,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因而即便达不到也不必自怨自艾;“学而知之” 指善于主动发现自己的无知与不足,然后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困而学之”指平时用不到的时候就不学习,等到遇到困难,才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学习,不失为“退而求其次”的一种选择;而“困而不学”则是我们都应当避免的。
孔子虽然把“生而知之”归为上等,但他认为“生而知之”的境界,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达到的,他也从不认为自己属于这类人。他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即自己也是因为爱好古代文化,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他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以学为乐,而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后又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为什么学习能给孔子带来如此的快乐,让他宁愿做“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者?
学习的快乐是多层的。不同于我们今天将其看作一件单调的事,在古时,“学”与“习”是两层意思:“学”是获取理论知识;“习”是通过实践践行理论。“学习”一词,就是“知行合一”。
“学”之乐在于反复的学习、思考与实践,以及随之而来的觉悟。这样一个通过自己努力对知识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的过程,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满足。
“习”亦有其乐趣。通过实践在生活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验证所学内容被真正消化吸收而“转识成智”,所学知识是真正落到实处而“学以致用”,所学经历能真正指导人生而“修己达人”,这就是继续学习的动力。
或许这就是孔子为什么愿“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的原因:求知的快乐,往往是走过低回蜿蜒的求索、历经曲径通幽的艰辛,而后才能逐渐深入体会到的。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解惑丨孔子认为求知有哪几种境界
解惑丨如何理解“从心所欲不踰矩”
解读丨孔子的心性理论
解惑丨这首送别诗缘何“绝尘”千年
职场生活中,哪几种人容易被大家排挤
解惑丨诸葛亮年轻时如何读书
解读丨孔子为什么坚持辞达而已,反对文过饰非
孔子认为,话少的人福气大,《易经》里讲了3点好处,非常有道理
解惑丨王勃创作时喝什么
典籍里的中国丨绝粮七日,孔子仍坚持追寻大道
网址: 解惑丨孔子认为求知有哪几种境界 http://www.alq5.com/newsview345293.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