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丁丁是多么幸福啊
原标题:迷恋丁丁是多么幸福啊
◎剀弟
展览:丁丁与埃尔热
展期:2021.8.6-10.31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还在举办上海双年展时,我就看到了大幅的“丁丁与埃尔热”的展览海报,海报上一个人正在点画丁丁的眼睛,为黑白线条头像完成最后一笔。这个预告让人非常惊喜,因为关于丁丁的秘密终于可以解开了。
丁丁是谁?那个圆圆的脸,头上一撮翘起的头发,穿着一件风衣,总是在行走中的少年侦探形象,他的身边,还总是伴随着一只叫白雪的狗。丁丁有什么魅力?《丁丁历险记》——比利时漫画艺术家埃尔热创作的不朽漫画,在全球销量超过2亿册,被翻译成了70多种语言文字,并被改编成动画片和电影。
虽然对《丁丁历险记》早有耳闻,也应该看过其中经典故事,但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漫画被称为“第九艺术”的法国,我的实习老师,一个超级丁丁迷家中做客的场景。
这个快50岁的电影工作者家里,不仅收集了当时出的所有《丁丁历险记》画册,包括23本完整故事集,以及一本未完成的作品,还有许多不同版本,他的书房专门有一整个书架,全是丁丁的周边,也是在他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有关中国内容的丁丁画册:《蓝莲花》,被郑重地摆放在书桌上,这本画册封面红色的底,上面一条黑色的龙,丁丁穿着一套中式服装蹲在瓷瓶里,让人过目难忘。老师对丁丁的痴迷使我印象深刻,而他的热情让我深感有一个想象中的人物陪伴成长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丁丁历险记》最早诞生于1929年,最后的《丁丁与字母艺术》随着1983年作者逝世而保持未完成状态结束,这不就是横跨了很多人一生的漫画吗?虽然我并不是丁丁迷,但是我深信丁丁具有巨大的魅力,以及鼓舞人的力量。这次的展览,也许可以告诉我这一切的原点。
“丁丁就是我”
这次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丁丁与埃尔热”展览面积很大,内容很丰富,可以说是漫画爱好者和丁丁迷们不可缺席的盛事。据展方介绍,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丁丁主题展,展览与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联合举办,将持续到10月31日。
展览内容包含了10个展厅和一个专门设计的衍生品商店,从导览提示的观展顺序开始,会发现其实是埃尔热,也就是丁丁创作者的生涯倒叙,回顾作者埃尔热晚期到少年,丁丁从成熟到最初出现的一个历程。在这里不仅呈现了“丁丁”的珍贵历史原作,也将重点聚焦于“丁丁之父”埃尔热(原名乔治·雷米)的艺术人生,包括他的创作手稿、笔记、绘画,以及个人的艺术品收藏等。
因为是倒叙,我正向看了一遍,又反向转了一圈,顺时针和逆时针加深了我对整个艺术家创作生涯的了解,也搞清楚了从丁丁的诞生到成为创作者一生之志的过程。埃尔热引用了福楼拜提出的“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说“丁丁就是我”。不得不说,埃尔热和丁丁早已融为一体。
埃尔热原名乔治·雷米,出生于1907年的比利时,从小就喜欢画画,在被他形容为灰色的童年中,童子军的经历是一个亮点。童子军是由一位英国陆军中将1907年开始组织的活动,是非政治性、非军事性、非政府,以及非营利的青少年运动组织。埃尔热在跟着童子军小分队去欧洲其他国家探险时,借助画笔观察周围,画了各种速写,当时就获得了一个绰号:好奇的狐狸。
埃尔热最早的自发创作,就是根据童子军经历画的冒险故事《托托历险记》,并在童子军的报刊上连载。1929年,埃尔热进入当时比利时一家天主教日报《二十世纪报》工作,为报纸创作插图,后来成为儿童增刊《小二十世纪报》的主编,并开始创作连环漫画。而当时报纸上连载漫画是非常普遍的,于是埃尔热最早的托托变成了丁丁,开始继续冒险历程。如果不是报纸主编的信任,让年轻的埃尔热勇敢尝试,可能丁丁就不会出现了。而“丁丁连环画”的出名,也让埃尔热慢慢从一个插画师和广告设计师的角色,走到了职业的漫画家和艺术家的道路。
回到1929年1月10日,《小二十世纪报》里的记者丁丁第一次出发,目的地是莫斯科,这个目的地是报纸的主编指派的,这是一次带有“政治”任务的故事。虽然不是埃尔热心中的理想地点,最后也是唯一一本他没有以彩色再版的画册,但却成为丁丁故事开始的契机。在创作过程中,他首次尝试完整的故事编排、连环画的表现技巧,并借用当代艺术的手法。
这份报纸每周四刊发连载《丁丁历险记》时,报纸的销量就翻倍,最多时销量翻了六倍。埃尔热当时肯定没有想到,丁丁从莫斯科开始,会走到中国、美国、埃及、非洲、南美洲等等一系列国家和文明远方。丁丁这个角色,也从最早的记者变成了一个侦探,他没有父母,没有收入,没有工作,哪里有问题,哪里有危险,他就会去哪里,与小伙伴们一起解决问题。
在回看“丁丁和埃尔热”的展览的时候,我生出了一个疑问:如果不是选择了插画和丁丁角色的大获全胜,埃尔热是否会成为一个记者?又或许会成为一个画家?
最终的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埃尔热将自己从童子军开始培养的好奇心和观察力,以及对记者这个职业的敬重,全部放在了创作的角色身上。而对当代艺术的关注和热爱,也都透过创作丁丁这部漫画发展了。这也从两个角度说明了丁丁的成功秘密:角色的内涵,以及连环画上的创新。
图像小说家的先驱
埃尔热的创作特点也是这个展览的表现重点。展览中提到,埃尔热受到美国卡通画家的影响,他是最早一批采用美国漫画的对话框形式的欧洲漫画家——原先的欧洲漫画中对话大多放在图画的下方,从阿兰·圣·奥甘和埃尔热开始,也采用了在画面内用对话框的形式。
埃尔热最为漫画界熟悉的风格特点是单线白描,非常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轮廓,大胆的上色,没有阴影也没有渐变,这种风格变成了今天欧洲连环画的常见风格。
可能看到展览里大量的手稿会更明白这个含义。其实最早的丁丁是在报纸上的黑白漫画连载,所以真的是黑白线条构成的世界,从手稿上更可以看到埃尔热的笔触以及构思,这些清晰的线条和鲜明的轮廓一遍遍地画出来,是追求完美的结果。
在调整为彩色单行本之后,对比黑白漫画和彩色版本,可以看到埃尔热对人物部分的动作进行了调整,使得动作更加逼真传神了,色彩则在写实的基础上鲜明而不混乱,可以说是非常欢快、繁简适当。
展厅里专门有一面墙来呈现埃尔热创作丁丁画册的经过,让人可以直观地了解创作过程:
第一步基本思路,也就是确定故事,埃尔热把故事比喻为导线,为作者和读者找到头绪。也由此可见漫画与插画很大的一个区别在于漫画需要一个完整的故事。
第二步是收集资料,埃尔热一直有收集资料的习惯,从明信片到新闻报纸图片,从国家地理杂志到时尚杂志插图,只要有参考价值的内容他都会保留到资料库,需要的时候,他也会去现场考察,或者派人去拍照画速写。
第三步是插图,也就是做绘画故事板,有时需要几十幅草稿才能完成最终的插图。这个过程有时候埃尔热会摆造型给助手,记录下动作的速写。
第四步是铅笔稿,这个步骤是图画最终成形的阶段,也是埃尔热最为辛苦的阶段,他会想尽一切办法赋予画面表现力和动感。在铅笔稿完成之后,会给线条上墨,保持线条的流畅和鲜明也在上墨这个环节,也就是埃尔热最为代表性的单线白描。
第五步是上色,在成立工作室之后,上色的工作基本都是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来完成的。再之后就是制作发行,以及封面制作命名了。
通过整个创作过程的呈现,提示读者们埃尔热是一个故事和绘画的全能天才,这两个的比重其实是相当的。故事是一个引导线,而绘画则是表现力,两方面都非常的耗费心力。埃尔热在以前的访谈中提到:“您无法明白这是多么的漫长和困难,这真是一份体力活!”从1929年到1983年,54年中总共只有24本不到的作品问世,平均差不多两年创作一本,每本62页。1951年,埃尔热因为身心疲惫暂时离开,《丁丁历险记》也暂时停止更新。
今天看来,这种作者制的漫画创作,虽然艰苦非常,但正是这样成就了丁丁漫画的高度水准。而作者制以及故事的原创性,也成为欧洲漫画最为重要的特点。
丁丁与他的中国朋友“张”
为了更好地了解丁丁,我去另外一个丁丁迷家里借阅了那本给我留下印象的《蓝莲花》。在这本画册中,丁丁来到上海,目睹了日本人制造的一起铁路事件(以奉天铁路事件为原型),揭露了其中的阴谋,解救了身陷危险的朋友。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笑出声,因为历险故事虽然惊险,但无厘头的幽默桥段也很多,有些地方让人拍案称奇,比如丁丁故意装疯的部分。
《蓝莲花》让人感到感动的还包括其中一段对话,丁丁救了一个差点溺水的中国男孩,男孩难以置信,说出认为洋人都是坏蛋,丁丁则说并不是所有白人都是坏蛋,很多欧洲人认为中国女人仍然缠小脚,河里漂满婴儿尸体,大家互相说出印象里的偏见,然后哈哈大笑,结为兄弟。埃尔热透过丁丁的嘴道出了中西方对彼此的偏见,而用作品化解了偏见,丁丁与这个名叫张的小孩建立了跨越人种和国别的友谊,丁丁也第一次为此流下眼泪。
关于《蓝莲花》的内容在展览中有整整一个展厅表现,并不仅仅因为这一部分与中国相关,也因为这一部作品对埃尔热来说也意义非凡,也被认为是丁丁系列最好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对埃尔热的意义正在于让他意识到一种求真的责任。“我在创作《蓝莲花》时发现了一个新世界。我发现了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文明,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一种责任。从那时起,担心对不住我的读者,我开始查找资料,开始关注丁丁前往国家和那里的人们:这一切多亏我遇见了张!我要感谢他让我明白了友情、诗歌、自然……”
要知道埃尔热开始创作《蓝莲花》的时间是1934年,他根本没有去过上海,对中国人的印象此前也完全是负面的刻板印象。当他想要探索这个题材的时候,一个神父朋友坚持让埃尔热努力去了解真正的中国人,方法就是认识一个中国朋友。神父介绍了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留学生张充仁给埃尔热,两人正好同岁。跟张充仁的交往让埃尔热开始迷恋中国文化,并且从张充仁那里获得了很多一手资料。后来《蓝莲花》的创作,不仅画面的背景包括出现的中文字都由张充仁检查或者书写,关于铁路事件的改写,也可能有从张充仁那里获得了一些信息。所有这些都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让《蓝莲花》不仅成为一个背景逼真的故事,对时局的精确判断也让人惊讶。
从《蓝莲花》开始,埃尔热更仔细地对待创作的素材的真实性。前面提到,没有现成资料的,他会去亲自现场考察,自己去不了,也会派工作室的伙伴去现场拍照和速写记录,这让《丁丁历险记》所到之处的描绘不仅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也有相当程度的真实性背景,成为非常好的不同文化的启蒙。
而且埃尔热并不局限于眼前所见之物,他有着记者的敏感,紧随着时代的科技发展,正是这种大胆的想象力和求证的真实精神,让他笔下的丁丁早于阿姆斯特朗登上了月球。
1950年3月份开始,埃尔热就在《丁丁报》上发表《月球探险》故事,于1953年、1954年出版画册,成为了预言般的作品,而阿姆斯特朗登月是在1969年。为了完成这部作品,埃尔热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并且向专家咨询。为了表达精确,他专门制作了一个比例缩小的登月火箭模型,并且拿给《宇宙航行学》作者亚历山大·阿纳诺夫看,这个模型还可以拆卸,以便工作室的助手可以清楚地看到结构。埃尔热非常小心每一个细节,尽可能地不让读者找到漏洞。
丁丁的诞生正好赶在一战和二战之间,欧洲漫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借由日报平台,丁丁在比利时家喻户晓,又随着出版社结集出版画册的推动,成为最早一批欧洲漫画的代表作品,进入了全世界读者的心中。展览中法国哲学家米歇尔·塞尔的一段话也许准确概括了丁丁的魅力和能量:
“埃尔热的作品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热情的大家庭里,迷恋他描绘的探索与冒险,宽容与相互尊重,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热爱生命。从7岁就迷恋上丁丁是多么幸运啊。”
埃尔热曾经脱口而出,丁丁是为从7岁到77岁的人创作的,而这个展览让无论是几岁的你,都能找到一个开始迷恋的时机。
供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迷恋丁丁是多么幸福啊
四川话的的蜻蜓是丁丁猫?好可爱啊!
连环画主角“丁丁”亮相上海
最新一期里,任敏和丁丁张聊起自己的恋爱经历……
爱着你,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丁丁与埃尔热》中文版画册提前上市
《丁丁历险记》封面图草稿拍出320万欧元
和爱的人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是多么幸福的事……
《丁丁历险记》中国元素封面画稿刷新漫画拍卖纪录
320万欧元!《丁丁历险记》创作者一原画被高价拍出
网址: 迷恋丁丁是多么幸福啊 http://www.alq5.com/newsview344876.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