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品一壶茶,感一世情。
原标题:读一本书,品一壶茶,感一世情。
感知茶文化的渊源与内涵
《茶之基本》
周重林
岳麓书社
“茶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问世已有1200多年,其蕴藏的技艺和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茶人。系统全面而言简意赅,是《茶经》的行文特点,后人对其字句的不同释义,也就衍生了内容迥异的注释。为此,茶文化学者周重林在研读古今数十种《茶经》版本的基础上,逐字逐句推敲考据,致力用易懂的文字、恰当的解读,尽可能地还原陆羽写作时的本意。可贵的是,《茶之基本》不只是《茶经》的注释本,周重林还通过30余篇感怀随笔与古人“对话”,力图感知到茶文化的渊源与内涵。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陆羽所处的时代,大茶树不少,因为树太高,人够不到叶子,便直接砍树。周重林旁征博引,引用宋代地理志书《太平寰宇记》所载“泸州之茶树,夷獠常携瓢置,穴其侧”、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所载“柑叶茶,书高丈余”、沈括的《梦溪笔谈》所载“建茶皆乔木”等,佐证了大茶树曾遍布华夏大地。就《茶经》多种版本中存在的“蕊如丁香”还是“蒂如丁香”“叶如丁香”的争议,周重林给出了不同看法,他倾向于“茎如丁香”,主要理由是“丁香茎与茶的茎很像”。
读《茶经》,遇到不通处怎么办?或许,回到生活,回到茶与茶树本身更容易理解,毕竟陆羽的茶艺源于实践。“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其中有烧水煮茶的常识,不仅揭示了下层水随温度上升往上浮、上层水温度低往下沉的对流现象,还特别提到“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为什么想要甜加点盐呢?周重林查阅了若干文献后说,在低浓度的时候,咸确实会增加甜感,但随着浓度的增强,就会有抑制的作用。
周重林除了对《茶经》进行注释解读,还记录了一些茶人茶事,谈论了各种有关茶文化的话题,比如唐代好茶的标准?器具对茶有什么影响?究竟什么是茶道等等。他特别提到,《茶经》的“经”,起初并非今天通俗意义上“经典”的“经”,也不是“经史子集”的“经”,而是“经纬”的“经”。茶经,就是让茶有秩序。“线做好了,往织布机上一摆,横的是经线,竖的是纬线。经纬分明,也就是指天地万物的秩序。”这部流传千年的经典之作,其实是建立在遵循自然秩序的基石上的。
沏一壶清茶,静待一生对饮的人;读一部茶书,邂逅千年文化的魂。饮到深处,喝茶又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在生活节奏快速的当下,遥想茶风弥漫的时代,不妨静下心来,翻一翻茶书,品一品香茗。用实践探路,用心灵体悟,或许才能读懂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刘学正)
从瓦舍勾栏打捞宋朝近代气息
《宋潮:变革中的大宋文明》
吴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很少有人会想到宋朝居然建立了“世界第一支专业化的公共消防队”。专业到什么程度?不仅有专职的消防人员,还建有望火楼,设有以备不时之需的水袋。专职灭火队还享有救火时路遇高官不必让路的特权,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殊为不易。
在近年来日渐兴盛的宋史研究中,吴钩无疑是较为突出的一位,他的宋史研究资料翔实,富有浓浓的烟火气息。在这本新作中,吴钩带着这样一个问号,那就是中国的近代化究竟始于何时?
本书中,吴钩从宋朝市政、人文、经济、政治、司法等5个领域,努力追寻中国近代化的蛛丝马迹。吴钩笔下的宋朝是如此令人眼花缭乱和着迷:除了前面提到的公共消防机制,宋朝建立的公共住房租赁制度同样令人刮目相看。公屋有点像今天的廉租房,不仅惠及黎民百姓,那些奔赴外地任职的官员也获其利,至于其他公共福利也有记载。通过对宋朝一些法律的分析,吴钩还发现宋朝女性在财产上享有历史上难以见到的支配权、继承权……
当然,宋朝最为人称道的应是极其发达的商业,《清明上河图》俨然宋朝商业盛景重现。与发达商业相辅而行的还有宋朝的瓦舍勾栏(娱乐场所)。“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代诗人林升的这首《题临安邸》对南宋朝廷进行了严厉批判,许多人因此记住了南宋朝廷的不思进取。吴钩则认为这首诗从另一角度也折射出宋朝瓦舍勾栏之兴旺。一般戏曲演出自不必说,可惜宋代两大体育运动后来均遭遇墙内开花增外香的命运。国际足联确认现代足球起源于中国宋代的蹴鞠,另一个则是漂洋过海在日本发扬光大的相扑运动。无论蹴鞠还是相扑,都有点近代俱乐部化的意味,宋代还出现了女性相扑运动。
宋朝社会的这些变化有其历史特定原因。公元907年唐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宋朝,中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大分裂时代,各种势力庞杂,文化自然五花八门。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开启了以和平方式实现的中央集权化,同时也开启了重文抑武的新时代。宋朝对于前宋时代的多种文化采取包容并蓄,和平共处,《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忙客商就包括了多个民族。虽然宋朝始终没有逃出北方军事威胁,但宋朝社会发展取得了空前进步,从吴钩的笔下,确实可以寻觅近代化的诸多端倪。
吴钩在本书中提供了许多令人信服的细节,但也有一些素材似有待商榷。比如关于宋朝立法的叙述。对宋朝的巨量立法,吴钩在本书中引用的那些数据来自于司马光上哲的札子。实际上司马光上的这个札子倒不是歌功颂德,反倒是对立法“繁多”的批评。
最后想说明一点的是,翻阅此书,似觉宋代离今天比明清还近。有一个事实我们也许得正视,那就是明朝并未沿袭宋代的近代性。这也留给我们新的思考:今天对宋史挖掘的那些亮点,到底只是故纸堆里的灵光偶现,还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或者说并未被社会普遍接收沉淀凝结为文化呢?(禾刀)
好的散文,比小说更有品质
《即使雪落满舱》
张莉 主编
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家黎戈说文学有条鄙视链,其中以工种来分,小说、诗歌作者>散文、评论作者>情感鸡汤作者。散文处于一个中间的、有点尴尬的位置。我平时读散文不多,有编辑来约稿的,大多指定小说,诗歌则是我临睡前的药材。
看到《即使雪落满舱》的书讯,“2020年中国散文20家”,副标题挺吸引我,主编张莉是文学领域专业学者、茅盾文学奖评委,她的选稿品味值得信赖。我有意一读,寻了书来看。张莉同时主编了《生活风格》,“2020年中国短篇小说20家”,我也一并阅读了。
结果有点意外,散文集比小说集更有品质。我读《生活风格》,第一感觉是大部分作品风格相似,大家都在写沉郁的现实主义作品;第二是“我”的密度之高,粗略印象接近一半,第一人称叙事太顺滑了,是有点懒惰的写法。偶尔兴起想读的《即使雪落满舱》,反倒涉及的题材较广泛,历史随笔、生活感悟、漂泊日记、故乡怀念、亲情滋味、小品闲情、游记风物,兼而有之,作者们各展其才,表现了百花齐放的姿态。
李敬泽的《黍离——它的作者,这伟大的正典诗人》,看标题就觉察作者有腔豪迈气概,文中频繁出现“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以此句牵连上下文,李敬泽从《诗经》的“黍离之悲”引出对华夏文明的沧桑感慨。这是历史大散文的精英写法。
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李修文的《遣悲怀》和贾行家的《误解,镜子》。以历史打底,没有李敬泽那么孤傲、炫耀文化。《遣悲怀》讲元稹和悼亡诗,夹杂着老周和妻子的故事。《误解,镜子》说贾谊,引入了作者与老徐就基层农村的一番对话。两篇都入世,是古今的对谈。
塞壬的《即使雪落满舱》,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纠结,我列为20篇之首。父亲曾是雄狮,在自己的地盘上行使统治权,不许人挑战,不许人侵犯,利用强权和暴力巩固他的权威。现在,父亲从狱中归来,毛色灰暗,走投无路,而从前的阴影尚未远去,那些伤害仍然留在心里,塞壬不断拷问,否定与否定之否定,到底该怎样与命运和解?
亲情一向是散文大类,要写到塞壬这样的力度,极难得。亲情的写法也是最多样化的。邓安庆的《疫时回乡记》,讲述疫情期间的日常,邓式“啰嗦”装载的是父母的絮叨和关怀,是熨帖的温情。龙仁青的《布衣歌者》,把兄弟情谊与草原歌吟、自然文学书写相融合,动人的好文。傅菲的《盆地的深度》,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人情风物的描述带有小说的况味,韵致绵长。陈蔚文的《若有光》,写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从疾病写到对“遗忘”的思索,是人生的大哉问。(林颐)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读一本书,品一壶茶,感一世情。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夜煮春茶读书香
岁月薄凉处,将一杯茶喝到无味,将一本书读到无字
最是明前一壶茶
【看诗酒茶画,品文化中国 】茶,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温柔试探
沏一壶春色 等你来品
一壶春
品不尽的茶意,参不透的人生
读“组工书 ”品“茶之芬”
郑板桥以茶傲世,读郑板桥的茶诗
网址: 读一本书,品一壶茶,感一世情。 http://www.alq5.com/newsview342964.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