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文学欣赏来看荧屏这个窗口未免太小
原标题:就文学欣赏来看荧屏这个窗口未免太小

□张炜
文学的表相即语言,然而,数字化时代里碎片化浏览占据了我们的生活,词汇在机械连缀和光电运行中失去了生命。就文学来说,这种损伤是根本性的。那么在文字潮汐中阅读者和写作者该何去何从?张炜新著《语言的热带雨林》从文学和语言着手,将其视为是关联人类精神世界核心的本质命题,特别对数字化年代的语言和阅读正在失去起码的标准和训练而深感忧虑。他说:“不要以为参与艺术的人多了,就一定是艺术的大时代,文学亦如此。”
碎片化浏览占据整个阅读生活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种趋势还在加重。智能手机的危害与功用同在,随身跟命,不再分离。人们不分场合地使用,在候车候机厅和一些休闲场所,甚至是会议或行走中都在滑动屏幕。人几乎不能让眼睛闲下来,也不能沉思。屏幕上的闪烁跳跃具有传染力,会像病毒一样入侵,让我们上瘾,产生从未有过的依赖。我们从此把与生命同等宝贵的时间耗损一空,却少有回报。
大量的电子片段堆积在大脑中,损害无可估量。某种神经依赖症一旦出现就无法治愈。说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那是另一个话题,就读取这个单项来看,它造成的后果是始料不及的。无法阻止的流言,难以辨析的消息,耸人听闻的事件,浅薄与恶意,淫邪和罪愆,都在小小荧屏上汇集。欣悦少于沮丧,绝望大于希望,人一天到晚淹没在极其恶劣的心情和接二连三的恐惧中。这里流动的文字大多是即兴的、未经打磨的,语言品质之低下,心绪用意之阴暗,几成常态。这种气息熏染下的精神生活使人向下,而不是向上。
生活中的认真态度需要严谨的文字去培养,失去了起码的语言标准,社会精神就会沦丧和消散。至于文学,它要求更多的接受条件,比如相应的视觉触及方式。传统阅读通常为纸质书,它经历了从宣纸木刻到现代印刷线装胶装,质感已经变化很大。很早以前的线装书舒放柔软,变为西式书籍的挺括,也产生了感受差异。即便是现代印刷,从铅字排版到激光照排,读者也需要适应。
就文学欣赏来看,荧屏这个窗口未免太小。主要还是质地的改变,这与书写效果相去太远。声光技术的遥不可及,阻隔了人的情感。我们虽然在读文缀句,意思也能明白,但总有一种不够踏实的感觉。
就语言艺术享受来说,看似小小的区别,后果却是严重的。有人说这种很难察觉的差异会在习惯中克服。可是不要忘记,这个根性深植于生命之中,不可能在一代或几代人中改变。我们的阅读方式延续了几千年,人眼适应反射光历经了几万年的进化。
在闪烁的光标下,文字的判断力会出问题。事实上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对语言艺术的误判这样大,有时大瞪双眼就是分不出拙劣与精妙。我们对语言变得迟钝,实际上是麻木。词汇在机械连缀和光电运行中失去了生命。就文学来说,这种损伤是根本性的。
事物变化的速度和幅度,在不同领域里差异很大。新科技发生遽变,有关数字产品的刷新频率快到惊人。在我们的记忆中,从电视到智能手机,从电子图书到阅读器,再到大小网站、音频视频、微信平台,文字与图片的海量承载交错重叠。这种类似的技术创新和形式递进正未有穷期,考验着人类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这一切与我们这一代记忆犹新的阅读饥渴,形成了两个极端。那时候要找到一本新书多么难,即便是东部沿海省会城市也只有一份文学刊物,甚至连这仅有的一份也曾停刊。这样的经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或部分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不陌生。这其中的一部分人至今仍然活跃,正深度参与当代文化活动,包括文学阅读和写作。
他们并没有退场,依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专业影响力。以前的道路和印象全不是空白,那是相当庞大的积累和储备。经验的再处理是一个极其沉重的任务,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都要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和蜕变。
由长期的生命体验换取的认识无比宝贵,但的确陈旧了。有些结论来自另一个时代的参照,有些情感也属于昨天,它们正在高科技时代里以加速度的方式后撤。今天必须正视的是近在眼前的这个世界,是别一种精神生态。
仅就写作和阅读来看,作者与读者共同面对的不再是两三个,也不是几十个上百个,而是历史上从未出现的庞大群体。这些人鱼龙混杂,以至于成为荒诞的聚合体。十几年前有媒体曾刊过一条新闻,嘲笑西欧和东亚的某些国家,说那里几乎人人都在写作,个个想当作家。话音刚落就到了网络时代,自媒体产生了,于是那种被讥讽的现象不是照抄和复制,而是在当地加倍繁衍:各个阶层都在码字,随时随地出版发表。这是人们从未经历过的一个时代,让人恍惚奇异,好像从人烟稀少之地突兀地空降到了人山人海中。
有人把网络时代日夜翻涌的语言文字比作一场“沙尘暴”,透露出十足的悲观和恐惧;也有人喻为语言文字的“瓢泼大雨”,比起荒漠里偶落的雨点,确像遭遇了一场倾盆大雨,大水漫卷之灾令人惶恐。如果能够再达观一些,是否还可以有另一种中性的描述,比如想象我们正走进一片语言文字的“热带雨林”?这里是一个强旺生长的、繁茂重叠的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各种各样难料的状况,更不乏巨大危险。这样说似乎比“沙尘暴”和“瓢泼大雨”要准确一些,也较为直观形象。
进入了这样的“热带雨林”,那么所有的行进者都要提防了,要有相当过硬和周备齐整的行头。因为这里有大动物出没,有蜘蛛和蟒蛇,有葛藤和食人树,还有藏了怪兽的沼泽水汊。当然这里还有美到惊异的花卉和果实,有惊人的繁殖和生长,高大的绿植铺天盖地。
每个写作者都是这样的“行进者”,他如果按照过去的方式毫无准备地踏入丛林,可能连半途都无法抵达。他将从头设计重新选择,强化手中的器具,应对茂密的纵横交织;扎好营地点起篝火,将利器打磨锋锐;极其谨慎地行动,许多时候以静制动,在合适的时刻出击。方法和机会多种多样,或是绝路,或是另一种生存。
一个心神笃定的写作者不会在这样的时刻放弃。他会再次出发,开辟自己的路径,而不会追随潮流。一个经过了漫长劳作,同时又亲历过诸多风云变幻的长旅者,自会冷静坚卓。他会愈加严苛地对待笔下的每一个字,滤掉一切泡沫,压紧每一方寸。身处这样一片雨林,要有干练和警觉、操守和禁忌,还有必要的给养辎重,力求一无疏失。既不存幻想又远离悲观,与轻浮草率划清界限,对诱惑保持最大克制。不堆积,不急切,不趋时,不彷徨,更不能困顿,不能在睡思昏沉中流出口水。
凭借热情的青春时代已然过去,这里不是指生理年龄,而是说心灵的步伐。数字时代是使人加速苍老的光阴,这时候尤其不适合稚儿般的躁动。时髦的追逐既无尽头,又耗失中气,最后什么都留不下。谁如果侥幸融入滚滚洪流之中,谁就早早地消失。停留,站立,久久打量,直到变成一块化石。
如此一来,在往复交织的潮流中就不易破碎和溃散。这让人想到了一个老旧的比喻:每一位作家都如同一座精神的岛屿,如果由泥沙构成,即经不起浸泡拍击;如果是一整块顽石,那就足够应对眼前的潮水了。
必须具有坚硬的本质,锤炼精神。文学的表象即语言,要把它冶炼成一种钢蓝色。这是一个缓慢的、收敛的、紧缩和汇聚的状态。最终形成强大的意志力,固化冷凝,以此抵抗迅猛的狂潮。一切急速追赶,踉跄狂奔,都将倒在带刺的葛藤下边。在浑茫的阴影里必须止步,不要迷恋,不要倨傲;不要急躁,也不要散漫。把真正的价值放在时间里,却又不能把时间当成敷衍的说辞。生存的弹性不能变成策略,而是要弯成一只弓,让其具备强大的发射力。
(摘选自《语言的热带雨林》)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相关知识
就文学欣赏来看荧屏这个窗口未免太小
怎能把“为民窗口”搞成“为钱窗口”
hhhhhh《西游记》这个花絮未免过于好笑了吧!
文学欣赏的规律与特点
画一张“窗口速写”
【文学欣赏】诗歌-诗两首
“凡尔赛文学”怎么就突然火起来了?这个梗从何而来?
“凡尔赛文学”走红
这部“茅奖”巨著将搬上荧屏,你期待吗?
【武汉大学公开课】第二讲:严歌苓小说的民族意识(视频)| 《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
网址: 就文学欣赏来看荧屏这个窗口未免太小 http://www.alq5.com/newsview342691.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