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后,上海歌舞团瞄准了巴拉嘎尔河
原标题:《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后,上海歌舞团瞄准了巴拉嘎尔河
《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后,上海歌舞团瞄准了巴拉嘎尔河
2021-08-16 15:30·
在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后, 上海歌舞团新作《静静的巴拉嘎尔河》正在酝酿之中。
8月初,来自上海、内蒙古和北京的主创团队,来到内蒙古大草原,从呼和浩特到乌兰察布、四子王旗,再到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往来行程5000公里,去寻找“国家的孩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南地区连续多年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食品短缺,孤儿数量陡增,仅凭上海之力已无法继续养活这些孤儿。在周恩来总理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的协商下,3000余名孤儿从上海乘坐火车抵达内蒙古,交给牧民抚养,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佳话。
这段历史,上海没有忘记,《静静的巴拉嘎尔河》就将用舞剧的形式,再现这个故事。
上海歌舞团采访途中
《静静的巴拉嘎尔河》名字让人想起俄罗斯作家肖洛霍夫的巨著《静静的顿河》。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说:“草原上的河流,不是大江大河,而是涓涓流淌,讲述着草原母亲的故事。《静静的巴拉嘎尔河》将以小见大,塑造朴实温暖、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展现草原的广博和诗意。”
额吉们的奉献,孩子们的报答
在西乌珠穆沁旗访问乌兰其其格一家时,他们看到在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上,有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巴拉嘎尔河。“巴拉嘎尔”的意思是“像蜜一样甜”,当年乌兰其其格就是在河边被父母领养,从此成长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牧民,讲蒙语,唱辽远高亢的长调,再也没有离开。
创作的灵感涌现了。额吉们的淳朴善良,信守“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就如同巴拉嘎尔河的涓涓细流孕育着生命,于是,舞剧取名《静静的巴拉嘎尔河》。
采访乌兰其其格时,许多像她一样、在巴拉嘎尔河边被领养的国家的孩子闻讯赶来,如今他们已成为鬓发花白的牧民。乌兰其其格激动得热泪盈眶,数次哽咽。她说:“感恩党,感恩周恩来总理、乌兰夫主席,感恩祖国,感恩草原,令我们感到原始的单纯和善良。”
“勒勒车啊,车轮是宝贝,罕达犴啊,犄角是宝贝。海青鸟啊,翅膀是宝贝,黑花雕弓,弓弦是宝贝。你的眼睛,眼瞳是宝贝,我的孩子,是妈妈的宝贝。”内蒙古民歌《摇篮曲》深深触动了主创团队。为期八天的采风中,他们找到10位来自上海、扎根在内蒙古的老人,收获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在他们看来,“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中,有额吉们的奉献与担当,有孩子们的感恩与报答,更有民族团结和人间至善。
电视剧《国家孩子》剧照
没什么比真情实感更有力量
《静静的巴拉嘎尔河》今年6月立项,但酝酿已久。陈飞华说,2017年《朱鹮》去呼和浩特演出,上海歌舞团就和那片土地发生了联系。
在日前召开的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创作会议上,陈飞华作了舞剧《静静的巴拉嘎尔河》创作阐述。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很感动:“《永不消逝的电波》观众说,坐在台下总是会哭湿口罩,我们也从新作体会到是什么感觉了。台上的团长动情了,哽咽了,没有什么是比真情实感更有力量的创作源泉,四年磨一戏,期待歌舞团的下一部。”
《静静的巴拉嘎尔河》的创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与此同时,55位新招募的群演正在上海歌舞团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集训,为10月《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海驻演和全国巡演积蓄力量。
“上海歌舞团处于巅峰状态,这在全国范围内是难以复制的。它的驻演和巡演可以两手抓,而且据我了解,新的创作也在酝酿之中。国际性的大团就是这样,永远有演出,永远有创作。”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说。
陈飞华说:“打造舞剧《静静的巴拉嘎尔河》是上海歌舞团艺术追求道路上的新起点,我们将创作出一部和《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一样风格的作品。从选题的确立、主创团队的遴选、艺术导向的把控,到精细的打磨、排练演出,每一步将秉承对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追求,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投入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
【 阅读多一点】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国连续三年发生了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史称三年困难时期。
灾害、饥荒、疾病……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陷入了困难,育婴堂的米粮眼看就要见底,被政府收养的几千个孩子面临死亡威胁。
上海保育院旧照。图片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档案局
孩子的事情牵动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心。在当时那种全国性的困难情况下,内蒙古的牛奶和肉食相对要多一点。于是,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有过一次鲜为人知的电话交谈。当年在北京科技大学读书的乌兰夫的儿子乌可力和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建见证了这次电话交谈。
最终,乌兰夫代表草原人民主动担起了这份国家责任——把孩子接到内蒙古草原,并承诺“接一个壮一个”。
这是“草原母亲”张凤仙夫妇和她收养的6个孩子及家人的全家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那个年代的内蒙古尽管同样困难,但接到国家的这份重托,内蒙古紧急部署,接运、安置、吃住、照料、医疗……在细致入微的安排下,三千孤儿顺利来到草原的怀抱。
第一批300名孩子从上海来到内蒙古后,紧接着源源不断地从安徽、江苏等地又来了3000多个孩子。这些孩子在草原上被称为“国家的孩子”。
消息像风一样迅速传遍草原。年迈的额吉(蒙古语:妈妈)、中年妇女、新婚夫妇,有的骑着马,有的赶着勒勒车,有的步行几百里,争先恐后收养这些孤儿。有的夫妇没有领到孩子,委屈得流下了泪水。
这是内蒙古巴音策勒牧业社的保育员和幼儿们玩耍(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为了让这些孩子适应草原生活,自治区先把他们集中在以锡林郭勒盟为主的各个旗县新建的保健站,养育一段时间让他们适应环境、调养身体后,再让牧民领到家里抚养。
刚进草原,孩子们衣服上都夹着一块小布条,上面的数字编号就是他们的名字。走进蒙古包,草原母亲给他们每个人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国秀梅、党育宝、乌兰、格日勒、娜仁花……
生活在南方的孩子吃不惯草原上的果条和炒米,草原母亲把家中的面换成米,做米饭给孩子们吃;孩子们喜欢吃饺子,草原母亲向别人学习怎么做饺子;孩子们逐渐爱上了奶茶和带“膻”味的羊肉;草原母亲一句句地教他们说蒙语……孩子们逐渐融入了家,融入草原。
上图: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乌兰希热嘎查,都贵玛(中)和女儿查干朝鲁(左)在她们居住的蒙古包前合影;下图:2018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乌兰花镇,76岁的都贵玛(右)和女儿查干朝鲁(左)在自家楼下合影。
50年过去了,这些孩子都已是年过半百、儿女相伴了。他们中有工程师、医生、军官、教师、国家干部,还有牧民,他们大多数仍旧生活在内蒙古各地,也有一些人回到了南方,并找到了自己的亲人。
来源:上观新闻、红色之声(ID:hszs1291)
编辑:孙潮、小能手
审稿:袁家福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后,上海歌舞团瞄准了巴拉嘎尔河
“宝藏舞团”开启新征程,《静静的巴拉嘎尔河》能否成为又一“爆款”?
电波永不消逝,经典永不落幕
《永不消逝的电波》驻场演出第一晚:首位观众提前两小时等候
视频|从“电波”到“朱鹮” “上海出品”缘何惊艳春晚?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亮相上海大剧院 舞蹈领域首试谍战题材
《永不消逝的电波》后,明年上海舞台有些啥好戏?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今日开票
去年跳《晨光曲》的18位上海歌舞团演员再次登台
广撒“英雄帖”,爆款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开启百场驻场演出
网址: 《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后,上海歌舞团瞄准了巴拉嘎尔河 http://www.alq5.com/newsview341303.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