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独具慧眼: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独具慧眼: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1年08月13日 20:58

原标题:独具慧眼: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独具慧眼: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小诗曰:“苔”,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袁枚能选择苔花而吟诵之,不能不说他独具慧眼。苔属隐花植物类,根、茎、叶没有明显区别,老家常见这种植物,生长在潮湿的水沟里、井沿上、河滩中,避荫的石头上也有它的身影,宋代晏殊的《破阵子·春景》有“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的诗句。苔以绿色为主,也有青、紫等颜色,紧贴地面生长,所以,也叫“地衣”。唐代李白的《长干行》就有“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的诗句。袁枚还有一首咏苔诗:“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青苔从未见过斜阳的美容,很羡慕红叶能接受阳光的温暖。袁枚不仅慧眼识“苔”,而且,他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苔花,更是独具慧眼。苔作为一种低级植物,生长在阳光照射不到的恶劣环境中,但是,它的生命力却是顽强的、旺盛的,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靠自己的努力去染绿一片生机,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它的花也许微乎其微、丑陋不堪,也许无人关注、也没有人喝彩,但是它却不自卑,要与国色天香的牡丹媲美,悄无声息,尽情绽放。

袁枚的慧眼,不仅在识别花草上,而且,对人的认识也有独到之处。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二十四岁的袁枚进士及第,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外调做官,去当县令,临行之前,他到老师尹继善家里拜别,尹继善问他,你就要去做一方父母官了,有什么打算啊?袁枚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学生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老师听了疑惑不解,袁枚解释说,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我上任后,先给上下左右送去高帽子。尹继善听了大为不满,责问道:“你这么年轻就当上了父母官,应该考虑勤政爱民,造福一方的事,怎么学会了庸俗的一套?”袁枚却和颜悦色地说:“世俗之人庸俗鄙陋,像先生您这样气节高雅、淡泊名利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可是,那些世俗之人怎么能与您相比,如果不奉承他们几句,他们会为难学生的。”尹继善听了,很是受用,又对袁枚语重心长、谆谆教诲一番。袁枚的确目光如炬,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一代明臣尹继善。在和珅、和琳兄弟年幼无知的时候,曾不被人看好,可是袁枚与众不同,他曾对和氏两兄弟评判说:“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事实果然如此,后来,和珅成为乾隆皇帝身边第一宠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和琳则成为著名将领,官至一等公爵。可见袁枚的慧眼不凡。

有的人能认识别人,却认识不到自己,这就是常说的“当局者迷”,而袁枚难能可贵的是能认识到自己。袁枚入仕后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县令,为官清廉勤政,颇有名声,并得到他的老师、总督尹继善的赏识,可是转来转去一直是七品芝麻官。袁枚认识到自己不是那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政客,也不能在官场上游刃有余,于是他无意吏禄,看中了金陵的灵秀之气,以三百金购得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改造成随园。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他急流勇退,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怡然自得,放情声色,悠哉乐哉。六十五岁以后,袁枚又陶醉于河流山川,游遍了名山大川。

袁枚不愿在官场上逐名夺利,而在诗文创作上收获颇丰,他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京城的大学士纪晓岚并驾齐驱,时称“南袁北纪”。

袁枚从小县令上华丽转身,终成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著名的清诗研究专家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提出“袁枚现象”,认为袁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诗人,在整个清代所有大家、名家诗人中找不到第二个。

(本篇完)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独具慧眼: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年轻干部:涵养苔花情怀 践行工匠精神
王一博新华社原创音乐《青春恰时来》
王一博央视元宵晚会唱响《青春恰时来》~
不同角度的王一博《青春恰时来》舞台……
花开如米,世上最小的花,开在诗人袁枚的《苔》中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袁枚的一首小诗为何突然就火了?
女神节:话说“华”与“花”
王一博《青春恰时来》央视首秀现场侧拍……
王一博央视元宵晚会录制后台,期待《青春恰时来》舞台!

网址: 独具慧眼: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http://www.alq5.com/newsview339505.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