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日,戴楸叶
原标题:立秋之日,戴楸叶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涤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南宋诗人范成大《立秋》诗中的“折枝楸叶”指的就是戴楸叶、应时序的立秋节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此时万物开始“揪敛”,即收敛的意思。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立秋之后,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在宋朝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高声奏道:“秋来了。”随着奏报的声音,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这就是报秋。人们为何立秋要戴楸叶呢?因为楸树之“楸”与秋天之“秋”同音,人们戴楸叶,表示为了迎接秋天。据民间说法,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平安。
楸树是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呈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圆形。楸树是中国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枝干挺拔,楸花淡红素雅,自古以来楸树就广泛栽植于皇宫庭院、胜景名园之中。楸树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还具有药用价值,古时人们还有栽楸树以作财产遗传子孙后代的风俗。韩愈有《楸树》诗赞道:“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帐,看吐高花万万层。”
立秋戴楸叶的风俗由来已久,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记载,唐朝时立秋这天,长安城里开始售卖楸叶,供人们剪花插戴。到了宋朝,此俗风靡全国,男女老少有戴楸叶的风俗,有的地方不仅戴楸叶,而且还把楸叶或树枝编成帽子戴。《东京梦华录》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到了南宋,这种风俗更为盛行。《临安岁时记》曰:“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叶,以应时序。”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梦粱录》也有“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的记载。
到了元代,这种风俗传人了宫中,身为蒙族的王公大臣也接受了汉民的节俗。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佚》说:“车驾自四月内幸上都,太史奏某日立秋,乃摘红叶。涓日张燕,侍臣进红叶。秋日,三宫太子诸王共庆此会,上亦簪秋叶于帽,张乐大燕,名压节序。”
明代,戴楸叶之俗更加流行,明朝人田汝成在《熙朝乐事》中说:“男女咸戴楸叶。”除了戴楸叶之外,还做成中药楸叶膏。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养生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立秋,太阳未升,采楸叶熬膏,擦疮疡立愈,名楸叶膏。熬法以叶多方稠。”到了清朝和近代,民间一直盛行立秋戴楸叶之风俗。现在一些地方仍保留这一传统民俗,一些少年孩子们不仅在胸前佩戴楸叶,而且还用楸树枝叶编织成草帽戴在头上,以防“秋老虎”烈日曝晒。
◎本文原载于《科技日报》(作者郑学富),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立秋之日,戴楸叶
立秋|暑不曾远去,而秋已立来
农村俗语“六月立秋快加油,七月立秋慢悠悠”是什么意思?
叶谨言送戴茜走,未说出挽留,但每句话皆有深意,正中戴茜心怀
陈楸帆:在拥抱跟警觉之间探索可能性 | 文艺青年的101种生活方式NO.2
立秋也要有仪式感!西瓜、红烧肉吃起来
今日立秋,暑去凉来,秋风送爽
立秋 | 叶落知秋,举一明三
组图|立秋到了
河南洛宁张学军诗歌——立秋
网址: 立秋之日,戴楸叶 http://www.alq5.com/newsview336504.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