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天才的完美范例

天才的完美范例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1年08月05日 17:01

原标题:天才的完美范例

“天才”,无疑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最醒目的标签。

当然,如果仅仅出自凡人之口,难免欠缺说服力。第一个赞他为天才的,正是赫赫有名的罗素。

单凭一篇论文,初读第一句,罗素就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位天才。多年之后,罗素在回忆录里,依旧难掩欣喜:与维特根斯坦的相识,是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

如同洞穿一个人的孤独,只能是另一个孤独者,发现天才的,只能是另一位天才。

天才之作,维特根斯坦所著《逻辑哲学论》,也被视作20世纪世界哲学“天花板之作”。如今读来,仍旧艰语深辞,难读难懂。

哲学是什么?古往今来,世界仍在不遗余力地作答。可薄薄一本《逻辑哲学论》,译成中文也不过七十来页,维特根斯坦偏说:虽然听上去很傲慢,但我不得不这样认为,我相信我已经最终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天才,就是这样傲慢得有恃无恐。

思想,是禁锢不住的鹰,是大多数人望而却步的曲高和寡之地。何况微言大义,怎能不费解。可难读的,不是诘屈聱牙,而是无法企及的孤独。“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留待后来人”,陈寅恪曾偏爱这一联诗。好友吴宓补充解释,绝艳,是少数特殊天才,繁枝,是普通平庸之辈。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鹰,是绝艳,本就是寻常雀群的局外人。如此,《逻辑哲学论》遗世独立,也就不足为奇,飞得越高的鹰,总是越孤独。

生于维也纳贵族之家的维特根斯坦,可谓“天才”环绕:母亲、姐姐、哥哥们,都是锋芒毕露的人。童年的维特根斯坦总是充满怀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受上帝偏爱,直到与老师罗素相遇,那颗狂暴的心终于安顿下来。

天才维特根斯坦其实是多面的:

他是一位精神拾荒者。

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族,战士,远比哲学家急缺。1914年,一战爆发,25岁的维特根斯坦走向战场。金戈铁马的时代,是英雄的沃土,也是哲学的戈壁。血肉战场,可以并肩作战;精神世界,只能单枪匹马。每一晚,维特根斯坦都会挑灯笔耕,记下点滴哲思。这些思想札记,就是《逻辑哲学论》的底本。

中国唐代诗人李贺,贴身一个锦囊,每有妙字好句,随时就地写下来,装在其中。宋代诗人梅尧臣,也有这样一个锦囊,取名“诗袋”。意大利政治哲学家葛兰西,身在狱中,刑讯死神随时降临,记忆思考转瞬即逝,同样以备忘录的形式,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天才维特根斯坦又如何,精神宫殿,也从“拾荒”开始。

他是一位沉默慈善家。

维特根斯坦家族,“往来无白丁”,罗丹的雕塑、克里姆特的画、登门不绝的音乐家,是这个家族的家常便饭。而资助艺术,也成了一种家族传统。维特根斯坦家世显赫,千金万贯,是众所周知,散尽家财,一穷二白,也是人所共知。父亲去世,三个兄长自杀,累世家族的财富,交由维特根斯坦一人支配。1919年,任性的维特根斯坦千金散尽,一长串的受助名单里,有诗人,有建筑家,有画家。与高调的施恩者不同,维特根斯坦没有将财富兑现成名誉、声望,他沉默,匿名,断绝与受惠者来往。有人说这是天才的傲慢,又怎料就不是布施者的通达呢?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也在受助之列。这两位有多少走动,不得而知。多年之前读过里尔克的诗集,仍有几句历历在目:究竟谁在生活?/是万物?/上帝啊,你在生活——生活就是你?看,哲学不单是哲学家的命题,也是诗人的游戏。得知己难,惺惺相惜的人,惊人相似。

他还是与时间和解的哲人。

1951年,罹患癌症两年的维特根斯坦,对守护他的贝文太太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为美好的一生。惊世骇俗的天才谈吐,已经分毫不见,倒极像普普通通的老人,抚平一生疮痍,开始恋恋不舍,落入俗尘。

维特根斯坦13岁时,大哥约翰内斯自杀身亡,自杀的“魔咒”,陆陆续续蔓延在他的家族;30岁时,在几年的枪林弹雨幸存下来,他曾经被俘,试图开枪自杀;50岁时,祖国的名字“奥地利”被德国吞噬,他栖息异国他乡……

士兵、乡村教师、园丁、医院技工、雕刻家、工程师、剑桥哲学教员,一个天才,一双手握过无数人间疾苦,口中讨论的,是“爱”——为了真正的爱,人是需要勇气的。

哲学,就是哲学家与时间的和解方式。

维特根斯坦,这个“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罗素语),何尝不是贴着地面行走,而非只在云端跳舞呢!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天才的完美范例
深圳新科技馆:中国范例 世界一流
爱因斯坦是天才,其小儿子却是个疯子,还评价:有个天才父亲没用
莫泊桑:一个梅毒携带者,一个疯子,也是一个天才
为什么追求完美是错的?
我的天才宝贝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你的潜意识里,藏着怎样的天才人格?
天才往往是与众不同的良医
比肩李云迪、朗朗,天才钢琴家沈文裕横空出世
略说《天才梦》单行本

网址: 天才的完美范例 http://www.alq5.com/newsview335598.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