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新书速递 | 一张肖像,百年传奇:《英国面孔》把面庞画进历史

新书速递 | 一张肖像,百年传奇:《英国面孔》把面庞画进历史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1年07月28日 00:18

原标题:新书速递 | 一张肖像,百年传奇:《英国面孔》把面庞画进历史

Just how powerful is art? Can it feellike love or grieve? Can it change your life? Can it change the world?

艺术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和爱与悲伤一样吗?艺术能改变人生、改变世界吗?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最让人兴奋、最欲罢不能的东西是什么?我想答案是人本身。恋人、亲人、友人、敌人。自己、他人、自己与他人。相应地,人脑中有一个极小的区域专门负责关于脸孔的信息交流,这也是我们人类最初且最重要的社交行为。这种能力衍生了我们各种真实而复杂的心绪: 对幸福的希求、对忧惧的排斥、对集体的向往、对保护我们的机构产生信赖、对躲躲闪闪的目光心生怀疑……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表明, 用不了十分之一秒,我们就能断定某张脸孔是否值得信任,某个人是否值得交往。仅仅一瞥,我们就能下定难以被任何言辞改变的决心。我们看到某张面孔的第一眼,成为了我们行走于世的指南针: 融入志同道合的人、疏离三观不合的人。也正是这种最基础的社交原则使得 肖像成为最基本的视觉艺术形式。

肖像是贴紧人的艺术,是人对人的感知与摸索,是爱恨的交叠、欲望的收放。每一幅肖像都是三方共同作用的产物: 被画者本人对自己面容的想象、艺术家将这种想象艺术化的欲念,以及最终要观赏这幅画的人的期许。摆在肖像艺术家面前的是双重重任:不仅要达到极高的真实感和还原度,更要打碎石化的面具,将面具后的那个人的人性挖掘出来;仅是外貌特征的堆叠,绝不能达到刻画性格的深度。

18世纪著名的艺术评论家乔纳森·理查德森将这一使命称作捕捉绘画对象的“历史”; 如果当代肖像画想要与古代文物和经文所记录的艺术典范比肩,就必须抓住描画对象的历史这一现象艺术的精髓。正因如此,在智能手机成为日常的今天,肖像艺术却弥显珍贵。自拍而后美颜,而后发朋友圈,而后赢得上百个赞;在眼角第一根细纹出现的时候就冲进医美机构,含泪忍痛接受肉毒素和热玛吉的洗礼……抹去这些瑕疵,让自己的肖像和本体趋于“完美”的同时,我们太久没有仔细端详自己脸孔上的每一个痕迹和每一段“历史”。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时代中,传统的肖像画还是能捕捉最先进的数字扫描也无法企及的人性的特征。这是否只是属于画布和油彩的浪漫气息呢? 在英国漫长、丰富的美术史中,在伦勃朗、格温·约翰或乔治·罗姆尼的画笔下,人性是真实存在的。珍妮·萨维尔画中的自己和无时无刻不在扭来动去的婴儿,传递出对人类生命最贴合和生动的描摹,这是任何一台机器都无法做到的。

《英国面孔》呈现了百余幅肖像作品,每张面孔都在讲述着独属于自己的故事,以及其背后的英国历史。让曾经走马看花游览过许多画廊、但脑中空空只能感叹一句“好看”的我,也会在一个月中三次伫立在“护国公”克伦威尔面前,感受他真实的存在。天光阴沉,散落在伟人冰冷的铠甲上,画中的护国公眉心的一点汗珠反射着点点微亮。

一个月中三次伫立在“护国公”克伦威尔面前的刘冰

乔纳森·理查德森的《绘画理论文集》重新塑造了绘画在英国民众心中的地位,绘画不再被看作是一门普通的技艺,而是被正重地当作一门艺术语言,成为思想交流的工具。自画像也成为了画家与自己沟通与和解的渠道。

作为英国伦敦的新女性,格温·约翰的自画像大胆地采用了伦勃朗的姿态。手里没有任何作画工具,单手掐腰,颈前戴着一个蓬蓬的、大到夸张的蝴蝶结,嘴唇鲜艳,是她用口红画上去的(当时的口红已经是装在小纸筒里售卖的商品了)。此时的格温,专业而务实,自信而灵动。这幅生动的自画像称得上是20世纪的转折点,涌动着坚毅的品格和伟大的生命力。

然而,这样一位新女性的后半生耽于著名雕塑家罗丹之手。她为他疯狂,为他萎靡,直到彻底凋零。同一个人画笔下的自己,充满了犹疑和悲戚,虚浮的线条和静静晕染开的水彩勾勒出失神的双眼甚至是呆滞的神情。两幅自画像几乎写尽了格温的一生,写尽了她的“历史”,胜过千言万语。

像这样由肖像画串起的历史故事,《英国面孔》中还有许多。跌宕起伏的剧情随时上演着,出人意料的秘密一个个被揭开。伊丽莎白一世是如何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偶像崇拜?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如何开启英国摄影艺术之先?丘吉尔享誉世界的肖像——“怒吼的雄狮”背后有着怎样的机缘巧合?“医美”的缘起与“失去面孔的英国人”有什么联系?还有杰弗逊总统与乔治四世画师的妻子的风流韵事,《爱丽丝梦游》仙境背后的童年情节,列侬与小野洋子之间不可割舍的羁绊,埃米·怀恩豪斯拥名利入眠的最后一夜……作者严肃地讲肖像艺术,风趣地讲英国历史。 肖像中有历史,而历史本身也是一幅肖像。

一幅幅肖像作品从指尖滑落,英国的历史与文化隐藏在伊丽莎白一世“彩虹肖像”华贵袍子的褶皱里,倒映在罗伯特·沃克笔下克伦威尔铠甲的寒光里,镶嵌在理查德·科斯韦为乔治四世精雕细琢的象牙小像中,也永永远远地留了在塞缪尔·帕尔默波澜不惊的眼睛里。

注:本文为《英国面孔》译者笔记

《英国面孔:从肖像画看历史》

[英] 西蒙·沙玛 著

刘冰 译

与英国国家肖像馆合作

收入一百多幅馆藏精美肖像作品

讲述了英国最伟大的肖像作品背后的动人历史和真实故事

为读者呈现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当对象的“历史”需要与世界或者是国家的历史相联系时,他的肖像画就必须在展现个人特色的同时刻画一个典型的形象。达到这两层要求,无疑是难上加难;因为此时的画家不仅要对对象的自我形象负责,不仅要回应自己心中艺术缪思的狂热,更要对第三方有所交代,那就是民众的期待。

内容简介:

在自拍盛行的时代,人物、风景都不过是匆匆一瞥,本书将我们带回过去,来到几个世纪以来英国肖像画家的深邃眼神中。他们的笔下有草根,也有皇室;有友情,也有爱情;有工人阶级,也有旷世英雄。每一个肖像中的人物通过艺术家之笔、观者的眼睛,获得了永生。他们,共同绘就了一幅英国群像画。

作者简介:

西蒙•沙玛,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和历史教授, 知名作家,沃尔夫森历史奖、W.H. 史密斯文学奖得主。著有《财富的窘境》《公民们》《风景与记忆》等著作。

译者简介:

刘冰, 毕业于英国巴斯大学, 获得笔译与会议口译硕士学位(MAIT)。曾连续四年(2017—2021)担任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同传译员,现为外交学院英语系讲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新书速递 | 一张肖像,百年传奇:《英国面孔》把面庞画进历史
肖全“时代肖像”深圳开展,三百余张独特面孔呈现精神群像
新书速递 | 画意千金——林纾书画研究
肖像剪影手艺人李源海:一把剪刀一张纸 四十余年的坚守锤炼
烙画艺术家为丁真制作肖像
《见证》!42000多张照片,记住援鄂英雄的面孔
郭建龙新书“穿越非洲两百年”
新书速递 | 温宏建《伦理与企业》
上海设计之都10周年:工业设计开启新百年传奇
百年多来首次!英国切尔西花展将在线上展出

网址: 新书速递 | 一张肖像,百年传奇:《英国面孔》把面庞画进历史 http://www.alq5.com/newsview331649.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