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宁国府平原圩区生态变迁与社会发展(三)
原标题:明清宁国府平原圩区生态变迁与社会发展(三)
明清宁国府平原圩区生态变迁与社会发展(三)
——以宣南泾三县交界地“中洲“为例
李 甜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033期
|
三、资源争夺与秩序强化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契约散件中,有一份光绪元年(1875年)十月十二日的泾县告示,牵涉到泾县、南陵交界处渔业资源划分的问题,与中洲汪氏直接相关。全文迻录如下:
[A] 特用府即补直隶州署泾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朱 为出示晓谕事。案照南邑生员汪廷俊等与泾邑贡生吴春山等互控马头镇河道一案,业经本县会同南陵县,查得卷案、志书,马头镇西岸属南陵,马头镇东岸属泾邑,上游马头矶为亘古不移之处。嘉庆年间泾志曰:河由马头矶左北下芦塘出县界,是芦塘亦为铁据。又河中洲头一角属泾,洲身统属南陵,前详府宪。[B] 论查勘之法,惟有上寻马头矶,下寻洲头之一角,以为凭据,即[自]当由马头矶勘起。兹会勘得马头镇东属泾,马头镇西属南陵,迤下中隔沙洲。洲南分水处一角属泾,洲身统属南陵。河至洲头分而为二,一由西岸,曰新河,通行大路,西岸南陵,东岸洲头即泾邑之洲头一角也。北下为殷家埠,自此以下七八里许,两岸皆南陵县境。一由板桥,冲缺为小沟,北下即为芦塘。[C] 自当照现勘情行定断:河道东岸马头矶下均属泾,至殷家埠对过南、泾分界处为界;西岸马头镇下至殷家埠直下均属南陵。陆路当以殷家埠对过中洲汪姓村前小路南、泾分界处为界,即于此处立碑为界。至马头矶下之河身,以前古河北下至芦塘,泾邑有应完河钞钱粮,河身自然全属泾境。今板桥缺口之下河身,既冲入南境,则河东皆泾境,河西皆南境,两县应以河为界,所有河内渔利应归两县各半。[D] 但恐以后两邑人等不知底细,或因取鱼争吵,转致滋事。断令以后自板桥缺口起至殷家埠对过分界处为止,南、泾两县人民均不准在此取鱼,以杜争端,如有违禁者,传案究治。自马头镇以下至板桥缺口以上,准泾县取鱼,不准南邑取鱼;自殷家埠对过以下,准南邑取鱼,不准泾邑取鱼。[E] 以上各界分定,两县人民宜即相安,当堂两造均愿准断取结完案。除将会勘定断缘由会详府宪立案,并汪姓由南陵县出示晓谕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该处吴姓人等一体知悉。自示之后,务各通[遵]照断案,各守各界。如敢故违,定行传案究治。各宜凛遵毋违,特示。
右 仰 知 悉
光绪元年 十月 十二日 示
告 示
实 贴
这份告示由泾县知县朱某发布,是与南陵知县杨式荣会同调查后的判决结果。杨式荣是江苏溧阳人,副贡,霍邱知县调署。 案发地即是本文所讨论的南陵中洲至泾县马头一线,生员汪廷俊应是中洲汪氏族人。
[A] 南陵与泾县交界处河道变迁频繁,随着渔业资源的相对紧缺,因渔业资源的争夺,导致两县开始实施行政区划的精细化管理。当南陵生员汪廷俊等与泾县贡生吴春山等人“互控马头镇河道”的官司打到衙门,根据“前详府宪”的记载可知,他们的控告对象已是宁国知府。朱某和杨式荣是具体负责查勘初审之官,他们首先查阅相关卷案和地方志书,引用了嘉庆《泾县志》的记载 ,证明“芦塘”乃属泾县辖地,确定马头矶以南至马头镇一段河道的归属。又根据知府的介绍,认可中洲统属南陵,但其南部有一小块地方属泾县。[B] 将查勘的区域确定在马头矶与洲头一线。查勘结果如下:马头镇东属泾,马头镇西属南陵,中间以河水相隔,河水迤逦过马头矶后,河至中洲洲头一分为二,西侧的河水名叫“新河”,此即改道后的青弋江主泓道,北下为殷家埠,以下两岸皆南陵县境。中隔沙洲,即是中洲所在地。东侧另有一条小沟,系洪水在板桥冲缺而成,北下汇为芦塘。中洲除南部分水处有一角属泾县外,洲身统属南陵。民国《南陵县志》的记载与之吻合。 [C] 县令根据查勘结果作了法理上的判断:以水域来看,认定马头矶以下至殷家埠对过南、泾分界处的河道东岸均属泾县,西马头镇至殷家埠直下均属南陵。以陆路来看,以殷家埠对过中洲汪姓村前小路南、泾分界处为界,决定在此立碑。不过据地方志记载,民国年间仍以汪村前小横路为界,并没有立碑。 马头矶下至芦塘一段,泾县有“应完河钞钱粮”,河身自然全属泾境,只是这段河身本身也在淤塞中。考虑到板桥缺口以下的河身,系河水改道冲入南陵境内,所以应以河为界,渔利两县各得一半。[D] 对河道及辖地归属的行政区划加以论证之后,政府还要面对如何监督实际操作的问题。为了避免两县邻境居民继续捕鱼纠纷而滋扰事端,最终作出如下判决:要求将板桥缺口起至殷家埠对过分界处为止,两县人民均不准取鱼,而板桥缺口以上准泾县取鱼,殷家埠对过以下准南陵取鱼。[E] 是一些官方文书的例行套语。
注:本图系截取Google earth地图为底本,参考《安徽省地图集》(《安徽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1年)的政区界线,示意性的标注相关地理信息,其中有括号者系推测地点或已消失地名。在民国汪氏谱图中,青弋江西岸的殷家埠被标注在西马头与上九甲之间,据地名来看应临近河道,但现已找不到该地,推测系1940年代以后被冲毁,甚或早在光绪、宣统水灾中已被冲毁,只是残存于谱牒中。板桥缺口在殷家埠对岸。
结合图4所示,可知这个判决是有利于泾县的,因为板桥缺口以上至马头镇一段,原为两县界河,但是捕鱼权全归泾县,而殷家埠以下本身即为南陵县属地。如此判决的原因,可能与两县渔民的实力不对等相关,由此给泾县渔民预留了一些生产空间。清代泾县学者朱珔曾经登临马头矶,赋诗中流露不少历史信息:
野旷四山围,昂昂占一矶。水经鹰嘴激,云向马头飞。锁钥形犹在,乡闾界已非。我将约渔父,同著绿蓑衣。
“水经鹰嘴激”的附住为“近地水中有石,名鹰啄龟”,可见该处的水蚀现象非常明显。“锁钥”指的是泾县知县江恂所题的“泾川锁钥”四字。江恂,江苏仪征人,字于九,号蔗眭,乾隆拔贡,曾任凤阳府、徽州府知府等职,擅书法。
从碑文内容来看,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以通判署泾县事时所书。 “乡闾界已非”的附注称“矶下为宣、南境”,将马头矶视作分界点。诗文最后一句的附注为“上有祠,多宿渔户”,可知马头矶下面有不少渔民居住。本次渔业纠纷的产生,很可能与泾县渔民的越界捕捞相关。
这种现象并不独特,泾县水上居民的势力颇大,旌德境内大半水域难以通航,只有三溪镇以北的河道通船较易,于是泾县筏户(即簰户)就利用地缘优势,将势力渗透至旌德境内,甚至引起一定的地域利益纠纷。
在光绪渔业官司的背后蕴含着深层因素是,随着生态压力的增大,上下游的水利冲突逐渐常态化。乾隆安徽巡抚裴宗锡沿着长江巡察堤岸工程时,认为“惟南陵一邑,役玩民刁,稍称难治” ,认为当地的水利建设很难有所成效。泾县地处南陵上游,圩坝建设犬牙交错的局面难以更改。如白杨陂“地属泾界”,但在宋代即由南陵胡氏建造石堰。 明清以来,县域之间的水利竞争关系愈发凸显。明嘉靖知县郜永春曾亲率僚属至泾县,商议开复肖陂,结果遭遇泾县人“称戈以拒”而终止。顺治《南陵县志》作者感叹道:“其实二陂疏浚,有益于南陵,无损于泾县,而泾人争之,误矣。” 这句话被谨慎的续修方志者所删除。为了一座可能并非直接危害自身的塘坝,泾县乡民敢于与南陵官府直接对抗,可见水利权益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稍有风吹草动,即可导致严重的对峙。
泾县双浪都童家断的于公坝,该坝原系泾县童氏与南陵万氏公建,属泾县的东南部分名万全坝,属南陵的西北部分称柴坝,岁久倾圮。康熙五十八年,泾县童氏在泾县地界上新建一坝,阻塞了水口,导致双方发生了争讼。数年之后,由泾县知县于鼎元和南陵知县宋廷佐合作勘定,但两县的方志对最终判决有着不同的记载。《泾县志》称:“署篆于鼎元判归童氏,遂改今名,刻石碑立于坝左。”而《南陵县志》称:“知府黄叔琪发南、泾两邑会勘详批,饬开塞通沟,又奉藩宪檄取童姓遵依。至六十一年,太平江防同知于鼎元摄泾事,除己取遵依外,仍谕瓷石以垂久远,复会同南陵知县宋廷佐详府具案,今改名于公坝。” 无论如何,该坝为纪念于鼎元而改名于公坝。
只有通过对秩序的强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原有的社会格局。回到中洲汪氏的谱牒,民国谱的纂者汪之进的《图引》如下:
村庄坐落阴阳基址,若者滨诸大河边,若者跨居山林内,年湮代远,或被水冲沙壅,或被狐兽穴巢,或被牛羊践毁。甚有无知之徒,不思物各有主,随时侵害荫棠,惊动先灵。是向之坟茔累累者,今则崩溃毁塌矣;向之荫木森森者,今则凋零摧残矣……若不将此景以改图之,是地势与谱图有异,不犹风马牛不相及乎哉?其子孙能不骇然而异曰:此非我祖也,亦非我墓也。其咎将谁归乎?
汪之进的话里,除了表达出沧海桑田的变迁之感叹,更注意谱图与维护宗族利益之间的关系。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区域开发的成熟,以及地方社会竞争的强化,是大族维护自身产权意识的体现。
四、结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青弋江的河道变迁与中洲周边的地理概况,认为中洲平原在清代中前期数次洪灾的冲刷之下淤积形成,并直接影响到中洲汪氏的农业开发和宗族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揭橥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圩区插花地与微观行政区划的形成,二是航道变迁与泾县北端地理标志物的移换。其次,对中洲汪氏的迁居与开发史作了宏观介绍,并从都图建置方面变动、乾隆诉讼案等细节来窥视中洲汪氏的宗族建设和发展状况。最后,利用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光绪年间泾县告示,以泾县、南陵交界处渔业资源划分的为主线,探究地域资源争夺与秩序强化的实态,认为其背后蕴含着深层因素与生态压力的增大有关,并导致上下游的水利冲突逐渐常态化。综而论之,中洲汪氏的水利开发、聚落形态与宗族形成,对于我们理解明清时期宁国府平原圩区的生态变迁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研究范本。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制作:童达清。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明清宁国府平原圩区生态变迁与社会发展(三)
明清以来宁国府民间信仰的传播与分化(一)
明清以来宁国府民间信仰的传播与分化(三)
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
明清皖南家训家风与家学(下)
专家学者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言献策
张圩---六塘河畔的红色热土
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
海洋文化+历史+科技……文旅融合探索 深圳谋划湾区人文生态游新路
陈平原:城市的主要功能不是观光,是居住与生活
网址: 明清宁国府平原圩区生态变迁与社会发展(三) http://www.alq5.com/newsview32410.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