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生误国不浅,为何读书人地位还那么高?
原标题:古代书生误国不浅,为何读书人地位还那么高?
说起古代读书人的地位,那绝对比现代人高很多。古代素有“书香门第”之称,家族显赫者往往配有藏书阁,那一卷卷经书不仅用于学习,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当时的社交活动往往也是读书人为主体核心。衣冠整洁、手拿纸扇的读书人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不是饮酒作诗,便是谈经说道,别有一番超脱世俗之优越感。这也难怪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即使生活窘迫、穷困潦倒,但也要“保持气节”,做“穿长衫”的读书人。
另外,较身份优越感来得更为实际的是:读书人一旦考取功名,便可拥有生活上实实在在的实惠。比如拥有秀才头衔,可免除个人农业赋税和徭役,见到县级官员不用跪拜,受审可不用刑等。
考上举人不仅可以拥有赋税徭役豁免权,名下的土地免除皇粮国税。而且,进入了国家候选干部梯队当官授职,比如县丞、教谕甚至是七品县令一类的职务,虽然官阶较低,但在地方的影响力却极大。此外,考取举人还可获得部分读书补贴,供其赴京赶考之用。因此,拥有了举人头衔,便会成为本地富户争相笼络的对象,这便也是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两种生活的原因。
倘若考取进士,更是意味着进入了国家干部梯队,成为了体制内的高层次人才,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这也即意味着考取进士可真正为官,从此步入仕途、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节奏。
不过不容忽视的是:读书人在古代除了有着地位高、书香世家的美称外,但也有一句不中听的评价:书生误国。而且这也有着实实在在的案例。
北宋时期由于奉行偃武修文国策,“刑不上大夫”法律的制定,使得北宋读书人的地位空前高涨,北宋文人数量也随之水涨船高。众所周知的唐宋八大家中,宋朝便占了6个,而且还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另外宋词的独树一帜也彰显出了宋朝文化的繁荣。读书人随之在如此好的外部环境中走向了朝堂,开始参政议政。
不过与之很不匹配的是:他们在国家大事决策方面的表现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除了一番慷慨激昂的道德陈词,便是毫无骨气的妥协投降,因此不仅给两两宋留下了“弱宋”的称号,更是造就了徽钦二宗被金俘虏的“靖难之耻”,这书生误国还真不是一般的浅。
另外一个被书生误国的朝代便是大明王朝。明朝中期之后,文官集团崛起,更是在组建了内阁议事制度后,获得了国家政策票拟的大权。到了崇祯执政时期,空谈误国的东林读书人在崇祯的帮助下,完胜阉党,占据了朝堂。不过他们在内忧外患的明末表现着实欠佳,不仅面对国难当头时不仅无一实用之决策,而且还集体哑火,一言不发,坐等明朝灭亡,难怪崇祯临死前会气愤地骂道:“文官个个该杀”。
既然读书人误国如此之深,为何古代还将读书人地位奉之高不可攀的高度呢?
首先,追本溯源,自然还得回到古代治国思想之本。
自汉代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儒家思想一统天下。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的孔子便是“读书至上”的忠实拥护和推崇者,尤其其倡导的礼,便是需要借助阅读经典这一过程才能实现规范和传承。
在其倡导下,北宋著名学者汪洙写下了一首诗《神童论》,里面有一句对后世影响颇深的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见对读书的推崇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作为当时的著名学者,能说出这样的话,并且引起了后世的广泛共鸣,可见也是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反映。
其次,读书人一明显特征是崇尚圣贤、过于单纯。由于长期与书本打交道、脱离实际生活,读书人变得清高、想法简单、易被洗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这种单纯到了极致的表现。
如果将一些逆来顺受的观念植入书本中,毫无疑问将非常利于古代统治者的统治。因此当儒家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后,统治者便植入了自己的观念,将原先的“君应像君、臣应像臣、父应像父,子应像子”的行为举止方面的礼仪上升为“君应为君、臣应为臣、父应为父,子应为子”的道德条例,如此演化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写入书本,让思想单纯的读书人全盘接受并传承,从而实现了全社会范围内等级秩序的规范化。
那么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于这群单纯的书生究竟是何种态度呢?
一方面自然要大力倡导,毕竟是自己提出的行为制度,也是政权生存的基石,自然不能出尔反尔。但是由于这群儒生不问世事、思想单纯并且清高,出于其对朝政复杂局面的不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得力,也只能利用而不会重用,因此大部分费劲千辛万苦考取头等功名——进士的读书人便被赶到翰林院修书去了。少数经过实践历练、对人情练达很是熟练的便被允许出来参政议政。
如果将这群思想单纯的读书人直接放出来参议国事又将如何呢?毫无疑问,心中只有圣贤之道的读书人遇事只会慷慨陈词、陈述道德利害,而对权谋之道、权力制衡这些封建社会统治者赖以生存的帝王心术茫然不知所措。这也便是宋、明两朝大力倡导读书人上朝堂,导致书生误国,最终国灭的原因,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作为统治者的宋徽宗、崇祯也如读书人一样思想单纯。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古代书生误国不浅,为何读书人地位还那么高?
古代读书人很有地位,为什么古人却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古代书生赶考时为何总要带上一位小书童?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古代的书童是做什么的?为啥书生都喜欢带一个在身边?
从《聊斋志异》中的两个故事,聊聊古代书生的“美好愿望”
为何古代书生身边都会有个书童跟班,他们到底能干啥?原因太现实
古代书生身边为什么要带个书童?同吃同住,能帮什么忙?
观音地位没有玉帝高,为何他还对观音那么忌惮?你看她母亲是谁!
古代读书人雅号
古代读书人怎样消磨时光?他们其实有许多高雅又有内涵的活动
网址: 古代书生误国不浅,为何读书人地位还那么高? http://www.alq5.com/newsview322906.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