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代犀角杯
原标题:“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代犀角杯
三千多年前的河南安阳,草木畅茂,野生犀牛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这是一种古老而庞大的生灵,地球陆地上仅次于大象的大型食草动物。
“自古以来,犀角即被视为珍宝。传统的‘八宝’就包括犀角。”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施远介绍,犀角雕刻艺术,充分显示了中国人物尽其用的造物思想和因形造境的艺术创造力。由于犀角材料的特殊性,传世文物存量极其稀少,历来受到收藏界的重视。
犀角雕云涛海兽杯,出自明代中晚期。杯身浮雕祥云海涛。波浪中翻腾各色神兽,杯心雕刻漩涡状,摄人心魄,气象万千。手柄刻为苍虬,探身杯内,神秘莫测。一如大航海时代到来前,大明王朝领风气之先,出征海洋的气魄。
有趣的是,这件犀角雕出现了犀牛本尊,相比真实的犀牛,它更像是一只传说中的独角兽。“那是明代人们想象中的犀牛。唐代以后中国境内的野生犀牛已经绝迹,大家都不知道犀牛长什么样。明清时期犀牛角都是进口的,主要是通过南洋的海运渠道。所以它是一个来自于异域的,跨过了万里波涛之后,来到中国的珍宝。”施远说。
赤壁怀古图,曾经出现在历代文人画中。苍松翠柏,江水湍急。苏轼与黄庭坚、佛印和尚,泛舟江上,畅叙幽情。这一次,它被纤毫毕现地雕刻于犀角器之上。整体布局疏密有致,人物生动传神,松枝芦杆的细节表现尤见功力。杯中游龙若隐若现,涌动着一股神秘气息。
周文枢雕赤壁图犀角杯,画意取苏东坡《前赤壁赋》故事,却将前后赤壁赋两者的意境都融合在了这件器物上。杯身一侧崖壁上阴刻行楷铭“仿赵松雪笔前赤壁图 上元周文枢制”。这件晚明犀角器杰作出自十七世纪著名犀工周文枢之手。
这件器物无论风格、刀法与款识,均可视为周文枢山水题材作品的典型。“雕刻工匠,模仿了画家的落款方式。”施远说,明末清初犀角雕刻艺术突破了纯粹的工匠的范畴,开始和文人艺术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审美品位,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风气。
这批犀角器,是捐赠者仇氏家族历时半个世纪从世界各地收集起来的艺术珍品,曾长期被新加坡亚洲艺术馆借展,在西方学术专著中也多有著录。2015年,瑞士华裔收藏家仇大雄以他和家属的名义,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明清时期犀角器珍品。他提出由上博专家从他50余件即将拍卖的犀角藏品中任意挑选。最终,这批犀角器中的十件珍品入藏上博。
上海博物馆原藏犀角器100余件,在全世界成规模的中国犀角器收藏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次捐赠使上博犀角器的收藏在数量上增加了将近一成。流散海外的文物珍品最终顺利回国,来到上博,成就一段佳话。
“心有灵犀一点通”。曾栖息于华夏大地的犀牛,如今只能以文物、诗词等方式留于历史星河中。古人以巧夺天工的犀角雕刻艺术,让它以另一种形态辗转留存于世。这些典藏在博物馆的天工绝品,也是对这一生息繁衍在地球上的古老生灵的纪念。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代犀角杯
只因差两万,藏家遗憾错过价值几千万的犀角杯
✦ 电影 正在热播 ✦ 觅影追凶幻镇寻迹 欢喜冤家为爱赴险……
明代成化瓷器鉴赏: 青花花鸟图杯
文明在哪里 ?一勺一筷见文明
艺创网 | 从杜堇《玩古图》看明代文人的收藏审美
寻求瓷器、生活、艺术的统一,睿琦博艺馆带来不一样的珍藏瓷器
文明微博从我做起
斗彩鸡缸高足杯鉴赏
“凯艺斯杯”全国才艺大赛正式启动,让梦想在舞台上“发光”!
网址: “艺见·上博”寻迹文明 | 明代犀角杯 http://www.alq5.com/newsview322729.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