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千里访古运》连载(五):漕运制度二

《千里访古运》连载(五):漕运制度二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1年06月28日 18:24

原标题:《千里访古运》连载(五):漕运制度二

《千里访古运》是一本纪实类的文化著作。作者对大运河沿途的考察调研,对人情风土的描写,再现了大运河的风貌。

作者撰写该书源于她初见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长卷对老北京历史文化的记载之详细,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动了她。之后,她参与《古运回望图》的创作。这两部长卷是在领导专家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制作完成。

如果说《古运回望图》是用国画描绘古运河全貌,那《千里访古运》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此处对《千里访古运》进行连载,以飨读者。

缘起  

2002年冬天,作者在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意外地看到了刚竣稿的国画长卷《京门九衢图》,该作品完整而形象地描述了康乾盛世时期的老北京二十道城门及风土人情。作者才知道老北京城分为外九内七皇城四二十道城门,每道城门,又各有不同的功用等。

后来,作者采访了谷建华先生。也正是这次采访,系结了作者和翰林文化开发中心一次合作之缘——继《京门九衢图》之后,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又着手系列历史文化工程另一个项目——《古运回望图》的运作,作者即有幸成为这项工程的创作者之一。《古运回望图》是以反映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漕运文化及风土人情为主题的又一国画巨制,画的内容将展现大运河纵跨廿十四个省,两个直辖市的自然全貌。这部作品,无论从经济、人力的投入,还是从作品所表现的内涵及画幅长短,其规模都远远超过了《京门九衢图》,从而也具有更深、更广、更远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此作的主创者有刘克宁、刘振源、朱振芳和史慧芳等几位中年画家,他们也是《京门九衢图》的主创人员。如果说他们将用画笔来描绘古运河全貌,作者则是用笔来描述大运河的沧桑历史。

一如作者生活在北京多年,曾一度不知北京多少道城门、和城门到底都啥样;土生土长老老少少的中国人,一定也会有很多人不知京杭大运河在哪里?有多长?其功用……所以作者要画大运河,要写大运河,不论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出于同一种目的:让世人记住大运河,珍惜大运河!因为它不仅是一条河流,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和长城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结晶。

(《古运回望图》卷首节选)

五、漕粮耗费

漕粮运法的改变,虽然免除了粮户的粮劳苦,但随着兑运法的变化,粮户的纳粮负担却大大加重,为什么呢?都是“兑”字惹得祸!如果是物与物或人与人之间一对一的公平兑换也就罢了,偏就是粮食与人力的不公平折兑。民运改为军运啦,农民可以不出力啦,但军人们可不是白白帮他们押解漕粮的。他们虽不是要直接索要佣金,但他们要吃要喝,这些爷儿的不菲费用得由农民们担着!因此,农民们在上交漕粮时,要额外多交出一些来,以“答谢”运军们的“帮忙”——这就是“兑”的含义。所以,自实施长运法以后,农民们的沉重的负担不是来自按田地科则征收的漕项正粮,即正米正项;而是随之而来的各种各色的正米耗项!

首先是加征正粮耗米。在明初实行支运法时,漕粮由粮户亲自运交,支运属劳役性质,该交多少交多少,不过自己多出点力而已,官府不征耗米,正所谓“以运纳借之民力”,而“支运无耗”。实行长运法后,纳粮户向运军交兑时需另付给运军一定数量的耗米作为运军沿途的运费,这即是以粮买“劳力”。而且有具体的“加耗则例”,其中规定:粮户向运军兑运,“量其远近,给与路费耗米”。说白即是,运军们帮着运解的里程长短不一定,农民们给他们的“耗米”也有多有少。

(《古运回望图》创作组采风途中)

除正耗之外,另有“加尖”。所谓加尖,即收正粮时,斛面要尖;收耗粮时,斛面要平。所谓“一尖一平斛收”。那时没有秤,粮食的度量单位多是斛。一尖斛米和一平斛米,如果用现在的秤的话,应该差额挺大的。在当时征收漕粮时,衙役们为了搜刮民膏,往往不按规定的“一尖一平斛收”,而是不管正粮和耗粮,都要尖斛,形成“两尖米”收。一斛少,多斛多。仅此一项,每石正米的“两尖米”都在一斗左右!老百姓交的漕粮越多,被剥削的程度也就越深,漕粮的负担也就越重。

成化七年,改行长运法后,又开始加征“改兑耗米”。

弘治二年(1489),又加征“鼠耗米”。也就是整个运程中大概要被老鼠偷吃掉多少粮食,都要分摊在老百姓身上。十五年,对江西漕粮加征“过湖米”,每石加征7升,给运军作过湖脚耗及食物等用。正德七年(1512年),又题准江南正粮每石加征“过江脚米”6升,江北每石加征5升。因为漕船过湖过江同险大嘛,遇到大风浪船就得停航,船上的人就得多吃多住。这些负担同样需要纳粮户来分担。

后来又制定了耗尖米折银法,也就是“耗尖米除随船给运外,余折银,谓之轻赍”。轻赍银的产生是因为运船沿途需要雇车觅夫起剥,用以作雇价。因此在耗尖米内,除留下一定数额的本色米外,部分耗尖米按石折银作为沿途起剥雇夫的需要。

据《明会典》记载:以上各种名目的加征,仅“兑运耗米”一项,每年就多征收175.1195万石;“改兑耗米”后,每年加征的数量则达20.4937万石;“两尖米”则加征31.2226万石,“轻赍银”44.5257万两。由此可见,不管是支运法、还是长运法的施行,一方面,农民们节省了劳力可以安心在家生产,另一方面,却就此担负起更重的由漕粮带来的重压。

(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满维起参观《古运回望图》初稿)

六、漕粮运输的管理法规

从南方到北方的千里漕运,不谛于一种万里长征的行军打仗,一个环节失误,损失便不是小数目!而京师的皇宫贵族和军队,全指着这些漕运货物养活着呢。所以,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在漕粮运输方面制订了许多严格的管理法规。

漕粮通过运河的长途挽运是漕运的中心环节,为了确保漕粮及时安全地运抵北京,明朝先后在漕粮运输方面颁制定了一系列条例法规。主要内容有:

1、规定漕粮开仓兑运时限

明朝中期前,曾规定收漕各水次仓,要在每年的十月开仓征收,十二月完工,然后听候运军一到,即开仓交兑。如过期无粮,将由领运官上报监兑主事,追查责任。隆庆四年(1570),再度题准漕粮“定限”:十月开仓,十一月兑完;大县限船到十日,小县至五日,十二月开仓起运。如十二月底以前,因粮、船准备不足而不能按时起运的,从当地地方官到领运军官,都要受罚,轻者罚俸,重者降级;

2、规定漕船行程时限

成化年间,开始规定漕船到达北京的期限:江北直隶、山东、河南,要在每年的五月初一前抵京;江南直隶各府漕粮,一般船为每年七月初一到京,其中过江支兑的运船为八月初一至京师;浙江、江西、湖广,则规定为九月初一达京。

正德年间,为了进一步明确路程的时限,特意制定了《漕运水程》,内列行程图格,运船要每天将行止程时一一填注,由各段巡漕官吏稽查,违限的运船,漕粮即被纳入德州仓,以免阻碍后来行船。中途入德州仓的漕粮称为“寄囤”。寄囤一次,根据数额多寡,分别对指挥、千户、百户运官等给与降级处罚。

(《古运回望图》首展剪彩仪式)

嘉靖时,再度限定过淮河的时限:江北兑本府州县粮的运船,十二月内过淮河;江南兑应天等府州县粮的运船,正月内过淮河;湖广、浙江、江西兑本省粮的漕船,三月内过淮河。对违背期限的,听命攒运官参报上级,给予处治。

万历以后,改湖广、浙江、江西漕船过淮河的时限为二月,以避开黄河水险;同时,又将各运军漕船抵京的时限作了改动;江北各省府州县漕粮,抵京时限为四月;南直隶运船,抵京时限为六月、七月;浙江、湖广、江西运船,抵京时限为七月。后又全部缩退一个月,分别为三月、四月、五月和六月;

3、规定漕船修造及容载

顺应“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天顺年间,已开始规定漕船修造时限,以免漕船上路后出现故障,带来更大麻烦。其中规定:松木船,二年1小修,三年1大修,五年改造1次;楠杉木船,三年1小修、六年1大修,十年改造1次。小修材料由运军自备修理,大修及改迁,则是由官府均统一调拨木料,在指定的清江与卫河两船厂修造。

《古运回望图》编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千里访古运》作者介绍:

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长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擅长纪实类题材。

《古运回望图》简介

该图以大运河鼎盛时期的明代中兴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反映大运河上下督运盛况为主线,以精心刻画沿线著名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为描写对象。全卷长210米,宽0.83米,以中国画兼工带写的方法创作,浅绛小青绿,从北京皇城、通州八里桥、燃灯塔及张家湾码头开始,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至余杭结束。全卷以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市井、民风、民俗、建筑、商业、贸易、环境、风景名胜等多侧面描绘六百年前祖国大动脉的繁荣景象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百业兴旺、万国来朝的盛况。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着力刻画当时南北漕运的全过程,构筑典型场景及人间百态,突出当时的船文化、制造业、工商业、服饰特色及南北贸易,描绘运河两岸的壮丽风光。整个画面设25个段落,共涉及风景名胜100余处,南北贯通,起伏跌宕,风情各异,美景连珠。各类船只千余艘,官、宦、士、农、工、商、纤夫、船夫、搬运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类人物数万人。长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艺术精湛,堪称一件“一条运河贯穿南北,半壁河山尽收画卷”的长篇巨作。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大运河文化展国博亮相 漕运“知识点”层出不穷
《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杭州篇
《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临清篇
《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通州篇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
对话|《漕运三部曲》:为浩浩荡荡的古老运河立传
虎门访古
为什么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
游秦淮访古巷
(二)禅堂回忆 |《法界之心》连载二

网址: 《千里访古运》连载(五):漕运制度二 http://www.alq5.com/newsview318461.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