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我画的这幅画也许没有人喜欢”,后来它却成为镇馆之宝 | 文化讲堂第36期

“我画的这幅画也许没有人喜欢”,后来它却成为镇馆之宝 | 文化讲堂第36期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1年06月24日 17:14

原标题:“我画的这幅画也许没有人喜欢”,后来它却成为镇馆之宝 | 文化讲堂第36期

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在艺术史上是一颗耀眼的巨星,他的生前身后事,一直构建着穿越时空的旷世对话。梵高留下的油画作品大概有600多幅,但是后来他的作品不断地冒出来,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可能超过1000幅,那就表示可能有差不多一半的东西,其实是靠不住的。观众和藏家对梵高作品的喜爱程度,也令解读他的故事和作品本身变得充满悬念,本期搜狐文化讲堂,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为你讲解梵高及其作品背后的真实故事。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美术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有《西方美术史》《西方美术十五讲》《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主编《中国艺术通识名师精品课》等。

对肖像特有的态度决定了梵高作品的特别之处

梵高画过一幅肖像,肖像中的人物叫Gachet,是个医生。我们会发现梵高在作品中会把那些对他好的人的形象画得非常有亲和力。据说,Gachet医生是梵高在精神病发作的时候直接接触他的一个医生。梵高有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支付能力,所以他是用画来替代自己的医药费。据说这个医生接到梵高的画会手舞足蹈,这给当时在病魔折磨得身心俱疲的这么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心理安慰,所以他就画了两次伽西亚医生,也画过伽西亚医生妻子在弹钢琴的一幅画。我们确实看到这个医生的眼光里面透出一种非常善良的神情。另外,我们在画面中看到的植物是这个医生用顺势疗法的时候用到的一种药草,表明的是医生的职业特点。由此可以见证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梵高的人物画,常常能体现他跟一个特别的个体之间的特殊关系,所以这个画就成了很多研究者,或者是买家关注的重点。

再比如,他的作品中有一位叫唐吉老爹的人物,是一个艺术画材的供应商。他有一个特点,穷艺术家去买这些材料的时候,常常也没有钱,他们就可以赊账,或者是用他们的作品来抵材料费。于是,唐吉老爹的橱窗就会变成一个特别精彩的,现代画家的一个小小的展览。在这幅画里面,我们不但看到一个和善的男子,还看到他身后都是艺术家给他的画。梵高也是出于一种特别的感激,会把他画成几乎像个菩萨,这是一个帮了他非常多忙的,一个很善良的人。梵高画他的母亲,会把母亲画得非常柔美。其实稍微比较一下,各位就会发现梵高画他的父亲的时候是另外一个样子,因为父亲好像给他从小就有特别大的一种压迫感。这就是梵高特别有个性的,描绘肖像时候所采取的态度。

还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梵高曾经认识一个酒吧的老板娘。这个老板娘对他非常好,是因为他在酒吧里面做了一个展览。老板娘不收他的一分钱,所以他出于感激,就给老板娘画了一幅肖像。据说老板娘长得没有那么美,结果他就把她画成一个特别美的形象,所以你会看到梵高的画的作品里边,其实会倾注他非常纯真的一种情感,他是很真挚地在表达自己对被描绘形象所具有的特定的态度。

“黄色似乎是我内心最真实的色彩的写照”

2006年,梵高有一张画来到了中国,在中华世纪坛“从莫奈到毕加索特展” 的展览中展出。原因是当时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要修一个新的空间,所以就把作品放到库房去,正好是中方去借的一个机会,有一张画就来到了中国。这幅画其实从色彩上来说,特别能够反映梵高的基本面貌,因为里面充满了暖色,而且是他特别喜欢用的黄色。他在书信里面曾提到“黄色似乎是我内心最真实的色彩的写照”,所以他用黄色一定是特别真性情的一种流露。

而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呢?就是他住的精神病院。他是在精神病发作的间隙,利用这个时间来画的。而画出来的东西传达的基本信息是什么呢?我在一个非常温暖的地方,其实我过得很好,也要告诉所有的朋友,甚至告诉自己的母亲,我不用你们担心。他实际上知道自己是处在一个非常尴尬、非常受折磨的时机,很痛苦,但是他给你的信息却是非常平和温暖的调子。

另外,比如说看他的素描,这是写给他弟弟的信里边的一个插图,插图里面就是他弟弟帮他在法国的南方租了一个房子,他要做一个特别大的所谓的实验项目,就是与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画画。就是面对同一个风景的时候,我们来实验,你画你的我画我的,但是没有人响应,最后有一个人响应,就是高更。高更来之前,梵高画过三幅他准备好的卧室,就是这间房间是给高更或者其他来的朋友住的。你会发现这个房间真的太特别,因为所有的博物馆在展出这幅画的时候,其实很想做的一个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在原作的旁边做一个这样的房间,看实际的空间效果。但是所有做的人突然就发现这个效果是做不出来的。因为在这个画面里面你会非常明显地看到,除了透视要求的比例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有点像喇叭口一样敞开的,只有他把空间扩大了。原因是什么?这便是艺术家呈现的一种欢迎的姿态,色调依然是暖色。

“我画的这幅画也许没有人会喜欢”

梵高在精神病发作的时候,画过一幅作品叫《星月夜》,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从他住的病房后窗上面望出去的景象,画面中有几个东西显然是画得有点夸张的。比如我们看到的松柏,梵高觉得它不仅仅是松柏,它好像是一个埃及的方尖碑,换句话说,这在他内心当中很神圣,所以画面里面不断出现。画面中的风景描绘的是真实的风景,比如说丘陵一样起伏的远处的风景。我们在画面最中间的位置,可以看到一个特别北方味道的教堂的尖顶。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一个尖顶出现?其实跟梵高曾经的生活有关系,他曾经在教会里边做过事情。但是后来结局非常的不好,他太同情做教职那个地区的矿工的苦难,把自己的衣服、食物都给他们,最后弄得自己好像很潦倒的样子,结果教会对他很不满意,就把他赶走了,但是这段生活对梵高来说刻骨铭心。

对苦难的这种体验,对底层的同情,所以他这个时候画一个有北方特点的这么一个尖顶的教堂,因为他画的地方是在法国的南方,其实不是这样的教堂的这样的一个形态。但是他为什么这么画呢?其实在他最孤独的时候,其实是在思念家乡。但是我们如果再继续看下去,还会看到一些特别特别令人有感触的地方,因为你看过去的所有的这些地方,会发现有一些非常暖色的黄颜色又出现了,这是他喜欢用的,包括月亮也画成这样的黄颜色。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一个特别大的反差,因为在精神病院里面是很孤独的生活,他看到万家灯火的时候,内心一定充满了对美满的家庭生活的一种向往。可是这个时候你再仔细看一个地方,其实会感觉到特别的地方是教堂里边是没有灯了。换句话说,他想到了家乡,想到了教堂他曾经工作的地方,但是教堂里面恰恰是没有灯光的,所以这里边会有心情上的一些比较大的波澜在里面。

我们读到一封信,梵高画了这幅画以后,其实画了三幅,唯独这幅画他没有寄给他的弟弟。他是这么说的:“我画的这幅画也许没有人会喜欢。”这说明他当时特别绝望,他觉得这幅画可能别人看不懂,所以就不寄给弟弟了。所以读这封信的时候,我们确实会感受到梵高真的是孤独到了极点的这么一个艺术家,他想的自己的这些东西大概是没有人理解。可今天这幅画是在纽约的MOMA,就是现代艺术馆里面的一个镇馆之宝。

造假的东西是不能进入艺术史的

梵高留下来的油画大概有600多幅,但是直到今天,不断冒出他的作品,林林总总加在一起可能超过1000幅,那就表示可能有差不多一半的东西,其实是靠不住的。

造假作品加在一起,这个量不是个少数,是可以把整个历史都串起来,非常惊心动魄。比如说在雅典的国家考古博物馆,我们会看到一个标准件,它是有出土的记录,是一个大概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一个雕刻作品。这个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生动,是因为他在演奏乐器,头是抬起来的,下巴是这么抬着的,好像是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当中。但是整个的构成非常简约,甚至会让人觉得它作为一个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艺术品都可以接受。但是它真的是历史非常悠久的,距今大概要超过四千年的这么一个作品。相反,如果并不可靠的艺术作品大行其道,常常会干扰、颠覆我们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接受了这样的东西,势必就会否定真正的标准件的存在价值。

赝品其实不是一个小事,同时不是一个容易判断的事,原因很多,造诣高的艺术家参与其中也是一个原因。有些非常重要的艺术家加入了伪造的行列,比如说马格里特,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的画家,所以造假的人构成很复杂,造假的手法很复杂,检测它的难度,其实是越来越大。

目鉴主要是对艺术作品的作家,创作心情、技法、风格等特点的把握,有时候是一种直觉的反应。就像前面看古希腊的雕像,第一眼的印象是什么?有很多目鉴的人非常厉害,他凭眼睛就能看出破绽,比如说故宫博物院有一个老先生,以前看中国的古画,别人把卷轴画打开只有半尺的时候,他就说不要打开了,因为他已经觉得气息不对,是假的。所以后来他落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名称叫徐半尺,打开半尺我就知道你不要看了,就不可能是真的,而且这样的判断没有错过。

荷兰有一个叫沃特林的人,就是专门做伦勃朗的作品。伦勃朗也是非常重要的国宝级的重量级的一个艺术家。但是这位沃特林先生他就组成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会把伦勃朗所有的作品,大概现在已经编到第六卷,各种各样的画全部汇集在一起,做一个什么工作呢?全部进行X光扫描,甚至要看到非常细的细节,例如,画框跟画布是用什么样的钉子钉的?是谁钉的?钉子钉进去的特点是不是一致?

虽然有真假交织在一起,甚至有时候有点纠缠不清的时候,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看到的历史,它有自己的一个逻辑,而这个逻辑就是出现最早的创造是应该被写到历史的。如果真迹没有了,它的后面的复制品才有意义。但是如果真迹还存在,任何的复制品大概都不会进入美术史。这是特别特别鲜明的一个逻辑,这个逻辑就把创造的最早的、最有意义的作品留在了美术史上。艺术的真迹永远是第一位的,是被尊重的。这也是我们接近美术史,看到真迹的时候的最大的快乐。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我画的这幅画也许没有人喜欢”,后来它却成为镇馆之宝 | 文化讲堂第36期
老虎画成“病猫”,却成为台北博物馆镇馆之宝,放大10倍太妙了!
一幅北宋画卷,作者是谁还没有百分百确定,何以能成为镇馆之宝?
八大山人的这幅画极简,却极富深意
再现荣宝斋镇馆之宝弘一《罗汉长卷》
这幅画,成交额9218万美金!
原创 徐悲鸿画的一幅画,被拍出1680万,持有人却毫不知情
女画家画一幅“鬼画”,卖出3次都被退回,最终成为世界禁画
楼忠福为一幅画,用2亿买下整个饭店,后来仅画就卖出2亿
美女画家画出“怪画”,3次卖出都吓到买家退画,被列为世界禁画

网址: “我画的这幅画也许没有人喜欢”,后来它却成为镇馆之宝 | 文化讲堂第36期 http://www.alq5.com/newsview316700.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