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1949-1966年的社会主义电影明星

1949-1966年的社会主义电影明星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0年08月01日 17:49

原标题:1949-1966年的社会主义电影明星

不久前,99岁的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在北京逝世,引发人们的怀念。1962年,于蓝曾与另外21位电影演员被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也就是一度为人们熟知的“新中国22大电影演员”。

他们是: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

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园、庞学勤、金迪;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

上海青年艺术剧院的祝希娟。

他们是“十七年”电影表演艺术成就的主要代表。参见:22大电影明星的来龙去脉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赵丽瑾出版了专著《表演、体制、观众:1949-1966年的社会主义电影明星》,基于对新中国“22大明星”形象与意义的阐释,以表演、体制、观看三个维度各自推进又彼此关联地建构研究框架,探寻中国社会主义电影明星形成的内在机制。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周星为本书撰写的序言。

明星与时代的相互关系

文 | 周星

赵丽瑾博士的专著是一本明星文化研究,也是中国电影史论研究的专著,自然也是少有的专论新中国电影的“22大明星”这一独特群体研究的专著。所谓的“22大明星”,是新中国电影开启的人民拥戴心目中喜欢的电影演员的一个独特现象。在似乎并不倡导个人英雄的时代,居然产生受人膜拜的电影明星,显然折射着时代遮掩不住的常态情感。这“22大明星”不仅是人民心目中最好的演员,也是当时政府对出色演员的褒奖,既肯定他们的表演成绩,也褒奖他们所参演的作品,由此“22大明星”也足以代表新中国电影表演艺术的标准,成为当时艺术家的表率。然而,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历史的变迁中,也随着政治的起伏而命运坎坷。所以,对“22大明星”的历史钩沉,包含着许多历史文化印记。

前面论及本书是史论研究也是明星研究少有的文化研究专书,其文化和史论精彩之处,读者自会心领神会。我不去一一对应探讨。但由之而论,不由得想展开比照现实的思考。赵丽瑾博士对于“22大明星”的研究,自然还是在明星这样一个演员机制上做了很深的拓展,和我们当今所谓的“小鲜肉”现象,或者在高度的商业化背景之下的明星研究显然不同。那个时期的明星生存状态,他们的受瞩目程度,他们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和他们对中国电影发展适应,以及他们身上折射的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等等,都成为一个独特的视角。而作为研究者在其中有深度地去挖掘“22大明星”这一现象背后诸种复杂的状况,也给予人们联想。

显而易见,“22大明星”和现在的“小鲜肉”都有“颜面”的问题,从表面上来看,颜面就是明星具有的基础的演员面相,但是显然当下的小鲜肉们往往只有颜面,或者说很多时候只有颜面,或者被装饰塑造的只有颜面。而实际上,“22大明星”的颜面都是和他们的角色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22大明星”和其他出色的电影艺术家从表演的角度来说,他们的颜面适合角色并与角色相互依存、相互映衬。因此,从表面看颜面是角色的基础,但是角色是颜面的支撑。再进一步说,“22大明星”的颜面,有内涵作为支撑,所以他们不仅是有外在颜面,而具有表演艺术的内在颜面,这就是尊严。一些“小鲜肉”被吹嘘的颜面只有表面的一面,却缺少内涵的颜面。严格一点说,他们的个体有颜面,但是和角色之间却没有关于颜面的关联。还有所谓“颜值”。所谓颜值就是演员颜面的价值所在。同样,现在的一些被鼓吹的“小鲜肉”,他们的颜值仅仅是虚浮的表面,可能漂亮但常常是千篇一律,缺少差异也时常难以区分。“22大明星”的颜值就不仅仅是在于外在的观众认知,事实上他们是把角色表现和角色的性格,以及他们演绎的意义融合在了一起。颜值具有了超越薄薄一层皮的丰厚性。

所谓演员的“颜料”则是一种表现的形容。应该说在“22大明星”的时代,不需要用各种调料来加以调色扩大演员的颜面,也无须宣传和粉丝打卡使之光芒异常。但是在现代的传播背景下却不然。年轻人在脱离具体影像的媒介上拥戴偶像,就人和角色与剧作之间的关系而论,连爱屋及乌都谈不上,只有粉丝无原则的簇拥。但事实上在创作之外的鼓噪,就是用各种颜色来包装、加以提升而自得其乐。外在的颜面塑造无论是用镜头调试还是化妆调试,宣传调试,都构成影像之外的依附关系。“颜料”从一定角度来说自然不可缺少,演员需要“颜料”但那是为了更好地和角色相融,反过来有好的角色感、为角色而牺牲自己则是升华颜面的无用之用的“颜料”。那个年代个体的“颜色”“颜料”并不像今天这样浓墨重彩,更少有用各种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言辞来拥戴。所以当下的表演从内涵到外在这一转变削弱了关于演员和表演之间的依存关系,也就好理解虚张声势的“小鲜肉”在不少影片中的失落。而“22大明星”的五彩缤纷的意味就更明显,于是我们说演员的“颜色”,真正的所在是其表演素养与角色内涵的融合,他的得体与否与价值高低都取决于内涵外显,也取决于实现角色的完成度发挥。当然时代对于演员的影响不容忽视,一定时期的社会需要也会是造就“颜色”的因素。相比起来,也许现在少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更大约束,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关于个人的道德品质规范,依然会被大众和政策制约。

回到赵丽瑾的著作上来,作为一个女性研究者,无论在博士求学阶段,还是工作研究期间,她个人的特色显示得十分鲜明,她一贯认真细致、注重思考逻辑、思辨周详。谨慎对待历史文化,阐释中字斟句酌而落笔细腻等特点,在本书中就特别鲜明地体现出来。相信借助这本书的出版,她还会有更多的研究成绩出现,学术研究自会深入持续下去,而读者阅读此书,一定可以从中看到比我的粗浅理解更多的东西。

THE END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1949-1966年的社会主义电影明星
从一线电影明星沦为电视剧配角,40岁的张静初到底经历了什么?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学改革成果出版
通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墙绘成新风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阐释(四十三)
凝聚起精神的力量——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网址: 1949-1966年的社会主义电影明星 http://www.alq5.com/newsview27102.html

所属分类:社会八卦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