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修旧如旧,可敌“物是人非”

修旧如旧,可敌“物是人非”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0年06月25日 07:08

原标题:修旧如旧,可敌“物是人非”

《我在故宫修文物》

该纪录片由叶君/萧寒导演,于2016年首播,探访了一众工作于故宫博物院的工匠及他们对文物修复的过程,为看客提供了不同于游览故宫的别样风景。

故宫,是中国人所熟知的,也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古皇宫,鉴于其历史作用是皇帝的居所,其内部的奢华难以想象。

历史上产出的珍贵文物得益于封建君主制社会提供的机会而聚集于此,也让我们在千百年后能再睹这些文物的真容。

时间久了,物件破损风化在所难免,于是先辈们创造了“文物医生”这个行业,它与文物们一同流传至今。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纪录片,在带领我们云游故宫欣赏文物之外,还把“工匠”们朴实的聊天对话作为他们对工作内容的讲解形式,轻松愉悦。他们在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集成了十八般武艺,却从未表露出一丝高傲,他们的日常生活、穿着打扮都与普通人无异。入了这一行的他们,必然有静得下心的超能力。

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

师傅们用自己的精湛技艺以及丰富经验修复一批又一批的文物,任何的物件修补,都要经过谨慎的操作,并辅以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青铜器表面修补

这样的工作,辛苦与乐趣共存,但看着这些“孩子们”在自己的辛勤之下恢复原貌,他们收获的开心要远远多于欣赏一件瑰宝。

唐三彩马

看到师傅们的心血,有的人说:“这就是当代中国需要的工匠精神!”

这些“普通人”,确实以最严格的要求施予自己,以最完美的修复技艺赋予文物。“修旧如旧”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在这样的工作中,他们都被同化为“处女座”。

辽金时期木雕佛像

但导演摄制此纪录片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突出“大国工匠”或是“工匠精神”等这类高度评价的词汇,叶君只是想借此片激发所有观众对工作的意义的理解,尤其是以这种充满历史纵横感的“文物医生”为例。

宫灯穗清洗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工作,不同的工作会影响人产生不同的三观。人会在工作之中收获硕果,也会在工作的途中遭遇困惑。有的人,从一业而终一生;有的人,阅历丰富,涉猎甚广。

无论工作的性质类别,每一份工作都值得我们付出心血。

出门见喜 春条

当我们看到一双二三十岁的手,在修一个二三百年甚至两三千年的文物时,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涯看起来很长,好几十年,但如果你是一个修复师傅,跟你面对的文物相比,好像你也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这个匆匆过客又能留下什么呢?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出镜的部分“工匠”

穿插于片中的旁白,写得朴实无华却又处处藏金,这正是导演的小心机,引导浮躁的现代人在通常的小事中发生思考。

旁白语录:

——这些蒙尘了千年的文物,能在漫长的光阴里碰到一位手艺高超尊重文物也尊重文物修复这个职业的修复师,是更为难得的幸福。

——周一故宫闭馆,骑行在空无一人的太和门广场上,对谁都是难得的人生体验。最早享受过的人,是百年前的末代皇帝溥仪。

——一些有小瑕疵或不合格的瓷器,都要被打碎并集中掩埋,防止流入民间。正品就被送入紫禁城。同一窑炉烧造的瓷器,自此有了不同的命运。在这次展览中,它们实现了跨越五百年的历史聚会。

——我们每个人都有或长或短的职业生涯,最终完成的工作任务,数量也许很多,有些是能让人依依不舍的。

欣赏文物,是对内心格调的熏陶:

修复文物,是实现古今联结的桥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修旧如旧,可敌“物是人非”
静心打磨 修旧如旧(工匠绝活)
“90岁”上海音乐厅迎修缮后首批观众 “修旧如旧”让城市历史传承
铜滓堪修古器色,旧绢可点新妆颜
在希瓦古城修文物
职人志|为古籍“治病”的90后修复师
中华好诗词·喝火令|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
延庆保护性修缮长城古民居
原创 古风美文: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
从“独孤九剑”里悟“修为”

网址: 修旧如旧,可敌“物是人非” http://www.alq5.com/newsview17576.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