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谁孝谁不孝?现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原标题:我读《道德经》:谁孝谁不孝?现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今译】
大道废弛,仁义才显现;家庭不和,孝慈才彰显;国政昏乱,忠臣才见出。
【我读经典】
道衰微了,便提倡仁义道德,结果越强调越糟糕,适得其反。并不是说,人可以不仁不义,只是因为,在“大道”之中,人自然仁义,那是真仁义。至于由学习、训练得来的仁义,那不免有模拟的成分,甚至是假仁假义。
鱼在水中,不觉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气中,不觉得空气的重要;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自然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真到了必须要崇尚仁义的时代,说明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
“六亲不和,有孝慈”,彼此之间有了矛盾、冲突,就会看出:何者孝?何者不孝?如果家庭和谐美满,那么个个都是孝子贤孙,根本用不着特别标榜谁孝谁不孝。如果家中出了个孝子,相对之下,便有不被认同的不孝之子,这其间问题就大了。因此说,六亲不和,才有所谓的“父慈子孝”。由于一个人的坏,衬托出另一个人的好,那是不幸的事,愿每个家庭都和乐幸福。
同样的,“国家昏乱,有忠臣”,纵观历史,出过很多的忠臣义士,皆为大家所景仰,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忠心耿耿,临危受命,不惧生死。然而,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迹,无不发生于历史混乱、生灵涂炭的悲惨时代。一个忠臣的形成,往往反映了一代老百姓的苦难。只要国家国富民强,风调雨顺,永处太平盛世;社会上,大家自重自爱,没有杀盗淫掠之事,就不需特别赞美某人是忠臣义士。有句话说得好“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也就是说,当我们特别需要去表彰某种德行的时候,正由于它们特别欠缺的缘故;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情境下,仁义、孝慈、忠臣等美德,就显得如雪中送炭。
你有什么更好的想法吗?欢迎大家留下你的足迹,我们一起学习经典!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我读《道德经》:谁孝谁不孝?现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许魏洲绿洲读粉丝应援彩虹屁 迷茫自问“我是谁”
中南大学迎来第五期问渠长廊名家诵读,师生共读《道德经》
原创 给父母的朋友圈辟谣属于不孝吗?回归儒家本源,看看孝的真正含义
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
人为谁活着
「辉聊家风家教」如何让孩子拥有一颗孝心?
古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不孝”,你知道是什么吗?
我读论语小记:学而第一·贤贤易色
俗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另外两大不孝是什么?终于弄懂了
网址: 我读《道德经》:谁孝谁不孝?现象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http://www.alq5.com/newsview16727.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