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黄六月
原标题:五黄六月
♣ 任崇喜
时值芒种,中原大地沸腾,机声隆隆,人影闪动,“三夏”大忙,序幕拉开。夏收、夏种、夏管,人们忙得不亦乐乎。
这一段时光,人称五黄六月。人们究竟有多忙?从谚语中可以看出。
麦收有“五忙”:割、拉、打、晒、藏。麦收有“三怕”:雨淋、冰雹、大风刮。难怪人们会说,“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麦收时节停一停,风吹雨打一场空”。
夏收,“五黄六月不出工,十冬腊月喝北风”“五黄六月,龙口夺食”“五黄六月没老小”“麦子上了场,小孩没了娘”“五黄六月焦麦头,姑娘小姐下绣楼”“五黄六月到,砖头瓦碴跳三跳”……足见人们繁忙的程度。“农家五月无闲人”,不是夸张之言。难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里说:“我若南京再娶家小,五黄六月害病死了我。”其意说的是“农忙时节、人手紧张,死了都没人抬埋”。
夏种,“五黄六月去种田,午前午后差一拳”“春争日,夏争时,五黄六月争头耧”“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季节不等人,墒也不等人,人们抢抓节气抢种,为的是不误农时助增收。
夏管,“孩儿不教不成人,庄稼不管无收成”“光栽不护,白费工夫”“三分在于种,七分在于管”“有收无收在于种,多收少收在于管”……烈日炎炎,接受阳光雨露恩泽,农作物茂盛生长,此后日子农活极为繁重。
“最崇高的思想,寓于最简短的谚语之中。”这话含义深刻。
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在靠天吃饭的日子里,先人们与自然灾害斗争,在农作物的丰歉里暖老温贫,积千百年的悉心观察,一代代精心积累,留下了生机勃勃的谚语,带着泥土的芬芳,传之久远而不衰,也让人牵肠挂肚。
六月很好理解。历史上,我国主要以阴历纪年,这个阴历自夏朝开始,又称夏历,六月即阴历六月。
那么,什么是五黄呢?
一指五谷。南朝梁简文帝《六根忏文》中说,“既贪五黄六禽之旨,又甘九鼎八珍之味”。五谷,在古代中国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有句俗语称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二说五黄六月为五荒六月的别称。此段时间天气炎热,农作物青黄不接,旧粮所剩无几,新粮又未成熟,人容易烦闷,营养也跟不上。“五黄六月的苗子——把青草”,说的是农历五六月间,庄稼尚未成熟。这句俗语,后来指未成年或不成熟的人。类似谚语还有,“五黄六月的韭菜——招苍蝇”“五黄六月长疥疮——热闹(挠)”“五黄六月穿棉袄——摆阔气”“五黄六月臭韭菜——卖不出高价”,指的是不合时宜,或指失去展示价值的好时机,或指品行恶劣的人会引来臭味相投的人。
这些民间俗语,或许是因地理、气候差异造成的。
三说五黄与端午节有关。“五月五,五黄三白过端午。”阴历五月故又称五黄月,人们端午节要吃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和咸鸭蛋黄;还要吃茭白、咸鸭蛋蛋白、白切肉。笔者认为,这是南方风物与风俗,有点望文生义。
中原的夏日,雨水较多,人们全身心投入“三夏”大忙,哪有吃美食的闲心呢?“麦黄秋黄,绣女下床”,真的是看不到“卧龙岗上散淡的人”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网址: 五黄六月 http://www.alq5.com/newsview15764.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