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笔下《杨梅图》——“我爱杨家果,丸丸绛雪丹”
原标题:沈周笔下《杨梅图》——“我爱杨家果,丸丸绛雪丹”
在沈周看来,杨梅果实从青变紫的成长经历像极了读书人的理想生涯——“自幼好着青碧衫,壮亦绯,老服紫縠裘。”但现实总是如此残酷——那些最终凋零在山野之间的杨梅,化身为“负才不遇、藳死山林者”的象征与写照。而世间像这样的“杨梅”,“岂一枚也哉?
“江南花果树,珍异属杨梅。沈老挥毫顷,能移数颗来。”生活于弘治至嘉靖年间的开封人李濂(1488-1566)面对着沈周所绘的杨梅图,庆幸总算能实现“移栽”杨梅的幻想。
李濂与沈周并无交集。后者于正德四年(1509)去世时,前者还在老家读书。传说七岁便 “可诵千言,九岁能为诗”的李濂并未在科考上耽误太久。正德九年(1514),二十六岁的他便得中进士,由此开启仕宦生涯。正德十六年(1521),李濂赴任宁波府同知。在这里,他得以遇见心中“珍异”的江南杨梅。
杨梅
以太湖沿岸为核心的江南腹地,至今仍是最主要的杨梅产区。根据沈周的考证: “杨梅家湖之弁山,其族衍于杭、于苏、于明(即明州,宁波古称),林林然号为蕃盛。”他认为,杨梅发源于湖州的弁山,随后播迁于苏浙,以至 “一支至子孙数百不止。”
明 沈周《花果二十四种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李濂在宁波做了两年多的官就调任山西,而杨梅却始终牵动着他的心弦。相比之下,同样任职于北方,在北京做官便可有机会沾沐皇恩,品尝到鲜美的杨梅。李东阳曾在一次文华殿讲筵过后受赐杨梅,为此他写下 “官河催载满船冰,十月(别本作“五月”,应为五月)杨梅入帝京。”的诗句。作为重要的南方贡果,杨梅始终享有优先漕运的权利。或许因为实在是美味,李东阳吃着杨梅竟 “沁齿不知红露湿”。
杨梅干
在北京,想吃到鲜杨梅实属不易,李东阳称其 “价比隋珠”,日常的解馋还得另想办法。一天夜半,朋友于乔专门送来一坛杨梅干,令他感激不已,匆忙作诗酬谢。这些杨梅干 “霜干浅带层冰结”,应是经过腌制后的模样。腌制后的杨梅得以保存更长时间,虽别有风味,但却失去了诱人的汁水。
李东阳《赐杨梅》,《怀麓堂集》卷十七
杨梅易烂,保质期短,即便在原产地,人们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除此以外,连绵的梅雨和捷足先登的鸟类也是收获杨梅的天敌—— “鸟口夺生鲜恐烂”,沈周也曾为此忧心忡忡。为了实现 “龙睛藏熟久还宜”的目标,通过简单熏制而成的“薰杨梅”应运而生。
新杨梅,作者供图
相比于鲜杨梅和杨梅干,薰杨梅 “肉都不走丸微瘦,津略加干味转滋。”虽然同样会损失一些水分,但仍保留了鲜杨梅湿润的口感。苏州的薰杨梅在正德年间便被作为土特产载入《姑苏志》,并称“家造者尤精”,而沈周的上述诗句也如广告词一般被收录于同书之中。
明 沈周款《杨梅图》,私人收藏
当然,身在吴地的沈周有足够的自由和便利品尝新鲜的杨梅。 “摘落高林带雨枝,碧烟蒸处紫累累。”他笔下的杨梅时节活灵活现,如此诱人。杨梅见红,整个江南都为之躁动。
弘治十五年(1502)五月下旬的一天,沈周的忘年交薛章宪丢下手中的农事,冒着暑热从江阴发舟,专程赶到苏州采摘杨梅。“嗜食杨梅”的他,到了之后才发现还是来晚了一步—— “时采摘殆尽,仅获一丸紫而大者。”沈周以 “千树已空嗟太晚,一丸聊足记曾过。”之语安慰失望的朋友,并绘一画聊资纪念。这件名为《杨梅村坞图》的立轴作品今天收藏于安徽博物院。画面中,薛章宪的小舟系于岸边,本人则面朝着杨梅树林昂首仰望。只是树上一片冷清,与主人公满怀期待的神情形成反差。
明 沈周《杨梅村坞图轴》,安徽博物院藏
薛章宪访杨梅的地方,很可能是苏州西郊的光福一带。这里至今仍是杨梅的主产区。正德《姑苏志》说杨梅 “出光福山铜坑第一,聚坞次之。”铜坑山与聚坞山都是光福境内的丘陵,沈周曾多次畅游于此,并形容这里的环境为 “群山西奔驻湖尾,通川夹山三十里。”虽然景色秀丽,但杨梅绝对是此地引人入胜的重要理由,例如吴宽就曾有 “铜坑山下摘杨梅,曲径人从树梢来。”的诗句,他甚至还曾向光福的张姓朋友乞求杨梅树,意欲移栽到祖茔之中,亲自栽培。因为地利之便,吴宽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而后来身处北方的李濂,便只能看着沈周的杨梅图垂涎兴叹了。
明 沈周款《杨梅图轴》,私人收藏
款识: 我爱杨家果,丸丸绛雪丹。溪园只宜种,只作画图看。成化戊戌(1478年)五月望日,偶忆杨梅而山人忽送至有竹居。食之虽甘酸相半,而情则厚也,因作此酬之,长洲沈周。
“我爱杨家果,丸丸绛雪丹。”在现存的两件传为沈周所作的《杨梅图》上,都留有这样的题诗。不过,沈周对杨梅的爱,并不仅在于它的外观与美味。在沈周看来,杨梅果实从青变紫的成长经历像极了读书人的理想生涯—— “自幼好着青碧衫,壮亦绯,老服紫縠裘。”但现实总是如此残酷——那些最终凋零在山野之间的杨梅,它们 “遗落于风雨空山,委蜕草莽间,餧(同“喂”)诸鸟雀蝼蚁,无亲无疏,同归于尽,亦所甘心焉。”由此化身为 “负才不遇、藳死山林者”的象征与写照。而世间像这样的“杨梅”,一如沈周所叹—— “岂一枚也哉?”
(本文经授权转刊自吴中博物馆公号,系“跟着沈周逛江南”系列文章之一。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图书馆副馆长,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在读)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沈周笔下《杨梅图》——“我爱杨家果,丸丸绛雪丹”
丸山隆平6日再次展开活动 身体无恙检查均为阴性
沈周笔下的重阳与秋菊:“有酒有花皆乐事,人间无日不重阳”
原创 巨星陨落,他是14亿国人都该致谢的“救星”!致敬我们的糖丸爷爷
王夫人背地里做了一件恶事,当时蒙骗了贾母,日后害死了林黛玉
从一场盛夏的“荷花燕”到沈周的《瓶荷图》
怀念杨绛:且以“不争”过一生
原创 晨览作文 | 杨绛的一生,每一帧都是满分作文素材
杨绛: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文人墨客皆爱雪,看名家笔下的雪景,小学写冬季作文用的上!
网址: 沈周笔下《杨梅图》——“我爱杨家果,丸丸绛雪丹” http://www.alq5.com/newsview14555.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