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乡愁
原标题:小小的乡愁
宋扬(双流区)
在《端午的鸭蛋》中,高邮鸭蛋经汪曾祺一描述,简直到了令人神往的境界,“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吱”述诸听觉,“红”状以颜色,看得人口舌生津。汪老先生还慨叹:“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那么,我家乡的咸鸭蛋岂不更贻笑于高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鸭蛋作为待客上品,并不常出现在家乡人的餐桌上。朋友们可能会问:“农村的鸭蛋还不多呀?”答案是:鸭蛋可不是普通农家的日常食品。在农村,鸭子虽不少,但少有自己消费的。上一批积攒下来的鸭蛋刚卖出去,换回日常必需的盐巴、肥皂,又得盯着鸭子屁股,指望孩子来年的学费了。
印象中,过端午节算是老百姓犒劳自己的最佳理由。一枚圆圆的鸭蛋,被小心地从中间剖开。再剖,然后再剖,分成八瓣,像吃西瓜。相对最大的两瓣分别被夹进了三爷爷和幺奶奶碗里。邻居幺奶奶与我们本没有血缘关系,她照顾我长大,我家吃点好东西总忘不了叫上她。我的亲爷爷和亲奶奶早已不在人世,他们就是最亲的长辈啦。
如果境况好,比如鸭子争气,我家也有过每人吃二分之一枚鸭蛋的时候。
邻居四哥的爹是乡供销社的,有工资收入。四哥家吃鸭蛋从来不剖开。他们家有村里屈指可数的电视机,我就一边蹭电视看,一边咽着口水看他们吃整只鸭蛋。他们家人多,装在大瓷碗里的鸭蛋堆得跟小山似的,其实也就一人一枚。前头提到的三爷爷和幺奶奶的儿媳妇们对他们并不好,母亲每次把鸭蛋夹进他们碗里时,他们的眼里都包着浑浊的眼泪。
我觉得能把鸭蛋泡出红油的技术是得靠大量的鸭蛋去练就的。我旧年在老家吃过的鸭蛋从没有高邮鸭蛋的润泽。今年端午节前再回乡,在亲戚家吃了鸭蛋。家乡鸭蛋在色香味上都有了长足进步。为什么呢?鸭蛋多了呗。吃完一坛,又去街上买来泡上。以前的鸭蛋泡到蛋白发青、蛋黄发黑也舍不得吃,但对在外打工的男人和离家读书的娃儿而言,一瓣既无色相又无味道的鸭蛋照样吃出家乡的味道。
时光,早已把记忆里那些小小的鸭蛋、那些人浸润成绵绵乡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小小的乡愁
故乡的金种子酒 让我知道了乡愁的味道
《肆式青春》有些传承与回忆,也许只是一碗小小的米粉!
【山茶花】乡愁
【时光笔墨】乡愁
老屋是长在我们心底的乡愁
黄河农耕文化博物馆 留住咱的“乡愁”
“番仔楼”化身乡愁记忆馆
生活如诗,秋霜如雪,乡愁如风
小小的日记60
网址: 小小的乡愁 http://www.alq5.com/newsview14413.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