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今天,我们聊聊记忆这件事。

今天,我们聊聊记忆这件事。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0年06月14日 14:27

原标题:今天,我们聊聊记忆这件事。

宝宝记忆的开始

以往我们认为人的记忆开始于宝宝出生之后的新生儿期。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宝宝的记忆早在胎儿末期就开始了。

在一项研究中,16位母亲在怀孕后期的两个月里给胎儿朗读经典故事《戴帽子的猫》,宝宝出生后,母亲再给他们朗读《戴帽子的猫》和另一个怀孕期间没有读过的故事《国王、老鼠和奶酪》,这两个故事有着不同韵律和不同节奏。

科学家发现,宝宝在听这两个故事时,他们吮吸的频率和幅度是不一样的,出生仅55小时的新生儿就吸吮实验奶头,使自己听到熟悉的声音。

这个实验证明,宝宝至少在出生后好几天还记得出生前母亲给他们读过的故事。

宝宝最初记忆的发生源自于条件反射,这时的记忆还属于无意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妈妈的声音可以帮助哭闹的宝宝安静下来。母乳喂养的宝宝会记住妈妈的味道,即便一个星期后,也能通过身体气味认出自己的母亲。妈妈在胸前横抱宝宝,他们就要找奶吃。妈妈一提宝宝的双腿,他们就知道要换尿布,停止了哭声。好像他们知道换好尿布就会有奶吃。

可见,这些姿势与吃奶所建立的联系形成了条件反射,逐渐发展成对运动的记忆和对姿势的记忆。

一般来说,1岁以内宝宝的记忆

主要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岁以后,宝宝的感知动作活动,有了一定的符号表征功能。

他们逐渐掌握词汇和母语的基本语法,并能与人进行相应的言语交流,于是宝宝记忆发展的主要内容便提升到以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导的水平。

这个阶段宝宝开始出现有意记忆。

延伸阅读:元记忆

元记忆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宝宝开始真正进入有意记忆阶段,它是指人们关于记忆是什么,它如何工作,以及什么因素影响记忆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生活中常见的元记忆体验是“话到嘴边”。宝宝的元记忆能力刚刚开始形成,研究发现,2岁的宝宝在玩具消失的情境中会有“似曾相识感”。实验者偷偷拿走玩具后,宝宝仍然会在原地寻找,他们待在玩具原来的地方或者附近相关的位置,仿佛他们确信玩具就藏在那里。

另外一些研究者发现,4岁的宝宝开始出现话到嘴边的状态。到了小学阶段,儿童的元记忆能力已经有所发展,他们能比较好地估计自己需要花多少时间记住某件事,并且能准确地回忆起来。

宝宝记忆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宝宝的记忆能力是随着脑功能的完善而不断发展的,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

01宝宝会说话以前的记忆

从记忆的发展来说,首先出现的是再认,也就是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感知 的时候,觉得熟悉,认得它是从前感知过的。

1个月的宝宝会长时间地注视一件从没 有见过的物品,但对于已经认识的物品很快就转移了视线,并且他们可以分辨出一 些熟悉的面孔。

3个月的宝宝已经能在许多人中区别出母亲,他注视母亲的脸的时间 会更长一些,并且开始记住这个带给他温情和欢乐的面孔了。

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能够记住这种联系的时间跨度逐渐变长,到了5个月的时 候,宝宝能够记住抽象的图案或者照片上的人脸长达两周。

这种长时记忆甚至不容 易受到干扰,即使拿几张不同人脸的新照片来干扰他们,宝宝仍然记得曾经看过的 照片中的几张脸。

6个月的宝宝记忆保持时间增加到至少2个月。他们能够记住医生 的相貌,以及在医院注射疫苗的疼痛感,甚至会在去医院的路上就哭闹不止。

那么婴幼儿期是否有回忆记忆呢?也就是说当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 在头脑中能否重新呈现出来呢?宝宝大约到8~9个月大时,开始明确地搜寻被藏起来的物体。有些科学家认为,这种搜寻行为需要某种有意识的外显回忆的能力,即 宝宝需要具有物体不在时回忆起它们的能力。日常生活中,父母也会发现在经过一 段时间之后,宝宝仍然能记得熟悉物体通常所处的位置。

随着宝宝成长,不仅能够记住单独的每个动作,而且能够记住相关动作的顺序。到1岁左右,多数宝宝能够表现出这种对位置的长时记忆。

摇篮兔会员宝宝

在学会说话以前,宝宝的记忆还很不成熟,属于无意记忆。新生宝宝的记忆主要发生在大脑比较低级的区域(如小脑)。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记忆能力是 内隐记忆,也就是无意识的、对于技能 和程序的记忆。有意识的记忆发生在大脑高级区域(如海马体、内侧颞叶和前 额叶等)宝宝要到6个月以后才开始出现外显记忆,也就是有意识的记忆,并在1~2岁之间得到显著发展。因此父母需要避免过度相信胎教、早教的功效,甚至把这些和孩子以后的学业和社会成 功相联系。1岁左右的宝宝已经可以记住一些词 语所代表的含义,也能说出一些简单的字。此时,宝宝已经具有回忆能力,能够回 忆起一件特别的事物及细节。

回忆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1岁半的宝宝开 始有意识地记住一些事物,并且可以记住一件事物长达4个月。但这个阶段宝宝的记 忆大多还是短期记忆。

延伸阅读:童年健忘症

大多数成年人都不太会记得3岁以前发生的事情,即使记得,能回忆起来的 内容也很模糊。

研究者对此有多种解释,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3岁的时候,宝宝的大脑额叶、海马区域尚未发育成熟;有的研究者认为3岁的宝宝缺乏自我认识,因而无法支配早期记忆;还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非言语记忆系统与言 语记忆系统之间的转换,使成人难以提取当时的记忆。

02宝宝会说话以后的记忆

学会说话以后,宝宝的记忆力显著提高,学龄前儿童已经能够记住比较复杂的 事件了。

在这段时间,宝宝的长时记忆能力有时不稳定,但给予适当的线索和提示,年幼儿童也能够记住大量信息。

大约1岁半以后,言语的发展让宝宝的记忆出现了新的特点,他们已经具有回忆 的能力。

大约到2岁时,宝宝就能回忆自己去过哪里,自己的玩具丢在哪儿,但这时再现的事物只是几天内感知过的事物。

3岁的时候,记忆长度延长至几个星期。这些记忆能力都需要宝宝借助词和言语来完成。

随着宝宝言语功能的发展,家长可以向孩子提一些“要记住”的任务,促进有意记忆的发展。

此时,宝宝的短时记忆容量增长幅度很大。

一项调查显示,在2~7岁之间,宝 宝的记忆广度①从2个数字增长到5个数字;而7岁到13岁期间,记忆广度仅仅增加了 1.5个数字。

当然,不同的宝宝记忆广度也不一样,这种差异是很正常的。记忆广度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在记忆广度测试中,如果适当放慢重复的速度,6岁宝宝的记 忆广度可以达到年轻成人的水平。此外,复述也很重要,比如,年长的宝宝比年幼宝宝能进行更多的数字复述。从复述的内容来看,单词的重复要更加容易一些。记忆广度的增加,不仅意味着宝宝记忆能力的提高,也表明宝宝开始使用记忆 策略。即使像言语复述这样简单的记忆策略,对于宝宝来说已经有一定挑战性,它要求大脑具备相应的注意功能和短时记忆容量。

伴随着言语功能的发展,自传体记忆开始出现。所谓自传体记忆是指人们对自 己经历的回忆。宝宝开始记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个具体事件。这种记忆是建构性的,也就是说,宝宝记住的是对所发生事情的重构或建构的内容,而非准确的所发生的事情。虽然自传体记忆很容易因为个体的重新建构而扭曲,但它却能够保持很长的时间。

一些研究者发现,对这类自传材料的遗忘速度是均匀变化的,并且时间 间隔基本相同,而不是像经典记忆曲线那样在短时间内会有大量遗忘,然后在后面 较长的时间内遗忘速度变慢。

03记忆扭曲——宝宝爱“撒谎”

常常有父母忧虑自己的孩子“小小年纪竟然撒谎”“喜欢吹牛”等,为了“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而严加管教。实际上,孩子可能并非有意“编造谎言”,只是他们的记忆发生了建构性扭曲。记忆是一种心理体验,它被认为是我们对过去事件的真实(可信的)表征。但 记忆有可能是错误的。比如,宝宝可能把想象的事情当成是真实的,把听到的当成是看到的,把发生在地点A的事情当成发生在地点B的。

由于前额叶(在确定心理 体验来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发育不完善,宝宝的记忆特别容易扭曲和受到 暗示的影响。宝宝可能混淆他们自己的经历和其他人的经历。这类谎言出自幼儿之口,并不值得担心,也无须一一批评指正。父母只需附和着:“啊,是吗?”一听而过就行了。此外,尽管宝宝有时不能准确地报告事件,但他们极少虚构关于虐待的记忆。一般来说,他们更可能出现遗漏,而不是添油加醋。有研究表明,在涉及虐待事件的调查中,如果成人没有使用暗示性的提问技术,即使年龄很小的宝宝也能够提供 高度准确的记忆报告。

因此,父母或看护者要谨慎对待孩子提到的创伤性事件,一旦孩子说起这方面的经历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 本文摘自父母必读养育系列图书《原来孩子这样成长》。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今天,我们聊聊记忆这件事。
关于赌博的危害我们一起聊聊呗
怎样正确认识出国留学这件事?‍
鬼谷子忠言:没钱不要管这三件事,人穷不要说这三句话
六一儿童节 来聊聊动画片里的那些科技梗
人到中年,最忌做这三件事
一生只需做好这三件事
拿上卫生间这件事的价值来衡量它
别傻了!“Chew the fat”真的不是“吃肥肉”!这件事我们每天都在做!
周日恐惧症?试试这6件事,过一个高效的周日

网址: 今天,我们聊聊记忆这件事。 http://www.alq5.com/newsview14093.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