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记忆:70年代收、打麦子的场景
原标题:记忆:70年代收、打麦子的场景
提起麦收,记忆的闸门打开,如潮的思绪袭来。那年那月,空气中氤氲着干燥的麦秸味道,甜蜜而又深远。
在炙热的太阳下,一眼望不到头儿的麦田呀,金灿灿涌动着,令人激情澎湃!几天的收割,把麦子从田里收割运回家,也是时令的“大工程”,那时候还没有收割机,用镰刀人工操作,打腰(读第四声,土话)就是用一把带着秸秆的麦子分成两把中间打结在地面平摊开,做成捆绑麦个子的绳腰。用这腰儿再把成捆的麦个子捆上,都是技术活儿。做不好会散开,重新换一把再打腰,麦秸不能重复折,失去韧性就打不上了。
收割上来的麦子在家里的麦场上堆起来高高的垛,下一道工序是用铡刀铡麦子,把麦个子整个从中间分开,带腰和麦头为一组准备脱粒,下面麦秸杆晾晒再捡其中丢下的小麦穗,剩下的赶不上脱粒机的快节奏,自己轧场,把粒收出来。麦秸杆农村烧火做饭可是好东西,铁锅烙大饼,轧过的滑秸是专用的柴火。容易掌握锅底的火候,不会糊。
最累就是打麦场,为了能排上大队集体的脱粒机,不分黑夜白昼,连夜干活儿,排队等到半夜,我们就干一宿,直到第二天晌午,粮食多真好!最脏最累都不怕,炎热的夏季,因为打麦脱粒灰尘多,糠壳飞溅,浑身裹成粽子似的,最后,鼻孔里都是麦糠灰尘,眼睫毛都睁不开,麦粒飞溅到脸上生疼……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原始的劳动技能都已经派不上用场。童年、儿时的记忆深刻的印在脑海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那年那月,风吹麦浪,热火朝天的打麦场!挥之不去的思念,我的家就在雄安新区,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原创 记忆:70年代收、打麦子的场景
小说:麦子
麦子参与GQ x vivo 主题大片拍摄,化身“夜色发现者”定格美好
北京市文联成立70年 多场文化活动亮相
轻钢别墅--让生活的记忆停留的更久一些
演播时代经典 留存永恒记忆
那股空气中“熟悉的气味”,正在唤醒你10岁以前的记忆
麦子被压平形成“怪圈”图案,科学家:可能是外星人留下的记号!
第四届天府文化论坛:“天府文化•十大文创产业新场景”发布
乡土散文:乌米的记忆
网址: 原创 记忆:70年代收、打麦子的场景 http://www.alq5.com/newsview12989.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