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期 文学园地:刘太年散文三篇
原标题:第416期 文学园地:刘太年散文三篇
文学园地
刘太年散文三篇
作者
刘太年,洛阳市吉利区人,曾在西安商业部门工作多年,现已退休,有多篇散文、诗歌散见于各类报刊和网络平台。
刘太年散文三篇
热天说“热”
当今的热天里,似乎没有空调作陪就日子难过。家里有空调,单位有空调,从家里到单位的公交车上也有空调。某空调企业还打广告:“谁说厨房不能安装空调?”瞧瞧:连这点小地方都要鼓动你装空调了!有空调的夏天,也算是舒服的可以。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物质条件相当匮乏。天热了,别说空调,连电扇也没有。城里人一般都上班在室内,不受太阳直接烘烤,劳动强度也没有农民那么大。如果再用单位发给的降温白糖冲点水喝喝,与农民相比,对热天的“热”,就相对好受一些。
当年的农村,还生活着最后一批小脚老太太,因长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她们的封建意识仍然顽固。大热天,又臭又长的裹脚布该缠多少层,还缠多少层,是不能偷工减料的;裤子是长裤腿自不必说,那条绑腿带还是要把裤腿绑紧绑严。如果哪一天走到街上没有绑腿,就恐怕遭人议论,说她“有伤风化”。其严重性,要比现在的大姑娘走在街上袒胸露脐,还要严重十倍。
男人们在热天里就随意多了。他们的上身可以随便披一件布衫,也可以光脊背;下身都没有穿三角裤头的习惯。只是外面穿个大裆裤叉,甚至这裤叉还不系裤带,两边往中间那么一掩,再往下一卷,既简单也没有发生过裤子“溜”下来的情况。穿鞋也可以脚后跟不提上去,当拖鞋用。
回到家里,男人们也不管烧火做饭,免受烟熏火燎之热。甚至端饭都不用进厨房的,由老婆舀好饭,再让孩子端出去递到他手上。
所谓洗澡,对那个年代的农民来说,指的是男人们去沟渠里或坡池边,赤身裸体地跳进去。会游泳的,就到中间的深水里扑腾两下;不会游泳的,就站到水边,把水撩到身上,然后再搓搓“垢伽”。男人们一旦跳到水里,这地方就成了他们独霸的天下!女人们要路过这里,大老远就得绕着走。实在绕不过去了,就背着脸走路。最起码也要目不斜视。如果水较浅,女人们走过来,男人们会主动蹲着,让水淹没下半身。
女人们若想图个凉快干净,只能是在家里趁着夜色,端一盆温水,在旮旯处掀起衣襟,擦巴擦巴。那架势与做贼差不多。
白天上地干活,队长一敲钟,几十号人扛着镢头,在太阳底下干活,那真正是一支“抗‘日’的队伍”。农民对付热天的“热”,有两个办法:一是头上的那顶草帽,二是脖子上的那条擦汗毛巾。
如果那农活是给玉米除草,人们到了地头,就把挽起来的裤腿和衣袖统统放下,尽量多地遮盖一下肉皮。然后就一头扎进没过头顶的玉米地里,不见天,不透风,又闷又热。玉米叶像锯条一样宽大,叶的两边还长着刺儿。你一下一下地挥动着锄把,那玉米叶也就一下一下地割着你的胳膊。汗水里含盐,浸到伤口上,钻心地疼。等到把地锄完了,钻出了玉米地,你先是直直弹弓一样的腰背,然后,面对着天长长地出一口气,你会立马感觉到:原来我们呼吸的空气竟然这么清凉新鲜!
你再看看你自己的形象吧:蓬头垢面,脏兮兮的衣裳已被汗水湿透;浑身上下凡是露肉的地方,全是一道一道血红的印记,鼓鼓地,像被皮鞭抽过一样。看着它,会让你忽然想起——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里李玉和的刑场斗争。
三伏天的一个中午,队长派我们几个年轻人,用架子车去供销社拉化肥,一个人拉几百斤,上大坡时都怕拉不上去。万一从半坡退下来,那可就麻烦大了!这时,每个人只能像老牛一样,弓着腰,低着头,喘着粗气,屁股撅得比头还要高,用尽全身力气往坡上拉。
旁边有骑自行车的哥们儿,看着我们的形象还说俏皮话:“这可不是收音机,这是‘半倒体’”!让你又想笑又懊恼。其实,他哪里知道,我们身上的汗水,上半部分已经甩到地上,摔成了八瓣;下半部分已从大腿流到鞋壳里,和成了泥,走路都打滑呢!
晚上睡觉,男人们可以拉一条破苇席铺到麦场上或街门口,随便躺下即可摆脱闷热之苦。
而妇女们则没有这个“福分”。再热她们也要睡到屋里,只能手里拿着芭蕉叶扇儿,一个劲儿地搧。搧凉了,就睡着了;睡着了,就不搧了;不搧了,又热醒了;热醒了,再搧……这一系列动作,整个夜晚不知道要循环往复多少次!
那时候的乡下,偶然也有个卖冰棍的。他们骑着自行车从县城过来,一根冰棍卖五分钱。卖冰棍的进了村口,一声吆喝,便从四面八方齐刷刷跑来一群光屁股的小娃们,跟在冰棍箱后面,喊着他们不知道重复过多少遍的口头禅:
“冰棍儿,冰棍儿,吃了没事儿”;“冰糕冰糕,吃了发烧”……
家庭条件稍好些的,都跑回去问家长要钱了;条件不好、自感要钱无望的,就一直跟着冰棍箱跑。看着别人买冰棍,吮冰棍。过不了“嘴瘾”就过个“眼瘾”呗!也有的娃们回家要钱,家长不给,还挨了打,躺在地上打滚,嗷嗷大哭。
现在,经常有人抱怨:这天,咋这么热呀?要比以前热多了!
我想,这里可能有四个原因:一是自然气温本身升高了,动不动就接近40℃,以前上37℃就很难;二是人们住在了钢筋水泥的建筑里。这些钢筋水泥如“烙铁”一样有储热功能,所聚集的热量不时地在烘烤着人们;三是从空调房里忽然走到太阳底下,反差太大,感触就明显;四是人们长期享受舒适条件,对异常环境的耐受力下降了。
“温故而知新”,回忆过去,了解往事,也可以让我们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有个清醒的认识,信心百倍地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冷天说“冷”
吃罢午饭,小孙子依偎在奶奶的怀里打了个哈欠。几下温馨的轻拍,睡着了。奶奶把他放到床上,盖好,掖严。不一会儿,小孙子烦躁地动了一下,两只小胳膊伸出被窝,喃喃地说:“奶奶,我热!”
我站在一旁,看看小孙子汗津津的脑门,又移目窗外:天,阴沉沉的,寒风摇动着树梢,把仅余的一片枯叶也摇落下来,打着旋儿向地面飘去。小孙子冷天说“热”,令我感慨,我不禁要冷天说“冷”了。
我像小孙子这般大小的时候,在这样的数九寒天里,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出类似“我热”的声音来。
那时候,居住的房子虽然也装有房门,但那门缝却是一道一道的,都能塞下指头。早上起床上学,就是靠这门缝透过的光线来判断迟早、掌握时间的。
冬天里,屋内屋外的温度大致相当。如遇雪天,屋外结冰,屋内的水缸里脸盆里也结冰。两只脚走在茫茫雪地里,咯吱咯吱,很多娃们依然穿着单鞋,甚至不穿袜子。脚底板在鞋壳里都不敢伸直,脚面弓着像马鞍桥一样。即便是有人穿了一双棉鞋,也可能是哥哥或者姐姐因脚长大了,传给他的。要不然也不会破烂得如此“空前绝后”。两只脚所感觉到的已经不是凉,也不是冷,而是疼。疼的像猫咬一样。
那些年,大人对孩子的疼爱,只能是疼在心里,爱在嘴上。因为限于那样的物质条件,任何人是无力把疼爱变成实际行动的。
记得有一次下大雪,我还穿着单衣单鞋,放学回到家里,哆哆嗦嗦缩成了一团。母亲心疼地拉着我坐到床上,脱掉我的鞋,撩起她的衣襟,把我的双脚紧紧地贴到了她的胸口上。刚从雪地里走出来,忽然接触到了母亲的体温,只觉得很暖和。全然没有想到——此时此刻母亲的胸口该是怎样的感受。哎,小时候真傻!
当时,母亲管束我的一个办法就是:只要听话,不淘气,帮大人多干点活儿,晚上睡觉就可以给我烧一个热石头,用破布包好,塞进被窝暖脚。这就是最高奖赏了。
后来,邻居家里有人生病,拉去公社的卫生院看病时,是我帮忙推的架子车。他病愈回来,就送了我一个装过葡萄糖注射液的空瓶子。这瓶子好就好在瓶盖是橡胶的,塞住瓶口后再往下那么一翻,严严实实。灌上热水晚上睡觉暖脚用,十分保险。这与之前的热石头相比,洋气了很多,心里满是欢喜。
回想起以前的冬天,是特别的冷。这个冷,我想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体内的热量储存不够。那时候的人们虽然不像旧社会皮包骨头,但看起来个个都很“骨感”。走到街上,几乎看不到“大胖子”和“将军肚”。说话间也没人用过“减肥”和“高血脂”这些字眼儿。尽管当年的物价稳定,大肉很多年都是七毛四分钱一斤,但吃肉是不列入日常生活的。过年过节也不一定去买肉。就连平时做饭也很少动动油。
生产队一年才分一次棉籽油,人多的家庭用瓷罐盛。因要吃够一年,得长期存放在家里隐蔽的地方。油罐外面落了灰,和浸出来的油结合,形成了很厚的油垢,膏药一样;人口少的家庭,分油是用瓶子去打的。瓶口用半截玉米芯塞上,瓶口外栓一根纳鞋底的绳子,然后挂在距离灶台较远的墙上,这样“眼不见心不烦”,可以减少吃油的想法和次数。
有这样一例:老头想吃一顿炒白菜,老太太嫌浪费油不同意。老头就主动去烧火也是监督。老太太拗不过老头,就取来油瓶作了个往锅里倒油炒菜的姿势,其实瓶塞子都没有取下。菜倒锅里后,虽然也“滋拉”一声,可那是热锅与白菜接触发出的声音,与油无关。这样,老头达到了意识上的满足,老太太达到了省油的目的。各得其所,互利双赢。
话扯远了。在这样的营养条件下,身体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脂肪所产生的耐寒能力。
二是穿的不行。先不说穿得单薄,即便是穿了件老棉袄,乍一看又厚又大,该是非常暖和了,其实不然。因为那时候不像现在,什么内衣啊毛衣啊,套在里面,箍到身上。外面随便穿件外衣,就有很好的效果。而他们那老棉袄里边很可能只是套一件破衬衣,加之棉袄宽大,走起路来棉袄前后摆动,把仅有的一点体温也“扇”出来了。棉袄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暖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有人常把棉袄外面勒根绳子。这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不高,却能避凉风,聚热气。事倍功半。所以有“腰上勒根绳,强似穿几层”的经验总结。
晚间看新闻联播,冬天到了,大雪纷飞。官员们依然西服领带。不仅他们,公司、宾馆等很多服务行业都是如此。连我们的寻常百姓家里,也时常有“暖气热得难受”的议论和打开窗户通风的动作。冬季供暖模糊了四季,淡化了可怕的寒冷,加之我们户外活动减少,人们不再因天冷而继续“活受罪”了!今非昔比,这就是社会进步,这就是幸福指数。
然而,考虑到节约能源、防止雾霾以及因温差过大带来的健康问题,在室内温度上,还是适可而止为好。
当年农村演电影
八岁那年,我第一次从农村进城小住。初来乍到,城市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稀奇。有叔叔送来了电影票,要我下午和他一起去看电影。我抬头看看天,一脸茫然地问:这太阳底下能看电影吗?
叔叔摸着我的头,笑笑说:“去了,你就知道了!”
我接着问:去哪里看这电影?
叔叔回答:“俱乐部”。
我也笑了:锯萝卜?俺家的萝卜都是用刀切的,您这里怎么是“锯”的?
在场的人全笑了!
早年,乡下人从吃罢晚饭到睡觉这段时间里,没有电视,没有可消遣的地方,时间就显得特别漫长。所以,只要听说哪村晚上要演电影了,消息传来,人心振奋。那简直就是特大喜讯!
男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先是一惊,接着是狼吞虎咽地扒上几口饭,便和小伙伴们一翻一咕噜地消失在了去看电影的乡间小道上;女孩子就跑去找邻家的女孩子结伴而行。因为只有这样,才安全,才能得到家长的许可。
去看电影,从来没有骑车或坐车一说,统统是跑路。路途再远都得跑着去。三里五里跑过,十里八里也跑过。人们看电影,不仅仅是为了看电影,这一路上的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是去看电影的过程,也是去看电影的目的。
从这个村到那个村看电影,有时候会找不到放映场地。那也不要紧,你就顺着发电机“突突突”的声音去找,保准可以找到。
放映正片之前,都会放映一个时间不是很长的新闻记录片。这记录片,或许是《周恩来总理会见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总书记霍查》,或许是《棉铃虫的防治技术》。放映这记录片,一是为了让早到的人不至于焦急难耐;二是照顾迟到的观众,让他们以少看一个纪录片作为代价,来换取看个完整的正片。
一盘胶片放映完了,要换另一盘胶片时,放映机上的电灯泡就突然打开,全场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那里。习惯了煤油灯的光线,遇上了这电灯光,很是耀眼。看着放映员把那胶片在机器上绕来绕去,真心佩服人家才是最有本事的人! 这活儿可比拉架子车神秘多了。敬慕之意油然而生。
那时候的电影,只有黑白。可能是胶片用的次数太多了,映像打到银幕上有数不清的麻点点,像秋天里房檐滴下来的连阴雨,淅淅沥沥的。影片的种类也就那么几个。什么《地道战》、《地雷战》、《白毛女》和《铁道游击队》。文革时期,才添了几个京剧样板戏;国外译制片有《列宁在十月》、《买花姑娘》,好像还有几个,叫不上名字了。
看得次数最多的电影,要数《地道战》了。几年加起来,没有五十遍也有三十遍。明明知道今晚还是《地道战》,仍然不顾一天的劳累,还要去看,图的就是那个过程,那份热闹。人们不仅把电影故事里的人物弄得清清楚楚,连对话都能背下来! 往往是人物还没有张嘴,下面的人异口同声,都提前把词儿说出来了。什么“高家庄实在是高”、什么“各小组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要放空枪”等等。
他们不仅会背,还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比如你想夸某个人有本事,不用直接夸他,只要在他的面前伸出个大拇指,说一声:“高家庄,实在是高!”他就知道这是这是在夸他,就会心一笑。
电影结束,已是夜深人静。举目四望,那山,那树,奇形怪状的如同凶神恶煞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只有人多了才心宽胆正。这个时候的女孩子们就紧跑几步,和男孩子们同行,而且还要走到人群中间。有爱开玩笑的男孩子知道她们是害怕才这样,反而幸灾乐祸,故意边走边说那些吓人的鬼故事。什么红胡子绿眼睛;什么二指宽的脸上长了个血盆大口,它专捏你们女孩子的鼻子等等。你越不让他说,他就说得越带劲。让你求他,把好话说尽了才罢休。
过了一条小河,便是一排安放着许多棺材的窑洞。人们路过这里,总是胆小的走在离棺材较远的位置。女孩子更是眼睛背着那窑洞走,不去看它。不看吧还想看,想看,又不敢看……处在极度的矛盾心理之中。
有一次,我们看完电影回家路过这里,没想到前面那一拨人里竟有个胆大的,故意钻进了放置棺材的窑洞里,待我们走到跟前,本来就提心吊胆,他却“啊”地一声跑出来,真好像“死人复活”了! 吓得我们毛发倒竖,差点坐到地上。他却笑的前仰后合。待我们缓过神来,都举着拳头要打他。他在前面跑,我们在后面追。一直追到村头上,然后各回各家,插好街门,倒头睡觉了。
洛阳作协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第416期 文学园地:刘太年散文三篇
第402期 文学园地:宋小勇诗歌《被汗水擦亮的日子(外三首)》
山东文学:有根的写作,灿烂四十年|文坛纪实
驻马店文学:那些写小说的鸟们|中原作家群
文苑诗坞|总第47期:酒——刘新治(袖珍小说)
首届河南文学期刊奖揭晓 南阳6位作家获奖
《北京文学》评出2019年度优秀作品
毕业三篇③|奋力奔跑,迎风破浪
【文学欣赏】散文-醉美夹河
给散文研究泼一层生活的绿
网址: 第416期 文学园地:刘太年散文三篇 http://www.alq5.com/newsview12145.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