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老泉”,厚积薄发:苏轼不读书的背后,是凭兴趣而读
原标题:一汪“老泉”,厚积薄发:苏轼不读书的背后,是凭兴趣而读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劝学篇》中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不早点读书,不发愤读书,总有一天会后悔不迭。
那么,何为迟和晚?
许是省悟要读书时,一切都来得及吧。就像《 三字经》中言:“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位接近而立之年才开窍读书的苏老泉,即是苏轼的父亲,苏洵也。
二十七岁这一年,苏洵的人生平添两大喜事,一是喜得贵子,二是始喜读书。
不知是苏轼降生时的啼哭警醒了尚在混沌过日子的父亲,还是作为父亲的苏洵终于明白了在家庭中所要肩负的责任和重担,不管原因如何,伴着婴儿的咿咿呀呀之声,苏洵踏上了勤读好学之路。
这段苏洵发愤图强的趣闻逸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里有所记载。铭文说:“ 有蜀君子曰苏君,讳洵,字明允……而君少独不喜学,年已壮,犹不知书……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
从铭文中可知,少年和壮年时的苏洵都十分让人“淘神”,不但不喜欢读书,而且还好结交朋友。他与朋友在一起并非求知识、长才能,而是成天游手好闲、游山玩水。
苏洵所生活的眉山小镇,恰好位于峨眉山与青城山之间,为一方灵气宝地。苏洵优游于山林田野间,探寻于名刹古寺里,不亦快哉!峨眉的佛音,青城的圣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滋养了苏洵自由奔放的个性和特立独行的作风,以至于而立之年还没有认真学习的打算。即便是两位兄长科举高中也未曾点醒一心玩耍的他。
不过,千万别错误地认为二十七岁前的苏洵是不读书、不思进取的。其实,苏洵只是喜欢凭兴趣、凭爱好、凭心情读书罢了。他读的书虽不在应试与科举之列,但其所具备的才情和学识则相当高,积淀也非常深厚。
因此, 说苏洵二十七岁才“始发愤,读书籍”,是说他开始为科举考试做准备而已——拟订人生规划,制订学习计划。之后苏洵牛刀小试,参加了这一年的科举考试。
欧阳修曾记录道:“岁余,举进士再不中,又举茂才异等不中,退而叹曰:‘此不足为吾学也。’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考试时的信心满满与落第后的心有不甘,让苏洵看清了这条路的艰难,也看清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唯有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成功地走下去,达成所愿。于是,苏洵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知识积累和内蕴沉淀,并不再轻易提笔著书立学了。
经过近十年的闭门苦读,苏洵才学激进,收获颇丰。
欧阳修总结说:“ 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得其粹精,涵蓄充溢,抑而不发。久之,慨然曰:‘可矣!’由是下笔,顷刻数千言。其纵横上下,出入驰驱,必造于深微而后止。”学业已然功成。
那么,成功到什么样的高度呢?如果想要总结苏洵近十年的成就,定要论其学识高度。他在《名二子说》中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通篇文字只说两个字:“轼”②和“辙”⑥。轼乃车子设在车厢前供人凭倚的横木,车无轼则坐车不适,车无轼则不成完整的车,车无轼则屏障全无,使人失去安全感。这轼横在车上极其明显,亦不可或缺。而辙则指车轮行迹,也指行车路线。车行留辙,轨迹顺应,辙无关车的平安祸福,却如影随形,它承载了车的历史过往,被烙印下生命的痕迹。
这篇《名二子说》,即是苏洵阐释苏轼和苏辙名字由来的名篇。
文中不但对二子寄予殷切希望,并且以“轼”与“辙”的属性优劣来警醒二子如何扬长避短,如何为人处世。其深意,可谓高远;其用心,可谓良苦。苏洵还高瞻远瞩地叮嘱他们:“轼”要懂得价值所向,收敛锋芒;“辙”要习惯静默守候,甘于平淡,如此方能一生健康幸福、平安快乐。
苏轼和苏辙后来的人生轨迹,充分证明了苏洵在作《名二子说》时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视角,他对社会、生活、生命、人生的感悟力、洞察力和领悟力确是胜人一筹。
苏洵苦读的几年间,恰好是苏轼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其言传身教对苏轼的心智开发、知识启蒙、性格养成以及思想塑造等起到了最直接的模范作用。俗话说得好,有其父,必有其子。苏洵与苏轼,正好印证了这种关系。
一天天,一年年,苏家小院烛光拉长的身影,身影捧书时的专注,都定格在了苏轼的记忆中。父亲攻读诗书时的积极姿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苏轼。年幼的他,不论是躺在母亲的怀抱中,还是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或是趴在爷爷的双膝上,他都耳濡目染着父亲做学问时投入、热情与坚持的态度,并伴着书香墨韵,自然而然地爱上了书,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书海中,孜孜不倦地吸收着养分。
经过近十年的知识积累,苏洵本期待一飞冲天,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因而另择他径,寻找机会,终是盼来了心想事成的一天。欧阳修在铭文中说道:“当至和、嘉祐之间,与其二子轼、辙,偕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其所著书二十二篇,献诸朝。书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传之。其二子举进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学称于时。”苏洵献给朝廷的政经和策略,在京城士大夫中传阅,当然,这热闹的背后,想必是皇帝十分欣赏和认可的体现吧。
不仅如此,苏轼和苏辙也以“高分”高中进士,文学才华名动京师。苏家一门三父子,真是 “春风得意马蹄疾”,想来还有更多的惊喜在不远处等待着他们,轻轻伸出手,就能触到。
不过,苏洵的官场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有着考试恐惧症的他,虽通过另辟蹊径谋得了一官半职,却始终背着不是以正途上位的思想包袱。某些官员对其走“后门”的不屑,皇帝任用他时的观望态度,都慢慢地消磨掉了苏洵施展才华、抱负的理想。或许,正是如此,苏洵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学习和研究文学,摘得了累累硕果, 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成就了“一门三学士”的千古美名。此桩文坛美事,举世无双!
诗词是生活美学的源头,诗词中有优美的国学魅力。
在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反复阅读的是唐诗宋词,因为它们写出了年年来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情感。这些古诗词中往往传承着文化,积淀着历史,是对于心灵的一种滋养与美育,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载体,在潜移默化间给予中国文化以深远的影响。
令人陶醉的优美古诗词,饱含着人性的温暖,承载着令人感动的美,这本《飞花令诗词大全》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精心遴选了近200首经典古诗词,带领读者在诗香词海之间开启一场唯美动人的诗词文化之旅。
当我们走进这本书,走进这些古诗词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就会跃然于纸上,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有义;颜真卿、苏轼、苏辙……他们的故事总会引起你这样或者那样的共鸣,让你感动,也会让你流泪…..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不只是讲解古诗词,在讲解古诗词的同时,作者王福利老师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带你一起领略浪漫主义的天才想象,一览绮丽非凡的卓绝意境。本书不只限于繁奥晦涩的文字解读,还有其背后的人物生存轨迹、人物性情的细节描写作为依托,唯有如此,才能让读者更近距离地接近文字的真实表达,才能更真切地倾听诗人的情感宣泄。
这套书还包含了二本书,一本是《楚辞是一本故事书》,另外一本是《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这两本书以同样的手笔,对传统的学术解读进行大众转化,将传统文化阅读者从枯燥的学术苦读中解放出来,再现书中所处时代的生活细节。
《诗经》不仅是经典,更是一部流传2000多年的唯美诗集,集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于一体,可诵、可赏、易解。《诗经》之美,美在让我们重寻失去的诗意和情感,重回诗意的栖居地;美在让我们重温爱情的滋味,重回感情的温暖港湾;美在让我们重现远古礼乐的尊严,重回中华文明的家园。
《楚辞》是中国古代首部诗歌总集,两千年经典传诵不衰。领略浪漫主义的天才想象!越古老,越美好。唤醒当下人们沉睡的诗性和情感。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一汪“老泉”,厚积薄发:苏轼不读书的背后,是凭兴趣而读
中学生一定要读“名著”吗?媒体刊文:顺其兴趣,积极引导
读书虽可长智慧,但也可能变成负担。如何读书是一门大学问
读书有法,6位古代名家的读书方法
【实小荐读】杨绛:读书不苦,不读书的人生才苦
世上所有的好运,都是“厚积薄发”
霍山有泉,名曰霍泉
读书好,读好书,书读好,好读书
施一公:大牛们爱说“我成功是凭运气”,但你千万别信
原创 欧阳修:貌寝就一定要温柔?凭才华一样为所欲为!
网址: 一汪“老泉”,厚积薄发:苏轼不读书的背后,是凭兴趣而读 http://www.alq5.com/newsview12040.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