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它才是引风驱暑的最佳“凉友”|豫博云讲
(来源:河南博物院)
原标题: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它才是引风驱暑的最佳“凉友”|豫博云讲
开合清风纸半张,随即舒卷岂寻常。
——明·瞿佑《咏摺叠扇》
扇子,在我国有着非常古老的历史。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其中折扇因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一直深受中国文人的喜爱,并成为文房雅物中的重要一员,被称为“凉友”。
折扇,又叫撒扇,明永乐年间,由朝鲜入贡而来。永乐皇帝喜欢这种扇卷舒方便,就命宫中工匠仿造。后来由宫中传出,很快就风行民间。
折扇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构成。文人雅士或在扇骨上刻字铭文,或在扇面上书写作画,寄情抒怀,挥洒性情。因此,对于古代文人而言,折扇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开之则用、合之则藏、扇面可书画、扇骨可雕琢的折扇,为文人雅士所宠,故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图自 网络
折扇在一开一合之间,
汇天地乾坤清风,
聚万里山河风景,
于盈握间,
成就中国独特书画艺术。
一把小小扇子,
折射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今天,咱们也来学学文人雅士,动动小手,一起来画扇面吧!
芦雁通景屏
本期主题
手工视频
文物故事
上面这个小视频里历史教室手工老师的 创作灵感源自河南博物院藏清乾隆年间的芦雁通景屏。
▲ 边寿民 芦雁通景屏
芦雁通景屏,绢地,清代画家边寿民作品,总纵206厘米,总横650厘米。该屏作于清乾隆年间,是清代花鸟画画家边寿民晚年的成熟作品。边寿民是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能书善画,花卉翎毛,均有别趣,尤其以大写意芦雁,驰名于江淮,有“边芦雁”之称。
▲芦雁通景屏 局部
芦雁通景屏描绘了群雁在芦苇中嬉戏的场景。初冬十月,平静的湖面上芦苇随风摇荡,芦苇丛下栖息有十多只雁:有的站、有的卧;有的在休息,有的在玩耍;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低头寻找食物;有的遥望天空,像在等待朋友的到来;有的成双成对,像在窃窃私语互倾情话;有的在水中游泳,有的在天空飞翔;有的好像找到目标,准备冲进水中捕捉食物;有的起飞欲上岸休息;还有一只扭头和空中飞来的雁互相对话。其动静结合,姿态万千,极富有生活气息,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细微观察能力。
▲作者自题款
《芦雁通景屏》最左侧有作者自题款:“晴湖翔集 乾隆十年岁在乙丑冬十月朔又五日 山阴边寿民写于苇间书屋”。款下有“颐公”“寿民”“苇间人”阴文印记三方。乙丑乾隆十年即公元1745年,时年边寿民61岁。
边寿民的绘画作品题材丰富,包括花卉、禽鱼、蔬果、生活小品等,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芦雁画了。他的芦雁画在中年时期已经名噪大江南北,老年时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笔下的雁形态真实、惟妙惟肖。他用笔苍劲,墨色雄浑,溶线于笔墨之中,墨中带胶,使雁头、雁尾充满立体感、羽毛光洁,神态质朴。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
点击回顾上期课程: 奏胡乐 跳胡舞 习胡俗……由壶见胡,看中华文明的兼容并蓄
资料提供:梁爽 张之荣 忽云晓
我知道你在看↓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它才是引风驱暑的最佳“凉友”|豫博云讲
小暑丨风动莲生香,心静自然凉
豫瓦合作“云对话”:将加强电商、交通物流等合作
基层干部要做到心静自然凉
夏日浓长,一行诗,一寸凉
今日立秋,暑去凉来,秋风送爽
《风犬少年的天空》:这才是青春片的正确打开方式
袁孝友: 咏秋十章
《周易全解》之豫卦(一)
原创 薛宝钗长得丰腴,非常怕热,她是如何度过炎炎夏日的呢?
网址: 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它才是引风驱暑的最佳“凉友”|豫博云讲 http://www.alq5.com/newsview11927.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