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动机”强,执行“意志”一定强吗?
原标题:执行“动机”强,执行“意志”一定强吗?
机是“舒适的”,被动动机是“不舒适的”。当某件事情由“舒适”转为“不舒适”的时候,主动动机便会消失,人们就会停止做事。
这个时候,令其重新做事只有两个办法:其一,重新找回舒适感,返回舒适区,依靠自己的力量复活主动动机;其二,无论本人如何努力,也无法返回舒适区,只能通过外部强制力量助其创造被动动机。
举一个例子。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健身房或马路上跑步的人,耳朵上会塞着耳机。他们或者在听音乐,或者在听相声,总之必须听点什么才能跑下去,否则会觉得没意思。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就是因为“跑步”这件事对他们而言是“非舒适”的,必须通过另一个“舒适”的因素,也就是“听点什么有意思的东西”来中和、缓解这种“不舒适”的感觉,否则“跑步”这件事便很难坚持下去。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便是那些坚持了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跑步达人”们,也往往并没有真心“爱”上这项运动,让这项运动对自己而言变得“舒适”起来(尽管他们不会公开承认这一点)。只要他们的耳朵里还塞着耳机,我们基本上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因此,对他们而言,“跑步”的动机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是因为苗条或健康的需要,他们才会坚持下来;这份坚持与是否“热爱”这项运动无关。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某人酷爱玩电游,已经到了废寝忘食、不眠不休的程度。可是有一天,当听从别人的建议成为一个职业电竞选手之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居然对电游兴趣缺缺,有些麻木,甚至有些讨厌了!
他对自己的这种感觉深感震惊。要知道,这可是曾经令他如痴如狂的电游啊!想当年,父母老师那样呵斥、那样阻拦、那样处处设障,都没能阻挡他对电游的热情和执着,为什么现在可以把它当职业从事,能够天天玩个痛快的时候,反而感到兴趣缺缺,甚至有些厌恶了呢?!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说起来,发生这种事也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在这个案例中主动动机消失了。原因是失去了舒适感,偏离了舒适区。
当一种爱好仅仅以“爱好”的形态存在的时候,人是感到“舒适”的,因此会有主动动机;可是,当一种爱好开始以“职业”的形态存在的时候,“舒适感”则往往会失去,从而扼杀主动动机。
失去动机,人就会意志消沉,停止做事,执行力也便消失了。
就拿案例中的这个人来说,当电游是“爱好”的时候,他可以为其不眠不休,如痴如醉;可是当电游变成“职业”的时候,他的兴趣也便消失大半,不愿意再碰电游,甚至有可能彻底放弃电游。因为前者“舒适”,后者“不舒适”;前者“好玩”,有主动动机;后者则“不好玩”,没有主动动机。
就这么简单。
既然如此,要想重新恢复执行力只有帮他重新找回动机——无论是主动动机还是被动动机均可。只要有“动机”,人就能做事。
显然,能够恢复主动动机,重新激起此人对电游的满腔热情是最佳途径;不过,如果因为“职业化”的原因,主动动机一去不返,那就只能为其创造“被动动机”了。
方法也很简单,无非是在“职业”二字上做文章。比如说“诱人的薪资”,比如说“养家糊口”的重任,等等。不断强化这些因素,就有可能将“被动动机”强加于他,使其在“不舒适”“不好玩”“不快乐”的情况下也能拿出强大的执行力。
再来说说“成就感”。
前面提到,主动动机是“舒适”的,被动动机是“不舒适”的;主动动机“好玩”,被动动机“不好玩”。显然,动机的性质与一个人的爱好有着直接的关系。
喜欢一件事,这件事就会让自己舒服,就会产生主动动机;反之,则会催生被动动机。
既然如此,把被动动机转化为主动动机的方法也只能有一个:让一个人喜欢上一件曾经不喜欢的事。
那么,通过什么手段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简单,将“成就感”赋予这个人。
甭管曾经多么“不感冒”,甚至曾经多么讨厌一件事情,只要在这件事情上获得了足够的成就感,一般来说人们就会喜欢上这件事,并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极大的“主动动机”,体现出强大的执行力。
因此,想方设法赋予某个人成就感,是解决执行力问题最简单、最快捷、最高效的办法。
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人们每天上班,上学主要依靠的是“被动动机”。但是,一旦在单位干得顺风顺水,人人称羡,或者在学校被尊为学霸,人人敬畏,这种巨大的成就感一定会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上班和上学,至少不会再有“不舒适”“不好玩”的感觉。
这就是“被动”变“主动”的典型案例。
所以,我向来怀疑所谓“天赋”之说。我一向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天生才华”的高低,只存在“喜欢”与“不喜欢”的区别。
只要你喜欢一件事,你就有可能在这个领域成为天才;反之亦然。
这说明“天才”只与“喜欢”与否有关;而与“有才”与否无关。
一般来说,任何没有喜欢上的事(也就是所谓没有“天赋”的事),一定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比如幼少时期)受过挫折,吃过亏的事。因为吃过亏,所以没有成就感;因为没有成就感,所以不喜欢;因为不喜欢,所以做得少或不去做;因为做得少或不去做,所以不会有长进和成绩;因为没有长进和成绩,所以愈发没有成就感;因为愈发没有成就感,所以愈发不喜欢……
一来二去,就好像表现得“没天分”了。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只不过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个过程而已。
因此,理论上所有人在所有事上都存在“有天分”的可能,关键是要确保“成就感”,呵护“成就感”甚至创造“成就感”。
关于这方面的话题,我们在后面还会详聊,这里先点到为止。
说完了“主动动机”和“被动动机”,我们再来聊聊“远期动机”和“近期动机”。
顾名思义,所谓“远期动机”,就是为了一个相对遥远的目标而做事;所谓“近期动机”,则是为了一个近在眼前甚至迫在眉睫的目标而做事。
一般来说,前者需要理性,后者需要感性。
那么,哪一种动机更容易激发出执行力呢?
不出意外的话,相信多数人会选择后者,亦即“近期动机”。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执行力往往与感性有关,而与理性无关;往往只能被“近期动机”激发出来,而很难被“远期动机”所激发。
明白这个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一个困扰人们很长时间的难题——拖延症的逻辑。
从结论上讲,拖延症并不消极,而是积极的、正面的,是人们自我调整,以便提升动机,拿出行动的一种“自救”手段。
理由很简单。为什么要拖延?因为还有时间。这就意味着我们面临的事情离期限终点还有一段距离,如果我们现在就做,需要的是“远期动机”。我在前面提到,“远期动机”往往是无效的,极难激发出人们的执行力。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拖延无限缩小这个期限,让其达到千钧一发、火烧眉毛、迫在眉睫的程度;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成功地将“远期动机”切换成“近期动机”,从而令我们不得不出手,不得不付诸行动,一举搞定这件事情。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理性”向“感性”转化的环节:当人们只有“远期动机”的时候,只能凭借强大的理性(亦即自律)做事;而当人们有了“近期动机”的时候,则可以凭借感性做事。前者难,后者易。所以后者常见,前者难寻。
就这么简单。
这就是拖延症的真相。
拖延症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让我们明白了“重要”与“紧急”之间的逻辑关系。
举个例子。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以某件事“很重要”为理由,试图激发起人们的执行力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吃力,很受挫,因为成功率太低;可是,当我们以某件事“很紧急”为理由,试图激发人们的执行力的时候,则相对而言要容易得多。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比如说,如果你对一个人讲“掌握英语将对二十年后的你大有裨益”,显然不如跟他说“如果不会英语,三个月后的你将错失一个能够改变人生的重大机遇”对促使他“学外语”这件事情更有效;同理,如果你对一个人说“你要是继续把烟抽下去,二十年后的你得肺癌的概率将提升三成”,显然不如对他讲“我们院有个人和你同岁,因为得肺癌昨天死了”对促使他“戒烟”这件事更灵验。
之所以会这样,理由无他,只是因为前者诉诸的是人们的理性,试图激发的是“远期动机”;而后者诉诸的是人们的感性,试图激发的是“近期动机”。前者很重要,但是不紧急;后者无论重要与否,都十分紧急。而一般情况下,人们只做紧急的事,不做重要的事。
明白这个逻辑,对管理者极为重要,会在日后的管理工作中收到奇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执行“动机”强,执行“意志”一定强吗?
刘强东夫妇成立“天强”新公司 章泽天持股1%
电影《王者后羿》热映,强强阵容解读史前神话
超级靓声深圳唱区执行总导演钱红:“为青春助力,为梦想发声”
死刑怎么执行?生命这件事,看我给你道听途说
美载人龙飞船未来或继续执行太空任务
周震南父母作为被执行人 具体情形中显示抗拒执行
当当执行董事俞渝出席2020亚布力论坛 弘扬践行企业家精神
高圆圆投资鲜花公司成被执行人 执行标的超828万
自媒体写软文所需的五大心态,越简单越容易执行!而只有执行才会成功
网址: 执行“动机”强,执行“意志”一定强吗? http://www.alq5.com/newsview10585.html
推荐资讯
- 1李清照“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 21150
- 2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一枚能 16059
- 3佟丽娅现状如何佟丽娅与陈思诚 15472
- 4马库斯世界和平艺术展圆满落幕 15420
- 5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其中复 13292
- 6张家界____是张家界市永定 11809
- 7《交换的乐趣》林媚阿强苏小婉 11132
- 8《绝叫》-叶真中显 (pdf 10925
- 9《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电 9754
- 10《三嫁惹君心》中的美女,董馨 9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