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设计系列四:与机器共同创作 —— 衍生设计 (艺术)

设计系列四:与机器共同创作 —— 衍生设计 (艺术)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0年05月28日 01:21

原标题:设计系列四:与机器共同创作 —— 衍生设计 (艺术)

还记得在之前的“西方戏剧建筑趣谈” 系列中,我们和大家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分 三期学习了 剧场舞台的类型 、剧院建筑历史 和现代剧场建筑设计 (点击阅读)。

之后从 达达主义开始,我们在 每期 会讲述 一个近现代艺术史上比较重要的事件, 以及 这些事件对于戏剧创作和戏剧设计理念上的影响

接下来的最后一期,让我们一起了解下衍生设计 (Generative Design) 吧

点击查看:

到现在为止,不是 运动(mo vements) ,就是 主义(-isms) ,再怎么说也是个 风格(styles) 。

但这次要说的衍生设计(Generative Design) ,是个仍没有被定性的领域。

同义词或近义词包括 衍生艺术(Generative art) , 算法艺术(Algorithmic Art) , 计算机艺术(Computer Art) , 计算机自动化设计(Computer-Automated Design, CAutoD)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视频1. 舞蹈作品Falls the Shadow,2017.9.4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大厅演出;古根海姆博物馆“作品与过程系列 (Work and Process Series)”的委托作品,由此项目和芭蕾舞演员丹尼尔·西姆金 (Daniil Simkin,俄罗斯出生,德国成长) 共同制作。互动媒体设计:阿里斯蒂德·加西亚 (Arístides García) 和德米特里·西姆金 (Dmitrij Simkin)。在舞蹈中,舞者的身体位置信息被追踪,通过算法设计和计算机处理,影响投影的位置、色彩、形状等等。

总的来说,衍生设计是技术发展 (主要指计算机) 下的产物,并逐渐催生了设计观念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 ,德国学者乔治·内斯(Georg Nees,数学家,计算机学家,哲学家) 创造了第一个计算机图像,和同时期的德国学者弗里德·纳克(Frieder Nake,数学家,计算机学家) 一道成为计算机艺术的鼻祖。

图 1 乔治·内斯 (1926-2016)。摘自Spalter Digital (http://spalterdigital.com/)

图 2 乔治·内斯:八角 ( Eight Corner, or 8-Ecke),1968年作品。现在的戏剧舞台上,也有很多投影或多媒体设计师会用到类似的方法,做一些基本几何图案的组合,从“形 (结果)”上面讲,五六十载并无突破性的进展;但从“过程”上来讲,却由于数据传输、机器学习、混合现实等新技术的出现而非常丰富多彩,见下方讨论。

图 3 弗里德·纳克和他的艺术作品,德国斯图加特,1966 (纳克的私人照片)。纳克说过“我的画儿其实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这个理念 (指计算机艺术,人机共同创作) 是啊!!”

概括来讲,在人机共作的基础上,衍生设计有两个关键点:

其一,强调过程,设计师会将设计想法和问题抽象成为一个数学框架,把自己的设计目标“讲给”计算机听,然后让计算机输出答案的可能性。

视频2. 运动的建筑和身体,设计师Zoe,舞者Eleanor Bauer。设计师的目标是探索数字化身体与我们物理或生物上的身体之间的关系,于是她将这个问题抽象成为一个算法框架 ——“人体的运动 – 坐标数据 – 异化的身体 – 异化的运动 – 本体和异体在图像上的并置”。另外,这个作品初探了视角,上面视频中的相机角度根据舞者面颊的朝向而转变。这个项目的升级版是《与机器共舞Dance with Machine》,融合了动作捕捉、神经网络机器学习、舞蹈、音乐、DJ等等,目标是探索衍生和多样化在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详情可见这里:https://tianshu-z.github.io/work/dance-with-machine-ieee

视频3. 动作捕捉舞者的舞蹈数据。运用Vicon动作捕捉系统,数据放入Autodesk Maya中处理并生成“视频2”中的建筑装置。

音频1.本段音乐以Maurice Ravel的Le Tombeau de Couperin为基础,运用IBM-Watson做了神经网络风格迁移 (Neural Style Transfer),之后混音。现场表演由这一段电子音乐与钢琴师 (Maxwell Foster) 的现场演奏共同完成,构成《与机器共舞Dance with Machine》项目的音乐部分。

其二,强调迭代,设计师会根据计算机输出的结果去修改算法框架以及参数输入,从而输出下一代的结果,循环往复;同时这种循环过程也是结果的一部分。

图 4 衍生设计的基本逻辑之一,参照Generative-Gestaltung翻译而成。笔者在本文中写到的定义是总结前人的想法,但由于这是一个在快速向前发展的设计理念,其定义也在不断演化。

所谓衍生,有生成,有衍化。“结果”不再是艺术家创作的唯一追求,更重要的是人机交互共同创作的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带给观众的体验。

截至目前,衍生设计在音乐会、舞剧、和歌剧上尝试的多,而在话剧上尝试的少;在投影和声音设计上尝试的多,而在灯光、服装和舞美设计上的尝试极少,试错成本过大。

沉浸式戏剧 是衍生设计的一片蓝海。

图 5 SOMNAI,点点点 (dotdotdot) 戏剧公司出品的沉浸式戏剧,英国伦敦,2018;获得2018年伦敦设计奖 (London Design Awards)。全方位融合了光、声、影、VR等等元素,通过技术将观众带入体验,并成为故事发展的一部分,刺激了多重感官。

从Teamlab 给戏剧的启发,到伦敦获奖的浸入式作品SOMNAI,再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Caberet卫星戏剧节(Satelite Festival) 中根据《等待戈多》改编的《Alexa,等一下戈多!》,它们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创作体验和试听效果,更引发了两种思考:

对于观众来说,故事本身被体验过程附加了单层或多层含义;对于创作者来说,由于技术的多元化我们终于可以开始不必只担心今日的剧场怎么延续下去,还有了工具和武器去大胆想象、探索和开拓明天的现场艺术模式。

图 6 《Alexa,等一下戈多!》,2019年。弗拉基米尔和埃斯特拉冈分别由一矮一高两个Alexa (相当于我们的天猫精灵和小爱同学) 担纲重任。这是衍生设计在语言 (甚至可以说是表演) 上的应用。

至此位置,我们还没有讨论到更为硬核的机器学习算法、VR技术、以及衍生设计三者之间交织融合的可能性。

衍生设计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今天提到它并不是在技术拜物,也不为跟传统戏剧做比较。开篇就提到,衍生设计实在是未知之所,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好,也不知道什么是好,因此也许不必急于以“技术是冰冷的,人与人之间直面的交流才是我们需要的真诚” 来给它定性。

人机互动是一个方法,一种体验,并不一定站在真诚讲故事的对立面。 也许明天,它就是讲一个好故事的一个好选择。

注释:本文中用到了“交互”或“互动”或类似的字眼来形容衍生设计,但笔者不推荐用“交互设计”或“互动设计”来定义这一类型的设计。原因是这两个词语已经被计算机科学下的多个领域所应用,不希望在读者间造成误解。

衍生设计定义的参考:

Clauser, H. R. Towards a Dynamic, Generative Computer Art, Leonardo, 21(2), 1988.

Generative Gestaltung,http://www.generative-gestaltung.de/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设计系列四:与机器共同创作 —— 衍生设计 (艺术)
现代艺术墓碑设计独特,墓碑与陵园景观相融合
校园设计,助力乡村美育(乡村振兴 艺术何为?)
BEIJING大都致美沉浸体验艺术空间展,读懂东方设计美学
最懂设计的输入法!百度输入法键盘创作合伙人计划:向设计致敬
点滴动感之美与匠心设计,格雷斯特GRACETE创作出具有想象力的艺术作品
设计互联2020国际设计节下月启动
看蓬皮杜馆藏的百年“装饰”图景,西岸美术展“设计与奇思”
黑箭头手绘隆重推出武汉理工大学艺设学院设计考研理论复习资料-高频考点系列
限时魔都周末玩乐:莱珀妮x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网址: 设计系列四:与机器共同创作 —— 衍生设计 (艺术) http://www.alq5.com/newsview10563.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