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网络暴力,离我们并不遥远

网络暴力,离我们并不遥远

来源:爱乐趣网 时间:2020年05月26日 18:58

原标题:网络暴力,离我们并不遥远

这是任丽的第447篇文章

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网络直播,是一个小网红,连线了她的心理咨询师,现场直播她心理咨询的全过程。当然,事先她已征得咨询师的同意。

她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网络暴力。作为一个网红,如果留言区没有评论,说明没有热度,可是留言区如果充斥着大量不友好的评论,她又招架不住了。

她曾尝试跟这些人辩论,但发现总是有理讲不通。与这些网络喷子们纠缠下去,耗费了自己大量的精力,还经常情绪失控。她不知道,是否还要坚持将直播继续下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难免在公共社交媒体中被人评判,甚至会遭遇到恶毒的语言攻击,让我们感觉被侮辱,甚至有强烈的挫败感。

人类是天生难以抑制的交流者。我们都渴望告诉别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渴望被关注。就像每天分享一条朋友圈,说说自己的想法,表明自己的态度,展现一种生活,都是在寻求他人的注意和赞同。

英国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在《赞扬与责备》这本书中,专门针对社交媒体的评判,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那么,社交媒体的运作机制是什么?会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在网络辩论中,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是否真的可以获得认同吗?

01

为什么我们会对恶意的评判如此在意?

我们会非常在意社交媒体上别人的负面评判,虽然在 理智上,我们根本没有理由重视这些评判,但却难以摆脱评判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恶意的流言之所以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是因为它的负性偏向

研究表明,那些引发我们烦恼的东西,往往是那些未完成的经历。这些未完成的事件,会持续地制造 侵略性的思想,让我们无法释怀。

其中一个最常见的主题就是与负面评判有关。比如早上被领导一通批评,可能一天的好心情就没了;看到一条恶意的评论,会激起你的愤怒,你迫不及待地去跟朋友分享,想找到你的同盟,获得支持和安慰。这些负面的评判,我们往往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消化。

其实,负面的信息更容易吸引我们的眼球,会被大量转发讨论,形成新闻热点。比如明星八卦,贪污腐化,灾难性的事件,犯罪行为等等。

对于与己无关的负面信息,人们很容易把自己摆在一个道德制高点,可以对此毫无顾忌地评判,通过抨击别人,展现自己的正义,彰显自己的道德水平,其目的还是想要获得别人的赞美或认可。

02

自媒体不过是利用人们的评判,扩大其传播力与影响力

有位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抖音和快手上面的观点都是二元对立的,经常让我情绪激动,以后都不想再看了”。

很多自媒体,恰恰是通过这些极端的观点,让人们不自觉地选择自己的立场去站队。文章的观点越极端,引发的争论就会越激烈。 当理性被情绪所替代,人们就丧失了思考力与判断力。

咪蒙的文章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获得大量粉丝的关注,就是文章中渲染了一种强烈的情绪。比如《致贱人:我凭什么要帮你》,就带着极强的煽动性。标题就表明了非常极端的观点,看到标题,人们就会不自觉地被带入:要么支持,要么反对,戳中了每一个读者的内心。评论越多,引发的争论越大,被炒作起来的可能性就越高。

所以,当我们不自觉地选择站队,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立场呐喊时,不过是成了自媒体传播链条上的一个工具而已。

03

在社交媒体中,根本没有道理可讲

社交媒体中快速、强烈而肤浅的评判,往往比有条理、有礼貌的言语,更令人印象深刻,也更能够吸引关注者。这也是网络喷子为什么大行其道的原因。

假如你跟这样的人进行辩论,你会发现,你纵有18般武艺也派不上用场。因为他不跟你讲逻辑,不会跟你讲道理。你说东,他指西,你说A,他指B,就如鸡同鸭讲。

社交媒体中,人们在表达不满之后,通常会更容易快速得到反馈。越是用词卑劣,其他用户加入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这些措辞可能会引起人们的不适,有人看不过眼,总是想要说几句,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这种传染性被称为“恶人效应”,这也是网络欺凌产生的原因。

所以,聪明的人,从不尝试说服谁。

04

信息茧房,令我们的思维固化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通过大数据的分析,社交平台可以精准地捕捉到用户的兴趣、爱好。为迎合用户的需要,平台会推荐与之匹配的内容和信息,这是被动接收的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只会关注适合自己的或者感兴趣的信息,这是主动搜索的信息,如此,我们就把自己囿于一个固化的信息圈子里了。

通常,在与别人辩论的过程中,我们会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捍卫自己的立场。即便意识到自己的表述可能有偏差,也不愿意去承认,反而会尝试用更多的证据去证明自己的正确。这背后,其实更多的是为了面子,而不是为了追求真理。

对于那些与我们意见不一致的人,假如我们说服不了他,可能会屏蔽掉这些反对的声音,长久下来,就会产生 回声室效应

这就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我们只听到了自己的回声,而听不到任何不同的声音,这样只会让我们的思维更僵化、固执。

所以,无论是群体还是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只有听到多元的声音,通过客观的分析与判断,我们才可能获得较为客观、科学的结果。

05

社交媒体中的评判,往往缺乏共情

这也是网络暴力滋生的原因。

在社交媒体中,用户往往隐藏了自己真实的身份,使用一个昵称或者代号去发言,在表达上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

对于评判的对象,他们往往不是面对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针对的是一个网络用户、关注者或者一个虚拟朋友,因此也更容易去简化评判,或者形成极端化的评判。

每一个加入者都自动的决定自己是正方还是反方,结果,令妥协、调解、自我反思都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韩国女艺人崔雪莉,生前有很多行为不被大众接受,导致她在网络上遭受了许多的谩骂与诋毁,让她一度患上了抑郁症。网络暴力成为了她自杀的导火索。

崔雪莉曾经在她的社交媒体上说,“请大家好好地爱护我”,但没有人看到她求救的信号,没有人感受到她的痛苦。甚至她用自杀来报复那些伤害她的人,也没有换回那些曾经伤害过她的人的一丝一毫的同情。

社交媒体常常会呈现出它冷血而无人性的一面。

06

共情打开群体的“蜂巢开关”,既有利也有弊

特丽﹒阿普特认为,共情可以开启群体的合作精神。 当“蜂巢开关”处于开启状态时,其他人会变得更像“我们”。人们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工作,就像蜂巢里的一群蜜蜂。

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们可以感受到他人的痛苦、绝望与恐惧,会更加积极地去考虑如何协作以帮助他人。

在汶川地震发生时,当很多生命被埋在坍塌的建筑物下,在生命的黄金72小时里,全国人民的心与处在灾难中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大家自发地捐款捐物,很多人自告奋勇冲向地震灾区,恨不得亲手挖开废墟去拯救生命。

但另一方面,这种制造“我们”的协作精神的“蜂巢开关”,同时也会制造与“他们”的竞争与冲突,这也是民族主义或者民粹主义产生的温床。

比如当年抵制日货,怒砸日本车事件,就是把“我们”与“他们日本”摆在了对立面,制造了民族情绪,导致了同胞的私有财产被损坏的结果。

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作为旁观者的吃瓜群众、在信息漩涡中的明星网红,还是卷入口水战的网络水军,亦或是专门挑动情绪的文章作者,似乎都在享受着信息带来的狂欢。

我们可能要反思的是,在狂欢过后,为什么自己总是被带到沟里?除了一地鸡毛,剩下的是什么?

作者:任丽,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心理传播师,深圳电台先锋898特约嘉宾,心理专栏作者,有书智库作者,有书领读达人,《中国新闻周刊》特约撰稿人,书评人,影评人。预约心理咨询以及加入写作团体请加微信:juliar0602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网络暴力,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应该给 “网络暴力”一巴掌!
网络绝非法外之地,网络暴力必须制止
三类人易成为网络“喷子” 实名制可有效遏制网络暴力
夜读丨网络暴力之下,公正没有容身之地
郎平谈网络暴力:勇敢面对 摆好自己的位置
网络暴力、人身攻击…阅文合同风波暗藏玄机
原创 新京报力挺劳丽诗叶钊颖郝海东:怼得漂亮!就要对网络暴力说不
网络暴力肆虐,严肃阅读与理性对话何时归来?
辛巴喊话自己被身边人干,辛巴怒怼主流媒体是网络暴力源泉。

网址: 网络暴力,离我们并不遥远 http://www.alq5.com/newsview10071.html

所属分类:生活时尚

推荐资讯